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的文化贡献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世纪晚期,随着西欧社会的复兴,新兴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学者历来没有对其成员的界定形成一致的看法。当然,在这里没有必要弄清楚它的确切身份,只要知道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在中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并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的贡献,就足够了。
  [关键词]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知识分子;哥利亚德;大学教师;人文主义者
  
  我们知道,在英语世界当中intellectual(知识分子)这个词最初起源于拉丁文,这个词成为流行的日常公共语言是近现代的事,与这个词比较接近的是“scholar”,早期是指中世纪神学院里做研究的神职人员,不是在外传教的那些牧师,神学院企图通过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的研究来证明上帝存在的那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scholar”。法国大革命之后,索邦大学的两个讲师对一个宗教判决的结果非常不满,不惜生命代价去对抗那错误的判决。后来人们就用“intellectual”来描述这两个人的行为,于是“intellectual”被接受和被社会化。康德曾经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自觉地将人类进步的责任和道义扛在肩上的人。
  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欧几乎没有城市。古罗马时代发展起来的城市遭到蛮族人侵的破坏,大都成了一片废墟。因为蛮族不需要城市。西欧社会经济经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萧条之后,从十世纪开始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耕作技术得到改进,产量有所提高,在封建庄园中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的重新分离。同时,商品经济也发展起来,地区贸易与国际贸易逐渐活跃。在12-13世纪时,西欧社会出现了学术与文化普遍复兴的局面。大学蓬勃兴起,大批古典著作得到翻译,罗马法开始复兴,神学与经院哲学进入繁荣阶段。文学艺术与教堂建筑艺术发生了变革并得到繁荣发展,自然科学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有的西方学者把这一切称之为“12世纪文艺复兴”。(P1-5)而这个时期在文化方面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它的产生、成长、壮大给西欧社会的变迁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 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已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多种功能的发挥,为知识活动提供了比以前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首先,随着城市兴起和发展,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诞生了。雅克·勒戈夫说:“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说得谦逊一点是手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他还认为:“一个以写作或教学,更确切地说同时以写作和教学为职业的人,一个以教授与学者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的人,简言之,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只能在城市里出现。”(P4)其次,城市兴起和知识分子诞生,使西欧社会出现知识复苏,知识领域开始有了生气和活力,城市的密集性除体现为人、物质和资本的密集之外,还体现为文化知识的密集。文教设施和知识阶层大多集中在城市,无论中世纪还是现代都如是,这就使得城市中知识活动十分活跃,外部知识不断流入城市,城市内部知识也在不断流动和传播,形成一种被当代学者称为“知识流”的现象。
  
  2 “新时代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形成是10至13世纪城市革命的一部分,在这种革命性发展进程中,新兴的知识分子可以在城市中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借助于教学、写作等学术活动谋生,并寻求职业发展。当时城市中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团体被称作为“哥利亚德”。尽管这些知识分子往往被贬斥为“流浪汉、浪子、花花公子、小丑”,哥利亚德们为了知识而浪游,或者学习知识,或者传授知识,他们不把当时的道德放在眼里,“玩乐、酒、爱情,是他们讴歌的三驾马车。”(P17-22)他们是一群隐姓埋名的人,但是他们宣讲自己的传奇故事,他们贫穷,以至于要在街头卖艺求得生存,但是他们始终追随着自己的老师,在各个城市之间游走,在被流言攻击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他们是时代学说的连接者,他们总在别人的白眼中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3 大学与知识分子
  
  大学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大学的雏形在古希腊已有所显现,它们以追求“最高形式的学识”为目标。到了中世纪,大学作为学者和学生组织起来的社团组织,在反对教会势力和世俗势力的斗争中得以形成。市民们不满教会垄断文化教育,尽管中世纪后期教会学校也招收世俗子弟,但它毕竟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宗教服务,例如学习文法是为阅读《圣经》,学习几何则是为了设计和绘制教堂建筑图样。
  
  4 知识分子的蜕化
  
  中世纪的大学在获得独立之后不久,迅速地蜕化成为教会下级部门,教授们成了贵族,授予博士成了新的造就贵族的行为,教学成了牟利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之下雅克·勒戈夫论述道:“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退出了舞台,一种新型人物出现在文化领域的最前列:人文主义者。但人文主义者只是给他们衰落的前辈最后一击。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并未遭到暗害,他们自己献身于这种死亡和这种转化。14世纪至15世纪期间。绝在多数大学成员通过自我否定为中世纪知识分子的消失铺平了解道路。”
  
  5 知识分子的贡献
  
  知识分子阶层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自我认识的需要,人们在努力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在满足精神的和理智的需要。社会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不仅瓦解了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而且也造成了政治权力的移位。新旧贵族的交替、城市议会的建立,无不与社会财富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人们传统的权威观念被动摇,个人的自我意志在被动摇的权威面前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耕种土地的自主权,城市行会获得的自行管理权,城市的自治权都反映了一种自主精神。自主精神与宗教的和政治的权威对立,它需要自己的理论和学说与权威对话。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宗教观念也有了自主的要求。
  总之,随着城市兴起,西欧知识领域开始复苏,专门从事知识活动的专业人员——知识分子出现了,他们对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使得城市知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于是西欧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复兴开始了,各国纷纷创建各类学校与图书馆。文化教育复兴使西欧知识领域充满生机和活力。中世纪后期西欧知识氛围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而这种良好的知识氛围又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开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著:《十二世纪文艺复兴》[M],张澜、刘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2][3]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其他文献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说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境界,也就是说要静心阅读才能发掘书之内涵,才能发现与填补书中匿藏着的许许多多的“空白”。要想填补这“空白”,需要进行如下训练:    1 了解联想的方法    联想的方式有:相似联想(外形相似)、神似联想(精神品质相同)、对比联想(正反两方面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接近联想(一系列内容相关联的事物)……了解之后再进行各种联想
期刊
[摘要]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盗活动,不仅使我国不得不在国际法的规制下派遣军舰保护本国过往商船的安全,也使我们不得不完善国内刑法,在总则中规定,对于在国内刑法尚来规定的国际罪行,依照公约规定予以惩处;在分则中增设专章“危害人类和平与安全罪”,再以修正案的形式规定海盗罪,将海盗罪纳入新增章节。  [关键词]索马里;海盗罪;护航;国际法    亚丁湾是印度洋在也门和索马里之间的一片海域,通过曼德海峡与红
期刊
[摘要]知识的意义就是知识对于人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意义,从知识意义的角度阐述了创新性学习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创新性活动,指出了传统大学学习形式必然导致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分析了回复知识意义的创新性学习的三步策略,创新性学习强调知识学习的研究特征,注重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互动,追求在知识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知识的意义;研究性;合作性;自我性    创新性学习(i
期刊
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
期刊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重庆市各个区县聋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探索解决聋哑学生学习职业技术和就业的途径和办法,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自2005年6月以来,我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调查小组,先后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市各区县聋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展开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1 聋校职教基本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中心,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举世瞩目,教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敢说乐说。训练要切合实际,对症训练。同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口语训练    许多同学在回答问题或和老师交谈时,不是羞羞答答。涨红着脸说不出话来,就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这在农村的初中学生中尤其严重。因为许多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受
期刊
如果一个孩子不爱学语文,想信他一定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就不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因为小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时间最长。语文是重要的一门功课,学生所接触最多的是语文教师,如果孩子们不喜欢语文课,那将是语文和孩子的共同悲哀,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课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
期刊
[摘要]一般来说,古汉语中“敢”字和“能”字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敢”表示主观上的积极性,“能”表示客观上的可能性。但是有些“敢”字并不表示主观上的积极性,而是表示客观上的可能性。“敢”具有“能”义,它对教学和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敢;能;古汉语    一般来说,在古代汉语中助动词“敢”和“能”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敢”重在主观上的积极性,表示有胆量、有勇气做某事;“能”重在客观上的可能性
期刊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率的优化效果的时代,它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领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而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和优势。    1 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在《新教育》中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件,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一定的直观感性经验作为支持学习的基础。“不是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到的,容易犯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毛病。”在小学生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做法是:    1 先演后写    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