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知名班主任,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班主任学会理事,湖南省“国培”首席专家,湖南省示范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届湖湘优秀班主任,《新班主任》等杂志封面人物。专著《打造高中卓越班级的42个策略》被称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思维地图”,发表教育类文章一百多篇。
团队建设需要未雨绸缪,统筹设计。团队建设前期,教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团队建设事半功倍。
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南海区高级班主任,南海区班主任培训基地负责人,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国培”专家,“小活动大德育”品牌研发者。著有《小活动大德育》《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更专业的教育》《小班级大教育》等著作,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受邀在全国进行德育交流数百场。
教育不相信“从此以后”的神话
1.偶尔的触动难以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
我在上一期文章中提到: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教育产生效果的基础是心灵的触动和接纳。讲好故事也好,做好活动也好,联系生活也好,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其作用是一样的:创设成长情境,触动学生心灵,提升教育实效。
有老师说:“我也给学生讲故事,做活动,效果一开始还不错,但是学生往往几天后就打回原形,这是为什么?”必须承认,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是教育中的常态。生长中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原始享乐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这决定了单次活动的效果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一点,我比较认同孙绍振教授针对儿童心理所表达的观点:
“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其内在的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改变,例如父母的责备、老师的鼓励等等,人物的心理在表层也可能作出一些调节,例如痛下决心、用功读书之类,但是其深层是超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因而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不用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
可见,即使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比较深刻的感悟,甚至能使学生斗志昂扬、热情高涨,发自内心渴望改变,但是这种效果也很容易被时间和学生内在的心理结构所消解。这不能说教育没有作用,只能说明一次教育很难有持续性的、长久的作用。
2.点状的工作难以解决系列问题。
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可能是线性的系列问题,而不是点状的临时问题。点状的工作可以对学生产生触动,但是难以系统、深入地解决线性问题。
比如,有老师问:“学生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班规,怎么办?”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遵守班规?这里需要思考的是线性系列问题。首先,班规是怎么来的?是老师指定的,还是学生民主议定的?如果班规是老师指定的,这样的班规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内心认同,学生自然不愿意遵守。其次,学生违纪时,班级有没有相应的监控机制,及时发现违纪情况?监控机制漏洞越大,破窗效应就越容易出现。第三,面对学生违纪,班级是怎么执行班规的?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客观公正地执行,还是随老师心情而定?第四,班规给学生相应惩罚的同时,有没有配套的教育措施?如果只是惩罚而没有教育,班规会不会被学生视为班主任“镇压”学生的帮凶?
这些问题让我们明白: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经由班规的制订和执行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这里面大有学问。所以,教育需要“点”上技术的精湛,更需要教育工作的系统、深入;教育不是一招一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顶层设计、系统思考之下的“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的系统推进。
3.教育不是班主任单打独斗的角斗场。
不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一回到家就原形毕露;不少老师反映,学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周末家庭中两天的放纵,“5 2
团队建设需要未雨绸缪,统筹设计。团队建设前期,教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团队建设事半功倍。
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南海区高级班主任,南海区班主任培训基地负责人,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国培”专家,“小活动大德育”品牌研发者。著有《小活动大德育》《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更专业的教育》《小班级大教育》等著作,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受邀在全国进行德育交流数百场。
教育不相信“从此以后”的神话
1.偶尔的触动难以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
我在上一期文章中提到: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教育产生效果的基础是心灵的触动和接纳。讲好故事也好,做好活动也好,联系生活也好,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其作用是一样的:创设成长情境,触动学生心灵,提升教育实效。
有老师说:“我也给学生讲故事,做活动,效果一开始还不错,但是学生往往几天后就打回原形,这是为什么?”必须承认,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是教育中的常态。生长中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原始享乐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这决定了单次活动的效果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一点,我比较认同孙绍振教授针对儿童心理所表达的观点:
“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其内在的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改变,例如父母的责备、老师的鼓励等等,人物的心理在表层也可能作出一些调节,例如痛下决心、用功读书之类,但是其深层是超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因而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不用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
可见,即使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比较深刻的感悟,甚至能使学生斗志昂扬、热情高涨,发自内心渴望改变,但是这种效果也很容易被时间和学生内在的心理结构所消解。这不能说教育没有作用,只能说明一次教育很难有持续性的、长久的作用。
2.点状的工作难以解决系列问题。
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可能是线性的系列问题,而不是点状的临时问题。点状的工作可以对学生产生触动,但是难以系统、深入地解决线性问题。
比如,有老师问:“学生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班规,怎么办?”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遵守班规?这里需要思考的是线性系列问题。首先,班规是怎么来的?是老师指定的,还是学生民主议定的?如果班规是老师指定的,这样的班规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内心认同,学生自然不愿意遵守。其次,学生违纪时,班级有没有相应的监控机制,及时发现违纪情况?监控机制漏洞越大,破窗效应就越容易出现。第三,面对学生违纪,班级是怎么执行班规的?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客观公正地执行,还是随老师心情而定?第四,班规给学生相应惩罚的同时,有没有配套的教育措施?如果只是惩罚而没有教育,班规会不会被学生视为班主任“镇压”学生的帮凶?
这些问题让我们明白: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经由班规的制订和执行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这里面大有学问。所以,教育需要“点”上技术的精湛,更需要教育工作的系统、深入;教育不是一招一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顶层设计、系统思考之下的“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的系统推进。
3.教育不是班主任单打独斗的角斗场。
不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一回到家就原形毕露;不少老师反映,学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周末家庭中两天的放纵,“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