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潜在体验”为“自主表达”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常州市张五芳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的半年中,我充分地意识到,写作文是通过观察、感知、体会、思考、领悟等有效手段,对课堂、生活、社会,乃至世界、自我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和认识,其实就是学生逐步完成一系列体验的过程。体验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真情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表述内心发展的需求,表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那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体验式的教与学,让学生轻松快乐地作文呢?
  一、激活学生的体验库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学生的生活,可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很难做到事事有意识、事事有体验,许多可以写入作文的素材也在无形之中流失。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在与客观环境的交往中,存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认识,是潜意识层面的一种非理智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动。面对这样一种无意识的体验状态或已形成潜意识记忆的体验经历,教师可做有意识的指引,去挖掘、激活学生记忆库存中有过点滴印痕的体验记忆,指导学生将其合理加工,即可有效地转化为作文素材。
  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活动,并要求每个学生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学生们十个中有八个写“我”生病了,夜里发高烧,妈妈冒雨背“我”上医院,后来“我”的病好了,妈妈却累倒了……我便借此机会开设了一堂写人记事的作文课,课上播放了小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动物感恩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联想,引领他们用心去发现自己与父母朝夕相处之中,不经意间刻印在心灵深处的感人事件与细小环节,以此为重点题材,细致刻画。再一次的作文有了很大改观,作文材料明显丰富了,如学生金雪抓住父亲周五为她晒被子,等她周末回家的细节来展示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后来,我们班的多篇作文被选为家校联谊会上的学生发言稿。
  二、丰盈学生的情绪记忆
  教师唤醒了学生的体验库存,把写作的活水引了进来,这只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果止步不前,那么素材只会是素材,不可能成为学生习作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必须给激活的体验库存加些催化剂,使之活化为具有灵动生命特质的写作内容,这个催化剂就是学生的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来记忆。人在活动中产生过的愉快、欢乐、悲伤、痛苦等情绪都会在脑中留下印象,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回忆起来。情绪记忆的映象比其他记忆的映象保持的时间更持久,它可以成为激起或制止行为的力量,也是出现某种心境的原因。
  我的一个学生在写《亮丽的风景线》这篇命题作文时,选取学校春游登山的素材。因身材肥胖,登山过程对他来说是种折磨,所以,他潜意识地略写了这个过程,详写了登顶后的美丽自然风光。很显然,这样的作文立意不高。在指导他重写时,我问他:“登顶了,你兴奋吗?”他说:“很激动。”我又问:“为什么激动?”他说:“我和别的同学一样做到了。”我说:“在我眼里,你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我接着又问:“你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说:“有同学的帮助、好友的搀扶、老师的鼓励……”我说:“说得真好,这些不也是亮丽的风景线吗?这些才是应该详写的!”指导过后,他再一琢磨,最后的作文有了这样的结尾:“我虽小胖了些,但却成了那天我们班最亮丽的风景线,因为我的不放弃、我的坚持、我的自强不息。然而,我的亮丽,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结果,还有我心中最美的那一道道‘风景’的成全。”
  作文不能只停留在记录或描写生活,更应表达个人对生活、人生的个性化情感与感悟。但并不是所有的情绪记忆都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拣取、加工、提升材料,将那些美好的、有意义的、感人的事件或形象展现出来。
  三、创设多维的体验平台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清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社會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在作文教学中,我设计的体验大致可分为三类:课堂体验、生活感悟、综合实践。我经常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和校园,在具体实践中亲历体验、涵养性情、积累素材。如以“一日生活流水账”和“一周感动小事记”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去留心生活、观察点滴、积极体验并感悟。我还多次组织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月亮文化”“流行语言的张力运用”等,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合作,指导学生将活动体验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刊登在了《常州教育报》上。
  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我对学生进行素材提炼、加工、运用的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情感、思想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推动高效的阅读体验
  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创作源泉的荣枯。初中生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经历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同样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学生的习作往往描物枯燥、叙事平直、议论肤浅、抒情生硬。灵动的笔触源于丰富的心灵,而阅读是营造丰富心灵最有效的工具。阅读具有丰富学生体验库存和丰盈学生情绪记忆的双重功效。高效的阅读体验就像自然界中的水,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循环使用,而且常用常新。
  在写作训练中,我时常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读写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将部分教学目标指向写作,着力运用体验手段,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从而把学生的阅读生命引到课外、引向生活。学生读得越多,体验得越深,文本中的一词一句便都会在他们的心底掀起涟漪,他们会被深深地牵引、感动、浸润、升华。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以有温度的文字记录自己在阅读中的生命状态。有学生在作文《我的语文》中这样写道:“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让我了解到她凄凉的情绪;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我体悟到他幽兰般的情怀;柳三变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让我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这样的自主表达并非源于眼观或耳闻,而是来自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浮想联翩、物我两忘,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自身境界,再外化为文字。
  综上所述,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成长过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把体验性式作文教学进行到底,那么,学生写作与生活的隔膜就会慢慢消失,生活的清泉也会源源不断浇灌作文的田地,滋润这片田地产出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建立思辨课堂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本文即以《芦花荡》和《阿长与》的教学为例进行反思。思辨课堂的建立以阅读为培养思辨能力的载体,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构建思辨课堂:教师的发问技巧;学生细节阅读意识的培养和引导。  关键词  思辨课堂 实践性 反思 建构  语文首先是语言,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思维之重要特征在思辨。当下,语文教育经历着震荡与检验,而思辨性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本文立足于对阅读课
期刊
摘 要  初中化学是初三学生新遇到的一门课程,小知识点比较多,他们很难较快地适应学科特点,仅仅依靠“课堂”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一个个小问题,放在课后的“微课堂”里解决,通过“微”背景、“微”讲授、“微”练习等环节的运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  小问题 “微”背景 “微”讲授 “微”练习  初中化学,是学生又爱又怕的一门学科。“爱”的是化学实验内容确实很奇妙,很大程度
期刊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说:“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同时,教育应该是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教育的本质应当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每一所学校都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精气神”。让师生以最好的姿态快乐绽放
期刊
“三自”即自然、自主、自在。“三自”课堂就是自然课堂、自主课堂、自在课堂。我们倡导的自然课堂就是让学生自然进入课堂学习,自然生成学习兴趣,形成以人为本的生活课堂;自主课堂就是让学生自主占领课堂、主宰课堂;自在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自在、愉悦的心情中分享收获,享受学习。  “三自”课堂在具体操作时,从教师角度可以利用问题串导学,即利用预习导案、课堂学案和拓展训练案设计好问题串,引导学生顺其自然、逐层深入地
期刊
有幸现场观摩了沈学峰老师的“三国鼎立”一课,我的头脑起了风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教师有什么样的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历史课堂应是一个思想场域,包括理解力、解释力、论证力、思辨力,以力传力。沈学峰老师告诉我们同仁,基于史实的初中历史教学理应关注实证意识和史思传导。  一、史实以多变化的手段呈现合情合理  按照常理,讲述战争,很多教师简单地处理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笔者结合江苏省特级教师浦叙德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材“点全·线联·面融式”课时解读的实践研究——以“苏科版(国标)教材为例”,摭谈“4.1从问题到方程”课时解读与设计。  一、从课
期刊
能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多是一些经典之作,但是精妙之处在哪,有时又难以直接言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妙处,而“删除更换法”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所谓“删除更换法”,就是将文章中的段落、句子、词语删除或者更换为另外一种形式或内容,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让人有所触动,重新审视文本,真切体会原文的妙处,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一、“删除更换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期刊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词;品鉴词句,学会分析词的意象;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诗,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品鉴词句,学会分析词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人说:“诗以言志,词以传情。”词人常常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煜的《相见欢》,感受他不一样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
期刊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培养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对课程的追求是一个学校核心价值的体现。我校在“人文情怀、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品行雅正、情智和谐、责任担当”的育人目标,致力于构建既适合学生发展,又具有显著特色的“雅慧课程”体系。  “雅慧课程”以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中心,以深度落实课改精神为基石,以推动学校主动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创
期刊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气体压强的存在容易被学生忽视,且较为抽象,因此本节课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随手易得的物品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让他们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享受创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领略大气压的神奇。  一、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品:矿泉水瓶、易拉罐、酒精灯、火柴、试管夹、橡皮泥、锥形瓶、鸡蛋、马德堡半球。学生实验用品:玻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