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9月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da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9月14日到23日,这可能会是我在伦敦最疯狂也最兴奋的10天。
  这是今年伦敦设计节的日子。今年是伦敦设计节第10周年,总共有300多个活动,哪怕是在最少的一天,也有132个活动可以去,而最多的一天甚至多达220个。虽然有少数展览会持续到设计节结束之后,但绝大多数活动都只集中在10天里进行。要命的是,还有伦敦时装周!伦敦时装周从9月14日到18日,和设计节的前五天重合。
  这些活动安排得实在太密集,我这个贪心的人好多都想去,只恨分身乏术。为了尽量排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日程表,只能查了无数资料了解背景看点,按照重要程度、兴趣程度以及地理位置远近(为了节省赶路的时间)层层筛选。甚至光是把这些活动信息添加到日历,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无数次一边更新Outlook一边在心里默默呐喊,谁能推荐一个日历插件,可以像名片扫描App那样把网站上的活动信息一键抓取到日程表里?如果还没有这样的插件,谁来开发一个!
  最初几天,我看了几场秀,其中既包括Burberry这样的大牌,也有首次亮相的华人设计师。作为第一次参加时装周的人,我必须承认我不会看。秀么模特么明星么展览么当然有些是蛮好看的,但是品牌的话,好多设计师和品牌都并不认识或者不熟悉,而时装周的另一个看点,超模、明星或者杂志编辑、时尚博主,除了少数几个最有名的,其他一概认不出脸,要么就是看着恍惚眼熟但叫不出名字。
  并且来到时装周的人似乎全都互相认识,而我不管是商业杂志的身份还是作为一个只在伦敦待了4个月的stranger,无论怎么看都觉得是个圈外人。尽管原来身为炫公司编辑的时候也做过不少时尚或者奢侈品牌的稿子,但时尚行业和时尚圈……还真不是一回事。
  那几天除了时装周的秀场和展览,我还去了设计节一些分散在伦敦各地的独立活动,到后来发现即使按照排好的时间表时间精力也完全不够用,最经济实用、节省体力的办法就是待在几个主要的design destination。这里聚集了数百个(也许上千)设计师和品牌的展览,任何一个地方光看展览就可以看上两天,还密集地排着大量座谈和论坛。但每个design destination只持续三四天,它们又各有一部分时间互相重合,我每天仍然要在不同的destination辗转纠结,早上在伦敦西边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参加完活动,中午到更西边的100% Design听两个座谈,傍晚去central的Design Junction和一个设计师聊聊天,东伦敦的Super Brands London对不起只能留到明天了。
  尽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才回家,还有一堆邮件等着,但好在总有一些幸福可以让人暂时忘掉这一切。比如时装周上养眼的大叔,比如在设计节看到令人兴奋的新设计,又比如成功混进一个你本来以为已经没戏的活动。
  Thomas Heatherwick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和伦敦奥运火炬的设计师,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从6月开始展出Heatherwick Studio的作品,而设计节里有一项活动是Heatherwick本人带领参观这个展览。经过了开幕式的惊艳,你可以想象这个早餐活动的门票有多抢手,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被卖光(后来我才知道大概总共就二三十人名额),我多次沟通希望能以媒体身份参加,先是没人搭理,然后被踢皮球,最后被拒绝。但那天早上我还是厚颜无耻地去了博物馆,一通胡搅蛮缠+苦苦哀求+在清晨的寒风(伦敦天气已经很凉了)中等门口收票的姑娘找人确认了半天之后,我终于被放行。那一刻我简直想抱着她啃一口。
其他文献
开放社会的意义  观念冲突、利益不同的人可以和平共处  对于生活在封闭社会的人来说,开放社会的意义再清楚不过了。开放社会象征着自由,没有压迫。我在前苏联建立了一系列基金会,但我没有想到要向相关人员解释开放社会理念,因为开放社会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恰恰相反。当压迫停止后,关于它的记忆也随风消散。美国是个开放的社会,但人们对该理念知之甚少,就更别提对开放社会的承诺了。  开放社会的理念并不简单。它与自由
期刊
国际著名IT企业—戴尔公司,结合自己在制造和高科技行业多年的运营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为让这一理论体系能够为更多的企业创造财富,戴尔专门成立了“戴尔供应链研究院”,并联合国内多所高等院校,一同为企业提供高端培训与咨询服务。戴尔认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活力的大小,如果企业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其业务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这一论段,
期刊
交易是商业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国家的投资项目,企业间的合作,或者是个人的每一次消费。签名是交易的凭证。可是,尽管互联网和IT技术已经很发达,但每逢遇到签名,还是得用最原始的方法—握笔写字。这可与那些宣扬无纸化办公的技术狂人们的目标相差太多。  总部设在旧金山的DocuSign就是为了改变签名方式而成立的。DocuSign的创始人Tom Gonser是在他创立的上一家公司NetUpdate的
期刊
The Recharging Handbag  这款在伦敦时装周上亮相的手提包由Richard Nicoll和Vodafone合作设计而成。它是一款能充电的科技时尚产品,支持黑莓、iPhone、安卓手机及平板。只需用一根感应充电电线,把它和电源插座连接起来,就能充满一整包电。充电完成后,通过包包口袋里的可收缩电源线,它就可以给手机或平板电脑充电达2天以上。包包外面的饰品也是科技产品,具有蓝牙功能,
期刊
职场上,雇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个人勤奋固然很重要,但也只有选对公司,跟对老板,别的一切才能够成立。  但我们都明白,许多在商业上很成功的大公司,却未必都能在职场角度上成为被公司人青睐的好雇主。道理很简单,公司和雇主尽管是同一所指,却是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评价维度的词。  “评价一个好企业可以有多个维度,例如利润率最高的企业、知名度最高的企业等。但许多这样的企业,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一个‘最佳职场’,因为
期刊
在启动2012年“金字招牌”调查的时候,根据往年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调查的品牌做了重新分类,以期能够更符合各行业内人士和普通读者对各个品牌行业属性的认知,同时也希望这种新的分类能够更好地反映各个品牌在行业中的真实地位。  今年我们还新增加了对移动应用程序的调查。如果说前几年移动互联网还只是个概念的话,如今则已经深入到每个公司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观察哪些移动应用程序俘获了最多的公司人用户就成了我
期刊
2011年秋天,身穿黑色西服的Karl Lagerfeld站在巴黎最繁华的商业街Rue Saint-Honoré的一家门店橱窗玻璃前用一支黑色的水笔画了一幅自画像,玻璃上的他手里拿着白色的高脚杯,杯子上有两个蓝色波点。  这家店就是许多来到巴黎朝拜时尚的人宁可错过巴黎春天和老佛爷也必去的Colette,Karl Lagerfeld自画像杯子上的两个简单的蓝色波点正是Colette的Logo。  这
期刊
《第一财经周刊》的“金字招牌”公司人品牌调查问卷已经来到第四年。今年我们打算说说时世之艰难。  第一年,我们用1028个公司人对167个问题的回答初步勾勒出了15个行业的品牌版图。第二年,被调查者数量扩大至1835位。  正当我们感叹前两年的排行榜变化不大时,戏剧性就来了。去年,诺基亚、惠普、摩托罗拉、MSN等品牌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领先优势,而苹果在那一年,无论是笔记本电脑、平板还是手机,都明显不再
期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眼下,各国陆续发布的糟糕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全球经济在放缓,这对贸易形成了一定打击。最近,来自WTO的经济学家把世界贸易在2012年的增长率预期从3.7%下调至2.5%,2013年的数字则从5.6%缩减为4.5%。  当然,这还算不上一个难看的数字—它至少比2009年的情况好很多,全球贸易总量的增长率在金融危机后的一年出现
期刊
这篇专栏,跟年轻的朋友们谈几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商业名词。它们从我开始观察企业界的20多年前就存在了,却仍然让我困惑不已。  第一个名词是“成长”。伟大的彼得·德鲁克曾经说:目前快速成长的公司,就是未来问题成堆的公司。每一个企业家都把成长作为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每年的销售额增长多少,利润增长多少。”这是管理者所需要的,也是投资者所需要的。  德鲁克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注意到了成长的危机。他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