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猿啼意象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摘 要:“猿啼”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起于屈原,在魏晋时期,逐渐趋于成熟,“猿啼”也具有了悲情的文化意义。到唐代,“猿啼”意象得到更为广泛的书写,王维诗歌中“猿啼”意象也是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分析,“猿啼”意象可认为是原型意象、特称意象、悲情意象、听觉意象、直接体现意象。从王维诗中可以看出,“猿啼”意象与峡、月、江头、黄昏等组成了特定的意象群,清猿、愁猿、夜猿的书写赋予了“猿啼”客寓悲愁的文化意义。同样诗人残缺的意象审美心理和对残缺审美的感悟,使他对猿啼营造出一种悲剧性审美意境。
  关键词:王维诗;猿啼;意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猿”频繁走入人们的视野。“猿”,从文人的抒写对象,发展到作家的情感载体,再至成为诗中具有定型意义的意象群,其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尤其是魏晋以后,更是与众多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唐诗中,猿啼更是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在这种结合过程中,猿逐渐演变成一个带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原型意象。猿啼、猿鸣、猿哭、猿号,不断地被诗人写进诗作里,王维诗中也不例外。王维诗歌中对于猿啼的描写达到10次之多。本文以王维诗中猿啼意象为研究对象,分析猿啼意象承载的文化意义
  一、王维诗中猿啼意象类型分析
  “在诗歌的创作范围中,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意象营造。”而意象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转变为审美意象,至今,对于其审美性质和界定依旧是学者研究和争论的一个问題,笔者依据众多前人成果,从不同角度出发,解析王维诗中猿啼意象的类型。
  (一)特称意象
  从意象的具体性这一角度,即总称意象和特称意象来看,猿在审美创造范围上有其具体性,它不同于“花”、“草”、“木”、“虫”、“鱼”、“山”、“川”等,概括性比较突出的总称意象。猿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动物,甚至从生物学上界定“界、门纲、目、科、属、种”七级分类来看,王维诗中的猿当属“种”类。另外,哀猿啼哭又具有特指性,它与其他意象群有机的组在一起,形成猿啼意象系统,或者说是猿啼意象组,使诗中所传达的信息载体由意象变成意境,增加了意象的审美感情。如“猿吟一何苦,愁朝复悲夕。莫作巫峡声,肠断秋江客。”这其中峡、江等都成三峡猿意象系统的组成部分。如这些都将山峦沟壑与峡相联系,形成了空谷猿啼的唯妙意境。
  (二)悲情意象
  谈猿意象的悲情意象是从情感格调上来说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见在文学作品中,猿所传达的情感是凄异和哀婉。在王维诗歌中,若是在心理情感基调上给猿加一个定语的话,就会有“清猿”“愁猿”“夜猿”等,都是悲感的定语,苍凉的形象。如:夜猿——“惟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愁猿——“自解书生咏,愁猿莫夜吟”。清猿——“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
  (三)听觉意象
  “诗歌是语言艺术”,而意象则是心里感知的艺术。“从心里感知的角度看,意象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觉等六种。”如王维诗歌中的“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猿吟一何苦,愁朝复悲夕”。从诗句中不难发现,猿啼是以声音来传达信息,使主体不能直接观察其形态,从而构成了主体情意抒发的需要。由此可见猿啼,有声有听,是典型的听觉意象。
  (四)直接体现意象
  意象是连接诗人与读者的枢纽,作者以象传意,读者循象会意。在这传达过程中,便形成了直接体现和间接暗示两种。王维诗中的猿啼意象,意与象浑融无间,化为一体,直接体现了主题的思想情感。所以,从意象的传达方式来看,猿啼意象又是直接体现意象,或者也可以叫赋兴意象。汉代经学家郑众指出“兴者,托事于物”。唐代孔颖达沿用郑玄注解曰“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宋代朱熹更是直截了当“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由此可见赋兴就是直接借景抒情。而诗人吟咏猿啼,正是以啼声写哀,借猿啼空谷传响,以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如“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二、诗人闻猿啼产生的心理机制
  翻遍整个全唐诗,可以说猿啼意象是唐代诗人发现的一件瑰宝,尤其是失意、心境不顺的诗人,更是屡屡将哀猿融在自己的作品里,王维诗中也是如此。“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在众多悲情的审美意象中,猿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而这种现象与唐代诗人独特的心理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情感共振
  实际上,根据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观察研究,一般母猿隔两三年就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八岁才开始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而这期间母猿就会通过不断啼叫来呼唤离家的孩子。从这方面来看,虽是母子分离,母猿唤子,却也不似唐诗中那样凄厉哀婉。“艺术的意象都生于情感。”可见在这其中,诗人的艺术加工起了主观性的决定作用。
  文学意象的生成每一步都离不开创主体的心理机制而存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身,亦与心而徘徊。”在刘勰看来,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使客观物象从“物理境”转成“心理场”的意境。《礼记·乐记》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初,物使之然,感物而动故形于声。”使外物为心中之物,再成心理之物,使物与心共振,心物交融,从而形成心理场效应。王维就是根据猿啼这种自然之音,融合心声,形成特有的意境。“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王维的这首《送贺遂员外外甥》,愁肠断绪犹如江猿啼哀一般。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愁断人肠。诗人通过对景物——江猿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江水淼淼,如丝愁断绪;芳草萋萋,如内心惆怅,在这样的环境,一声江猿悲号,又增加了诗人多少哀愁。   (二)情与意的创造结合
  其实,“自古以来,儒道二家都十分重视诗人的心理结构建设”,“儒家诗学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诗源于德行’,‘诗品出于人品’。道家诗学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诗情源于‘内美’,诗艺出于‘林泉之心’。”但他们都认为‘言志’‘缘情’的艺术,與诗人主体的心理结构有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因此诗人心里结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诗歌创造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客观物象并不会自动进入作品中,作为物象主要在于情与意的统摄,经过诗人心理结构这个中介环节,才能升华为诗。“天地无心,而赋万事万物之形,朱君以有心赴之,而天地万物之情状皆随其手腕以出,无有不得者。”处身于境,视境于心,中国人的心理上一直有“恋土还乡、别老抛亲”的深层情愫。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提倡孝道,提倡“归亲”。对于王维来说,离乡与归乡是经常面对的社会现象,这使得文人心里一直笼着一层愁云,每遇离别,这朵愁云便会油然上心。如“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月儿圆满,光耀千里,而人却难得团圆,欢聚少,别离多。离别的悲愁再与哀猿鸣啼相映,其悲愁愈加之深。
  (三)追求的“悲剧快感”
  “艺术是对人生的逃避,即对形象的关照使我们忘记伴随着我的感情和情绪的痛苦。”概括来说就是“悲剧快感”,当一个人出于极度悲感的状态下,都会希望找一事物来寄托心中的悲痛,这就是“悲剧下的安慰”。安史之乱后,王维身在感世伤时的环境中,被迫受伪职。这一特定的伤时与伤世的环境,不仅为诗人提供了听猿啼的条件,同时也提供了了主观情感抒发的动因。到了此时,猿啼是唯一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振的物质载体,也是诗人抒发郁闷情感的最好寄托。人本伤,又听哀猿啼鸣,故而愁更深,也即藉此是人才能找到一丝悲剧快感,才能聊以自慰。
  (四)残缺的意象审美心理
  残缺的意象审美心理也是这一时期诗人共有的一种状态。王维长期处在抑郁惆怅的状态中,社会现实的压抑,心态的悲凉与感伤,使得诗人渐渐地失去了美好的审美体验,形成一种隐蔽的心理,即残缺意象的悲观审美心理,他习惯的品味着欣赏着残缺,将外界的荒芜与悲哀融入在自己内心的审美关照中,寻找与社会哀景相合拍的审美基调。尤其在中晚唐,他继承了渐增的凄清、哀凉残缺的意象,写诗时融入自己对残缺世界的体验,对残缺审美的感悟,普遍营造出一种悲剧性审美意境。因此,同样作为残缺悲情意象的猿啼,就成了他吟咏的对象。
  三、总结
  细细品读这些猿啼诗,我们发现,每一声猿啼都凝聚着诗人的一份悲苦与凄凉。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下,这些悲猿意象时不时的绽放着新的文化意义。它既是人类经验的历史积淀,也是历代文人反复描摹抒发的结果,象征着人们在现实生存的悲剧性体验。品读唐诗,品读王维诗,猿声切切,猿形灼灼,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现实的真切感受。我们“回首听猿啼”,依旧是那份不绝的忧思。
  参考文献:
  [1][唐]王维撰,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3]赵荣蔚.晚唐的士风与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卢小玲(1992—),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2016年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快速融合的一年,也是网络综艺井喷的一年,《奇葩说》算是网综的鼻祖,《偶滴个神啊》《拜托了!冰箱》《约吧!大明星》《妈妈是超人》等等在2016年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网络综艺的传播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从目前的网络综艺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将其大概分为三种:真人秀类(星素类、明星类、素人类)、脱口秀类(辩论类)、传统
期刊
(泗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山东 济宁 273200)  摘 要:农村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效果良好,农村群众乐于参与其中,并对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的形式应该得到丰富和创新,要积极地鼓励农村群众参与其中,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就新形势下
期刊
(伽师县教师教育培训中心 新疆 喀什 844300)  摘 要:时光荏苒转眼即逝,离开学校一晃已经两年时间,对于自己正在大学期间,一些美术作品创作时期所思所想大致的總结了一下。  关键词:美术;作品;赏析  一、《八大之鸟》的创作  2013年夏季时间,也可能是端午假期,仔细的时间却记不起来,我独自在画室中静静地看着《四僧画册》,突然间被八大山人《孤禽图》所深深打动,整副画面中孤禽一只,造型奇特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戏剧之父”,他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被其自身欲望的“本我”俘虏的过程。主人公麦克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开始走上了弑君称王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麦克白一方面垂涎于象征权利的王位,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这种不正当的愿望难以实现。麦克白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铲除异己、巩固地位的行为。  关键词:本我;俘虏;权利;地位  一、
期刊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一个好的产品从设计之初,它就不是单独的独立体,因为它的发展将会有很多联系的因素,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如今社会,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衣食足知荣辱,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越来越关注,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出现很多关于产品设计的概念。如: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简约设计,人性化设计。本文章讨论的话题是就人性化设计的理解,和要素展开分析。  关键
期刊
(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 宁夏 银川 750001)  摘 要:通常来讲,京剧乐队有三种编制,分别是:一种是以京剧六大件为主、以管弦乐为辅的乐队编制;一种是中西结合的乐队编制;一种是大型民乐队和小乐队与京剧乐队的编制。其中第一种编制是京剧传统戏伴奏的主要样式,京剧六大件分别为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本文主要介绍中阮的演奏方法和在京剧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阮;京剧;伴奏  京剧乐队最早是
期刊
(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宁夏 银川 750001)  摘 要:每一种舞蹈的舞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的重点和中心都是基本功和身韵。其中身韵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典舞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现实作用。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古典身韵训练功能的基本要求,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基训;基本特点;运用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功能的基本
期刊
(山東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法国著名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艺术家,是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的作品主题大都以人为主,他注重超越雕塑本体的内在精神由此来歌颂人的创造力,人文关怀浓厚。在他之前的雕塑家大多是在雕塑本身的形体空间上作研究,而他恰恰与其他人不同,所以他的作品掀起了西方雕塑史上的第三个巅峰。他追求自然美,在这个过程中寻求人的本质和对新空间
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祭祀作为书院的三大规制之一,在书院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以区域为视角从江西书院祭祀的对象、仪式过程、祭品祭器等方面,主要以白鹿洞书院为参考,研究江西书院祭祀的特点。  关键词:书院;祭祀;特点  祭祀是指向神灵、祖先等崇拜对象行礼,以示崇敬或保佑。在古代学校中就存在祭祀活动,《礼记·学记》中记载道:“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
期刊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4)  摘 要:题款的内容无非是充分发掘并表现画面物象的意蕴。一幅画的意蕴的多少并不一定与画面的复杂程度成正比,而与画家的发掘和寄托的深度有关。王憨山的作品有很多是感之于景,会之于心,发之于情,运之于笔,少见无病呻吟、敷衍草率之作。“情趣”是花鸟画的灵魂,它是由情而来的。他作画首先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为了表达,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正是表达的需要,使他重视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