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生孙爽:“一带一路”建设的护卫者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深化国际卫生合作交流。
  2021年3月30日,“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和线上同步举行。在津巴布韦卫生与儿童福利部的远程会议室内,来自第18批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唯一的中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孙爽,作为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主要负责人,获得了津巴布韦自然疗法医师委员会对外颁发的第一张中医执业证书。
  作为两次援非的中国(湖南)第18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孙爽见证了中医药在非洲大地上得到的理解和信任。
  1963年,中国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療队。58年来,援外医疗队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赞誉,为增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作出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深化国际卫生合作交流。
  中西医药互补协同抗疫
  2020年5月11日,孙爽作为中国(湖南)赴津巴布韦、赤道几内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抵达津巴布韦。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已扩散至非洲所有国家,防控形势严峻。非洲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不足,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曾在2020年5月7日预测,一旦非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失败,疫情可能在第一年就导致非洲高达19万人死亡、4400万人感染。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援的抗疫物资跨越重洋,运抵非洲多国。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津巴布韦也同样面临疫情危机,在津中资机构和企业、侨团组织,以及援津医疗队此前已纷纷伸出援手。
  专家组共有12名队员,来自包括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内的湖南省内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孙爽是唯一一名中医队员。除了换洗衣物,她特意把中药香囊、穴位敷贴片、艾条等中药带上,为方便指导当地民众进行取穴、认穴,她把一个穴位人体模型也放到行李中。“中医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我想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传播到非洲,我希望中医中药能服务世界人民,使祖国医学在非洲大地传播。”
  在津巴布韦,孙爽感受到当地官员和专家对中医药的期盼。“第17批中国(湖南)援津医疗队队长江志超告诉我,在大家努力下,哈拉雷最大的医院已经筹备非洲第一个中医科。当地居民平时有病痛,会寻求中医药帮助。”每次座谈,听说她是中医专家,大家纷纷咨询“中医药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还会讨论中医药发展对当地传统医药的启示作用”。
  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还结合津巴布韦当时抗疫工作实际情况,集体编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建议书》,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孙爽记得,专家组从国内出发前就已经着手准备,“在去往津巴布韦的飞机上也一路反复讨论、修改,在津巴布韦期间,大家又针对当地情况多次讨论,对《建议书》进行完善”。
  不仅如此,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致信中国赴津抗疫医疗专家组,感谢中国政府以及中方专家对津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举措的坚定支持,感谢中方大力分享抗疫经验和做法,并向专家组致敬。姆南加古瓦在信中说,“中国专家组分享的一线抗疫经验对津巴布韦的医护工作者以及科研人员来说非常重要”,他本人以及津巴布韦政府及人民对中国专家组协助津方抗疫深表谢意。
  在非洲28天,孙爽穿行7个时区、2个季节、2个国家,走访72家机构和单位,开展救治和防控培训24场,负责解答关于疫情期间员工自我管理及新冠不同分型中西医治疗策略,服务华人华侨、中资机构,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互动,听众和观众逾360万人次。很多人咨询时情绪焦虑不安,专家们用最严谨、最通俗的话细细讲解,用最温柔、最坚定的语气来鼓励加油。孙爽说,最后一句“祝您健康”,是接电话的专家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祝福。“在对每通电话解答后,我们都记下问题,综合梳理出最常问的十几个问题,交给大使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让所有打电话和没打电话的、在焦虑惆怅中的华人华侨同胞们多一份安心和信心。”
  “此次与非洲国家合作抗疫、分享经验过程中,很多人问起中医药,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怀疑,有的饶有兴致、跃跃欲试。”不管怎样,孙爽都耐心解答。她乐见更多人看到、了解中西医药互补、协同抗疫的优势。中国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湖北和全国各地中药总使用率、湖南中医援鄂医疗队99.6%治愈率等一系列数字,同样具有说服力。“这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开新的大门,也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供更广阔平台。很高兴中医药慢慢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传统医药的疗效和魅力
  因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孙爽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孙爽参加了大会并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与此同时,她接到第二次医疗援外任务。
  津巴布韦时间2020年9月27日,孙爽时隔4个月再次踏上哈拉雷的土地。按照津巴布韦疫情防控政策,医疗队抵达后先进行14天隔离。尚在隔离期内,微信“健康咨询群”不断跳出信息,向中国医疗队员咨询、问诊。有人牙疼,有人肚子疼,有人产后头疼……“顾不上倒时差,我们尽量以线上解答方式解决一部分患者面临的医疗问题。”
  这一次,孙爽仍是医疗队里唯一一名中医医师,她的任务很明确:运营中国一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
  针灸中心经国内外相关主管部门、在津侨胞和第17批医疗队全体队员努力创建而成,2020年9月25日正式启动运行。这是南部非洲首个中国中医针灸中心,也是中国在津巴布韦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诊疗中心。针灸中心启动暨揭牌仪式上,中国驻津大使郭少春说:“这是中医药在津巴布韦零的突破。”津巴布韦副总统奇温加在致辞中讲道:“中医药将载入《卫生条例法》,中医针灸中心将载入津巴布韦历史史册。”
  几乎没有时间熟悉情况,当地时间2020年10月13日,结束隔离第二天,孙爽上岗了。橘黄色房顶,白色墙壁,简单的巡诊台,上面红、绿主色,外加黄、蓝、紫等各色彩条的logo,中国一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装饰简洁温馨,“很多华人华侨患者和当地患者到中心来就诊,我们利用针灸等方式开展辅助治疗”。   2021年元旦,一面印有“银针妙灸祛疾,津国中医湛技”金色大字的锦旗,成为让孙爽惊喜的新年礼物。锦旗来自患者、当地华人徐先生。“去年12月,他在一次受寒之后患上急性面瘫,因为疫情,就医不便,他很绝望,听说我们医疗队里有中医,就赶快过来求助”,孙爽对徐先生当时情况记忆犹新。那时孙爽重感冒尚未痊愈,但仍为徐先生进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不能中断,患重感冒的孙爽坚持半个月时间不间断治疗,徐先生痊愈。
  在萬里之遥的他乡遇到祖国医生,孙爽的针灸技术和暖暖乡情,让徐先生惊喜而感动。哈拉雷当地制作不了锦旗,徐先生托人从中国订制一面锦旗,又一路辗转,赶在2021年元旦当天,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孙爽。现在,这面锦旗就挂在中医针灸中心墙上。孙爽每每看到,都会自豪于越来越多的人见证、感受祖国传统医药疗效和魅力。
  在孙爽运营下,中医针灸中心日益步入正轨。中医是大内科,各个科的病人都可能接触到,包括传染病。孙爽和同事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为当地各类常见病提供医疗援助。现在,中医针灸中心每天一开门,孙爽就被前来问询、就诊的患者围起来,“经常同时回答十几个患者的问题,很累又很高兴”。
  据了解,1973年,湖南省向西非国家塞拉利昂派遣第一支医疗队。48年来,湖南向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共派出长期医疗队38批次469名队员,派出短期医疗队13批次121名队员。心手相连构筑友谊桥梁
  85后浙江姑娘孙爽,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从医十余载,天地仁和、止于至善的医者仁心早已镌刻于孙爽心间。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时,孙爽作为湖南首批中国中医援鄂医疗队成员,在武汉奋战到送走最后一批治愈病人出院,胜利完成了中医援鄂医疗队完成患者“零死亡、零感染、零返舱、零事故、零投诉”工作目标。在一张医疗队成员在江夏方舱医院外合影中,坚守最后一班岗的孙爽蹲在第一排最左边,脚上的套鞋都未来得及换下。
  身处抗疫前线的日子,孙爽在日记中写道:“这一段旅程,见天地,见众生,再又见自己。人类的善良,应该就是看到生命奄奄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不顾一切,这是医者本质,也是心底本真。”
  同样的体悟和坚守也常常体现在援外医疗中。2020年10月,孙爽作为医疗队成员刚到津巴布韦时,曾收到一位叫HOPE(希望)的当地女孩的手写信。“这是一个很早就希望能当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女孩,我们5月来到津巴布韦时,她就想给我们写信,但担心得不到回复而作罢。这次得知中国又有医疗队来,她下决心写下这封信。她觉得人生来就是为了与他人分享而不是保留自我”,孙爽说。HOPE在信中写到,“真正的勇气是当每个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我们依旧追逐梦想”,“我可能还年轻,但是如果能有你们一路随行,我终有一天会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孙爽读罢,心生感动。
  孙爽反复斟酌合适措辞,回复这封特殊来信:“激情是璀璨的焰火,沉淀是持久的前进力。特殊时期里,我们希望能通过视频、图文等交流方式来为当地志愿者们提供专业的医学和防疫培训,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全、没有后顾之忧地实现自己的梦想。HOPE there is always a hope!非洲篇章我们一起书写。”
  前不久,医疗队接到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某医院电话,请求医疗队紧急会诊一名当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刚准备休息的孙爽和医疗队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柳威,提起早准备好的防护包第一时间赶往医院,穿着密闭防护服,持续几个小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第二天上午,患者精神状态及呼吸等均有明显改善。
  孙爽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经贸往来,而且有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友谊传递,这需要心手相连,构筑友谊桥梁。“医疗工作者虽不是‘一带一路’建设先行者,但我们是友谊桥梁的构建者、护卫者。”
  华南《中华儿女》记者
其他文献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70年来,这片高天厚土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195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西藏地区
三代底雅人,各有人生轨迹,更有共同坐标:家是底雅,国是中国!  西藏最西是阿里,阿里最西是底雅。流經札达的象泉河在这里劈出峡谷绿洲,然后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流入印度。  78岁的欧珠班典少时流落境外,几经辗转回到家园,在祖居前栽下了底雅第一棵白杏子树;今年62岁的老杨从东海之滨的江苏来到底雅,24年里他乡早已成家乡;大三学生德吉曲珍走出大山,横穿半个中国就学于南海之角的海南大学,正成就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国际社会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充分评估核废水入海的生态环境影响,共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2011年,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9级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重创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导致6座反应堆中的3座熔毁,形成震惊世界的7级核事故(最高级)。如今,整整10年过去,海啸的潮水早已消退,但核电站管理者每天都在努力应对另一场危险的“洪水”:总量超过130万吨的放射性废水,至今仍在以每天170吨的速度不断增加着
藏医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疗效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诊疗方式正走出高原,广医世界患者。  黄涵是重庆人,今天她感觉身体有些发冷,“觉得自己要感冒”。她拨通了楼下一家名叫“无域宝藏”会所的电话,预约了一次藏药浴。黄涵和她16岁的女儿都是这家藏药浴会所的常客,她们认为“藏药浴对解决很多亚健康问题十分有效”。  已在青藏高原传承2000多年的藏医学,与中医学、印度吠陀医学、西方传统医
《孙子兵法》在讲军事、讲战争的背后是在讲智慧、讲谋略,有很多价值观具有某种通用性,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法则。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经典中最智慧的书籍之一。它在讲军事、讲战争的背后是在讲智慧、讲谋略,有很多价值观具有某种共通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法则。如果站在《孙子兵法》的角度看人生,至少有三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第一,正确把握生命的走向,不能顾此失彼。  《孙子兵法》开篇便讲,“兵者
尼玛次仁是雅隆扎西雪巴藏戏传承人和推动者,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與保护这一古老的民族瑰宝。  藏戏在藏语中被称作阿杰拉姆,是藏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据史料记载,藏戏形成于14世纪,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比京剧还要长约400年。  藏戏文化源远流长  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1385-1464年)其实是位著名的建筑师。当时,他提出要在西藏的重要河流上修建铁桥来改善
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宋庆龄始终从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把民族与未来同少年儿童联系在一起。  2021年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人们总会想念宋庆龄,因为宋庆龄的名字与少年儿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0年前的六一前夕,宋庆龄已经重病,但是她仍坚持为当年的国际儿童节撰写了三篇文章,即《愿小树苗健康成长》《更好地为下一代着想》《致六一国际儿童节报告会的贺信》。这些文章饱含宋庆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