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缺陷与重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民事执行阶段,民事检察监督立法的缺位导致民事执行案件在执行程序上和适用实体法上产生诸多暇疵,基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论基础,提出了民事执行程序检察监督体制的重构。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民事诉讼是私法诉讼,强调私法自治。”[1]但民事诉讼领域缺乏第三方力量的监督,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遂以民事检察监督的司法机制融入民事诉讼领域。总体看来,民事诉讼各阶段在民事检察监督的有效参与下,均能得到良好的开展。但是,作为民事诉讼的末端——民事执行阶段,民事检察监督的参与性不甚理想,公权力介入的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执行不力、执行不公的司法困境。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法分析
  2007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该条明确规定了国家监督权对民事诉讼领域的监督。那么,人民检察院如何行使监督职能,因为它不能参与到民事诉讼领域中成为一方当事人参与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有法律规定的法定情形的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可见,作为民事检察监督的方式是民事抗诉,对象是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但是在审判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作出了一些司法解释,不断限制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法院执行裁定行为的法律监督。如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批复》规定:“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的执行而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不属于抗诉的范围。因此,人民检察院针对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查封财产裁定提出抗诉,于法无据,人民法院不与受理。”再如,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检察机关对先予执行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审理问题的批复》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作出的先予执行的裁定,因案件尚未审结,不涉及再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于法无据。如其坚持抗诉,人民法院以书面通知形式将抗诉书退回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明显看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几乎排斥了民事检察监督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的适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司法影响。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立法失衡所导致的司法困局
  缺乏监督的民事执行案件必然在执行程序上和适用实体法上产生诸多暇疵,在长时间的积累之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如今执行难的司法顽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致民事执行裁定作出的肆意性和不规范性。权力需要制约,由于民事执行阶段检察监督权的缺位,导致少部分执行员执行工作的随意性,主观性倾向增强,在民事执行裁定的作出上往往不尊重法理和事实,从主观印象着手,作出一些违背事实和法律的民事裁定。加之,我国执行员整体素质与法律要求的差距性,民事裁定内容缺乏明显的说理成分,民事执行裁定的不规范性就显得尤为突出。2、增加当事人对司法的恼怒。由于执行员执行的随意性及民事执行裁定的不规范性,申请人亦或被执行人就很难认同民事执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对执行的抵触情绪,从而可能会与具体执行人员产生激烈地冲突,结果只能是由此带来他们对我国司法的恼怒甚至是怨恨,不利于树立人们公正的司法信心。3、会使执行腐败的加深。缺乏有效监督,某些执行员往往意志不坚、信念不强,在执行过程中禁不住钱财的诱惑,从而造成执行腐败。当然,法院系统内部存有一定程度上的监督机制以及构成犯罪时,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司法措施,但是毕竟法院内部的监督机制无法及时有力的进行,而检察机关的刑事司法措施毕竟是一种严重状态下的事后监督,与执行程序中的检察监督在经济和效率方面无法进行对比。但是问题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为何又要做反面规定呢?这就需要着重探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问题。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着巨大的理论支撑。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论基础
  (一)欧陆“公益学说”对民事执行程序的冲击。
  19世纪后期,“个人本位”的罗马法理念逐渐向“国家本位”、“社会本位”转移。“公益学说”理论正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确立的。“大陆法系的法国于1806年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起诉或者其它方式介入一些涉及诸如‘国之安定、官府之诉讼、属于官之土地、邑并公舍’等诉讼中去。”[2]民事执行程序直接对法律文书确定的利益进行分配,更需要检察监督的介入。如对国有资产的追缴,当事人之间串通,一方不申请执行,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前苏联“干预学说”监督模式的构建。
  前苏联在民事诉讼实践过程中,也发现需要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但其理论是建立在否定公私法划分,公权强行介入私法关系的“干预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前苏联法学理论认为“法律监督权从一般国家权力中分离出来,成为继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力。”[3]在“干预学说”的支撑下,“前苏联以立法形式建立了检察机关干预民事诉讼的制度,赋予检察机关有权提起民事诉讼或在诉讼的任何阶段参与诉讼。”[4]前苏联的“干预学说”,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民事诉讼主体的正当利益,与“私法自治”的民事执行程序的基本原则相违背,有一定的不可取性。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一种修正的“公益学说”来指导民事检察监督在执行阶段上的开展。何为修正的公益?即为此种公益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公益,是以对社会整体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利益、国家利益。
  
  四、民事执行程序检察监督体制的重构
  基于目前民事执行监督方式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确立全程参与原则。改变目前事后抗诉的方法,通过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检察机关能够充分参与其中,从而对执行程序起到有效监督。当然不是每件执行案件都需要检察机关的参与,只有涉及到重大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案件检察机关才需要参与其中。在涉及这类执行案件时,执行机构应当在执行前发出通知给检察机关,由检察机关考虑是否需要介入。2、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执行异议。执行异议本是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由执行组织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的制度。“执行异议的主体是没有参加诉讼的案外人,因执行标的涉及到他们的利益而被动地提出异议。”[5]按照这一概念检察机关提出执行异议是有法理依据的,在涉及国家利益的民事案件执行中,检察机关可以作为国家资产所有人的代表提出执行异议。3、重大、群体性执行案件检察机关当场监督原则。对于重大、群体性执行案件由于涉及法律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在此情况下,赋予检察机关当场监督执行,可以促进执行程序规范化和检察机关及时发现执行暇疵。4、赋予查封、扣押等民事保全裁定的抗诉权。虽然在目前查封、扣押等民事保全行为中,案外人可以通过执行异议行使异议权,但是对于大多数执行案件,对查封、扣押等裁定作为异议审查的主体还是原来的执行组织,这是不符合权利应当得到救济的司法精神。所以应当赋予检察机关的抗诉权,通过抗诉使上一级执行组织对查封、扣押等民事保全裁定进行审查,从而避免错误查封、扣押等保全行为。5、赋予对先予执行民事裁定的抗诉权。先予执行如果审查不严,在执行完毕后发现执行错误,通过执行回转措施虽然可以挽回部分损失,但是某些不可挽回性财产是无法执行回转的,所以检察机关应当对先予执行裁定有提出抗诉的权力,使当事人、审判组织、检察机关三方充分审查先予执行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从而更能有效避免先予执行错误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注释:
  [1] 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2] 参见侯等华:《民事检察监督法理基础与模式选择》,载《山东审判》2005年第3期。
  [3] 参见蔡彦敏:《从规范到运作——论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4] 参见杨立新:《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与司法公正》,载《法学研究》第4期。
  [5] 参见乔前进:《谈执行异议制度的法律完善》,载《人民司法》1998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反贪侦查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打好这场硬仗,反贪侦查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侦查技巧和谋略。如果说证据是整个案件的“生命”,那么谋略则是获取、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1996年刑诉法修改后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增加了嫌疑人到案后的拒供心理,加之贿赂犯罪证据单一的特殊性,彰显出讯问谋略在嫌疑人到案后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多年以来的反贪侦查实践,总结出五种
期刊
摘 要: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属于客体的属性或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为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统一。诉讼公正是民事诉讼的首要价值目标。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同。随着英美法学界在“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使法律经济学说迅速发展,诉讼效益成为民事诉讼价值的观点也逐渐被接受。本文试图从两者关系入手,通过分析诉讼程序的存在缺陷,从而论证诉讼效益作为民事诉讼的价值性,提出程序公正优先、兼顾效益的
期刊
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提起诉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物权法》第45条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机关、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以及限制处分权。因此,在国有资产受到损害时,应由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作为民事、行政诉讼主体,为保护国家利益,依法提起诉。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案件,可以依法支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法院提起民事、
期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党和国家爱民、惠民的重大决策之一,是帮助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然而一些定点医院却把“黑手”伸向农民“救命钱”,把从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套取资金作为个人创收和医院谋求发展的“捷径”,这加剧了新农合资金的运行风险,从根本上影响了群众利益的实现。徐州市检察机关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
期刊
摘 要: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人民法院化解农村纠纷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纠纷化解工作的主力军。本文阐明了人民法庭应在多元化解决机制中居于主导地位。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人民法院自身功能特点决定了其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分析了人民法庭在纠纷化解中的优势促使其居于主导地位的必然性。其次,分析了人民法庭在纠纷解决机制中虽居主导地们位,但由于观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因
期刊
近年来,在民事审判领域中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均有扩大之势,但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现行法律有两条原则性规定,一是刑法第三十六条:“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二是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从而使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限定在物质损失内,
期刊
摘 要:在法庭上能否做好举证、质证工作,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都取决于公诉人在庭前对证据的固定程度。共同犯罪的证据,相互印证固定;对言词变化的证据,查明理由固定;根据间接证据特征,全面固定;只有单一证据,比对固定。  关键词:证据固定;举证;质证    在庭审重中负有举证责任的公诉人,如何在法庭上营造浓郁的证据氛围,突出证据的证明作用,让法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本案的事实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证据是充分的
期刊
这起案件发生在十多年前,案例中的甲虽然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笔者一直以来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现著以成文供大家探讨。    一、案件事实  甲驾驶一辆小货车在某国道行驶,行驶中发现有一行人横穿公路,甲为躲避行人向右打方向,由于车速过快,方向打得大,小货车翻倒在路边,但行人乙仍没有避开,小货车还是撞上了行人乙,并将行人乙撞到了隔离带对面公路上。驾驶员甲从小货车驾驶室爬出后,走过隔离带去看行人乙的被撞情况
期刊
摘 要:立功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量刑制度。司法实践中,我们遇到这样的案例,多名犯罪分子就他人同一犯罪行为向司法机关检举,后经查证属实,对此多名犯罪分子的检举行为能否均认定为立功,实践中存在多种分歧意见,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检举;犯罪;立功    司法实践中,我们遇到这样的案例,多名犯罪分子就他人同一犯罪行为向司法机关检举,后经查证属实,对此多名犯罪分子的检举行为能否均认定为立功,对此
期刊
摘 要: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中的一个小的警种,司法警察组织是检察工作的辅助机构。但是,警察队伍却是保障检察职责完成的司法武装力量,在检察机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司法警察;法警职责;工作机制    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中的一个小的警种,司法警察组织是检察工作的辅助机构。但是,警察队伍却是保障检察职责完成的司法武装力量,在检察机关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抓认识,摆正法警的工作位置  法警队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