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本文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概述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1.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中,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就是用对比来发现植物生长需要二氧化碳。
2.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叶的形态,观察叶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区别,再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将自制的临时玻片标本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仔细观察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三个部分,认识和掌握叶片的形态和结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和教材中的插图紧密配合,具有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比如,在讲生命的基本特征时,就可收集许多植物、动物、真菌(蘑菇)以及细菌、病毒的图片,制作幻灯,让同学们观看,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
2.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①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②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③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
(2)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掌握與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
3.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一、观察能力的概述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1.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中,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就是用对比来发现植物生长需要二氧化碳。
2.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叶的形态,观察叶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区别,再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将自制的临时玻片标本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仔细观察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三个部分,认识和掌握叶片的形态和结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和教材中的插图紧密配合,具有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比如,在讲生命的基本特征时,就可收集许多植物、动物、真菌(蘑菇)以及细菌、病毒的图片,制作幻灯,让同学们观看,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
2.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①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②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③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
(2)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掌握與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
3.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