袁隆平:一生逐梦万家粮足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自他离世,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机构、多国政府部门以及全球媒体和网民,纷纷发文缅怀—
  “ 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他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些献给袁隆平的刷屏式赞誉,见证了他及其团队研发的雜交水稻技术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5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这充分说明袁隆平院士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一梦逐一生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袁隆平立下誓言。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更让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8000万人。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袁老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
  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他的两个梦想,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世界的福音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课题。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国无法置身事外,更不能无动于衷。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并聘请袁隆平为国际首席顾问。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年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人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上述努力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袁隆平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在颁奖后,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特意走到了袁隆平身旁,告诉他:“念完你的颁奖词后,得到的掌声是最长、最热烈的。”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刊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目前,印度、越南、美国、巴西以及非洲等地都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两吨左右。在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马达加斯加,最大面值的货币上就印着杂交水稻图案。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价值?
  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袁隆平及其团队不仅提升了世界粮食安全,减少了全球饥饿与贫困,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的实践表明:中国人不仅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曾这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2021年5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援引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育种高级科学家焦哈尔·阿里的话表示,20世纪70年代早期,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种植方面的发现,与五六十年代美国植物科学家诺曼·布劳格在小麦种植方面的突破,帮助促成了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绿色革命,并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结束了饥荒。
  布劳格在197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文章认为,与布劳格相比,袁隆平的研究至少有同样广泛的影响。因为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而小麦是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的主要粮食。
  同日,美联社在一篇《中国的袁隆平去世,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的文章中称,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在中国家喻户晓,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04年,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该奖官网说,如今全世界栽种的水稻中,1/5来自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所培育出的品种。
  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話写下了注脚。
  在位于湖南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很多新来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都是在稻田。“ 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师李建武说,“ 下田,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袁隆平还十分关心大学生成长,他曾寄语大学新生,“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未竟的事业,正待科研工作者去坚守,拼搏,开掘。
  赵立坚说,袁隆平院士毕生奋斗的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也有意愿、有能力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小行星8117,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于1999年10月被命名,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袁老走了,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赓续奋斗。
其他文献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图拉访问时,我特意去他耕耘过的田野上盘桓了许久。  辽阔的田野上空,飘浮着大团大团洁白的云朵。托尔斯泰喜欢穿着宽松的衣服,拄着一根手杖,在这样的云朵下徒步。  走在深秋时节的田野上,我不时地留心观察着脚下。我心里暗暗期待着:能不能幸运地发现插在地上的一根绿树枝呢?  托尔斯泰五岁时,他的大哥尼古拉告诉过他一个“秘密”,说是只要把这个秘密解开,世界上就不再有贫穷、疾病和仇恨。哥
温迪克身上光秃的地方开始长毛了,新生的毛光亮健康,而且走路也不瘸了。可以看得出来,它也为自己现在的长相而自豪,它很骄傲自己不再是一只流浪狗了。我觉得它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项圈和一条狗链,所以我去了“佳畜得”宠物店,那里有鱼、蛇、老鼠、蜥蜴、天竺鼠和宠物的配件。我找到了一个很漂亮的红皮项圈和一条很相配的链子。温迪克不能进店里去(门上有一个很大的告示写着“狗不准进入”),所以我在窗口举起项圈和链子,温迪
春风笑着  引来春雨  春雨唱着歌  叫醒了花朵  花朵笑得合不拢嘴  吵醒了树上的小鸟  小草提着露珠做的灯籠  遍地跑哇跑  结果呀  全都笑弯了腰
什么是诗 唐沛霖  什么是诗?  我只是找到了灵感,  并没有想到  怎么写诗。  黄昏 佚名  米勒的《晚钟》被我的沉默敲响,  骑驴去耶路撒冷的圣者还没有团来。  不要理会那盏灯的狡猾的眼神。  请告诉我  是谁燃起第一根火柴?  信 [德]吉根莫斯  从我这儿走出  到你那儿去  这不是人  这不是动物  这只是  一页纸  一页纸  却能说话  它从我这儿  把消息帶到你那儿  我喜欢你 
当枪声响起时,科内尔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先是一怔,继而听到子弹残片掉在地上发出的清脆响声。这声音在废弃的地下停车库里异常响亮。  “怎么样,防弹皮肤是不是很震撼?我早就和你说过,有了这种皮肤,警察就拿你没办法了。不管什么子弹,打在你身上都没有任何痕迹……”皮肤贩子杰克喋喋不休地说着。  “你说它是什么材料做的?”科内尔冷不丁地问道。  “纳米材料,就是比头发丝还细的东西……天知道它是什么,总之能
《光阴慢》  吴新星  吴新星的小说极具辨识度,诗意江南是她小说的底色,小说传递出的情韵更是她写作的特色。石库门、采红菱、评弹、裁缝、篾匠、木匠……这些高频率的词语是吴新星建构“古典江南”的元素;儿童固有的天真、羞赧、敏感、落寞、高兴等情绪,都在她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得以复原。《光阴慢》也是如此,苏州老行当寄寓了吴新星重返古典生活形态的艺术野心。“慢”是一种生活姿态,也是吴新星深谙的叙事之道。在与江南
自然课上老师讲解的物理知识听起来好像很抽象,但其实这些现象在游乐场巾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天津欢乐谷,看游乐场如何将科学和游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你在游玩巾成为课堂外的全能之星!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作用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卜。  疯狂甲壳虫  一日选好
在一片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和一只小猫,老虎住在山顶,小猫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山下流,正好从小猫家门前流过。它们都过着宁静而悠闲的生活。  有一天,老虎折了一只纸船,放进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猫家门口。小猫捞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面放着一条小鱼,纸船的小帆上写着:祝你每天幸运!  小猫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老虎,可是,纸船怎样才能漂到山顶上去呢?它想了想,有办法了。小猫找来树枝和纸,扎了一只
白芝麻  阳光下,黑蚂蚁捡到一粒圆圆亮亮的白芝麻。他用细线把它拴起来,挂在天花板下。白芝麻灯让黑黑的小屋明亮起来。过了两天,灯光慢慢变得暗淡了。黑蚂蚁又把白芝麻晒到阳光下。每天,小屋里都会有黄蚂蚁、红蚂蚁来做客。大家一起围坐在白白香香的灯光下……  蜜  熊妈让熊爸去买一罐蜜,中午做甜羹吃。走过一个鞋店,熊爸看到店里的平底靴子上印着小草和野花,便试了试,像走在花园里一样。旁边是间服装店,橱窗里挂着
一  灶膛里,跳动的火苗舔舐着漆黑的锅底。炉灶边,祖孙俩一高一低地坐着。“我估摸着,再过半个月,咱家那些蚕就该上山了。”苍老的说话声传来,伴隨着搓草绳的声音。  奶奶坐在厨房角落的一块蒲垫上,身体向前微屈,说话时手里的动作也没有停。搓好的草绳像蛇一样甩来甩去,每搓一段,奶奶就往后面扯一下压在身下。  “嗯。”水莲心不在焉地应着,用火钳往灶膛里添一把柴,炉火烧得太旺,腾地蹿出来一绺,差点儿燎着她的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