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如何深化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实行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吸纳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等。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条件下,实行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纵观中外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革命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依靠资本改造了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以提高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有力砂地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成功的农村建设经验。因为,我国长期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建国初,我国的工业化建立在农民为国家提供积累的基础上,但工业化的发展并未带给农业技术条件的改善和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农民增收难,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现代化的步伐。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扩展农业发展空间,培养新型农民,才能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一、 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及基本特征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物产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这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条件,主要表现以下特征:
  
  1.农业人口多。我国有13亿人口,近9.1亿生活在农村,农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
  
  2.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我国有18.5亿亩耕地,农村现有劳动力为4.8亿,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人均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
  
  3.农业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下降。建国初期我国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下降,2004年,占我国人口近七成的农村人口只创造了GDP总额的15%,农村人均收入仅为2 300余元,与此同时,占人口三成的城镇人口则创造出GDP总额的85%。
  
  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导致城乡居民在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在总体上呈扩大之势,2004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达3.2∶1。
  
  5.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现在农村大多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劳动生产效率较低,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
  
  6.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资源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明显滞后。
  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步伐。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通过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都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只有实行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才是解决农民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新的发展和变革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结构性过剩;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从过去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的约束,传统农产品质量差,效率低,销售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农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1.千家万户的农民逐步由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农产品变为商品,农民才能获得农产品之外的经济收入。
  
  2.由于农业生产规模狭小、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差,多数农民不懂得如何进入市场,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盲目性。
  
  3.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产品市场饱和产品过剩,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完全取决于是否符合市场需要。
  
  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对传统的品种丰富、价廉物美的产品需求之外,又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无公害化等。
  
  5.现存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诸多方面都很难达到目前市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现存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因为,我国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不能适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水平的客观要求。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在农产品的改良、化肥和农药品质的改善、大型农业机械的购买和使用等方面,传统的小生产者都因资金和技术等局限,显得非常无能为力。
  
  2.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传统农业生产包办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在生产与流通之间也没有专业化的分工。没有分工就无法实现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基地化生产等,更谈不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难以提高规模效益和生产能力。
  
  3.无力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农户受文化水平、市场意识差和科学技术的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更无力与国际市场农产品竞争。加之农户居住分散,受交通条件、产品包装、保鲜等限制,不仅产品批量生产小,而且即使有批量产品,也难以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4.不利于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小农占有的资源和资本都是有限的,农户没有能力去运用组培、工厂化育苗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而由于推广困难,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也受到了限制。
  
  5.不利于农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小规模经营,导致农民劳动技能差,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高。
  因此,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农业合作和联合经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实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是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实行农业产业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农业实现由速度、数量向规模、质量、效益的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崛起之后的又一次农业和农村改革。基本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农业产业化具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农业产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农业发展空间。我国农民人口多,农业生产条件简陋。长期以来,农村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也限制了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收入大部分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如何推进农业的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当务之急。因此,实行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加强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通讯、电网、水利等设施,全面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才能拓宽农民生存发展空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
  
  2.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产业化必然要求规模化而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有利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装备,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因此,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较好地把家庭承包经营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使农业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优质农产品得到迅速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有效解决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条件下无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问题。
  
  3.实行农业产业化,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业组织的一种创新形式,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农业资源,优化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从而促使封闭的、分散的、自给的农业向开放的、节约型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国内外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提高农户谈判地位、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为农村的综合改革,比如金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创造有利条件。
  
  4.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循环农业,节约资源,净化环境,美化农村环境。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循环农业和资源的再生利用,保护资源,发展农村新兴的沼能、风能等循环经济,不断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净化美化农村环境。
  
  5.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造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础是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和教育农民参加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自觉抵制恶风陋习和封建迷信,学会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只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才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农民的富裕,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促进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GDP总量,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到2005年182321亿元,已经超过英、法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从1980年的200美元增到2005年的1700美元。进口贸
为了寻找较理想的抗血栓药物,本文设计合成了6-(4-取代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16个。对ADP诱导的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Ⅱ_2
本文制备了4种粒度的RDX,分别进行爆轰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上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RDX炸药粒径的减小,其机械感度降低,冲击波感度增高,临界直径减小,爆速增
北京市海淀区只有400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却有许多的人口,有80个大学,有1.5万高科技的企业,还有10万多的私人企业。而许多大公司,比如联想公司、IBM这样的跨国公司,有13个是在纳斯达
母猪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是母猪产仔后1星期,开始出现不食或少食、贪睡、饮水少。外观其精神状态和活动良好,但母猪给仔猪哺乳次数减少,乳汁逐渐减少。出现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
介绍了以“部分翻垡,半翻半转,原地扭垡”工作方式设计的两铧和四铧高速低阻犁的结构,参数,并通过性能检测,证实其低比阻,高耕地质量的优良性能。
<正> 中药白薇品种比较混乱,据谢宗万等考证,正品白薇应为萝藦科植物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和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unge)的根。张壮鑫等报道了直立白薇的C_(2
论述了硝基胍的单晶制备及分子结构的测定。硝基胍晶体属正交晶系,Fdd2空间群,晶体参数为:a=1.70621(3)nm,b=2.4862(3)nm,c=0.35940(10)nm,V=1.5745(5)nm3,Z=8,Dc=1.756g*cm-3,
猪瘟又名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急性型最为常见。常年都可发生,尤其是夏季猪的抵抗力下降发病率较高,不同品
采用差热分析技术研究了金属氧化物(CuO、CdO、Fe2O3、Cu2O、PbO)对黑索今(RDX)热分解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对RDX的热分解有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当质量分数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