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效果明显受行业属性、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2006年以来,在沪深两地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中有近60多家上市公司制定并公布了包括股票和股票期权在内的股权激励方案。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更多的上市公司正准备将股权激励引入其管理层薪酬激励之中,中国上市公司正进入一个现金激励与股权激励并举的时代。
然而,在2007年中国股市一路高涨之际,三花股份、思源电气、新和成等多家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的群体性现象,也引起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股权激励机制的反思和质疑。
现有的相关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既有增加管理层薪酬的业绩敏感性,缓解经理层与股东利益冲突的有利一面,也存在增加公司薪酬支出、引致经理人过度投资和红利减少等潜在风险。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及水平受资产规模、负债水平、成长机会、行业特征、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股权激励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可能会有所不同。
股权激励的内在机制:激励与风险并存
股权激励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经理人的财富与企业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直接相联系,以激励管理层最大化股东的财富。这一目的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 其一,将经理的薪酬与公司业绩相联系,增加经理人薪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在股东无法完全观察和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和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时,管理层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使管理层努力的成果与其报酬和财富相关联,以此激励管理层最大化自己的努力程度。股权激励薪酬合同正是将经理的财富同股票价格相联系,以增加经理人薪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缓解经理层与股东的代理冲突。
● 其二,降低经理人的风险厌恶程度,增加经理人薪酬补偿对企业价值变动的敏感性。由于人力资本以及薪酬合同中资产的不可分散性,一般认为经理为风险厌恶者;而可将资产分散化投资的股东则被认为是风险中性的,因此两者风险态度的不同可能导致经理人采取过度保守的投资策略。风险厌恶的经理人可能会放弃具有较大风险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导致投资不足问题的发生。将股票期权引入经理人的薪酬合同将增加薪酬对企业价值变动的敏感性,使经理的财富与公司业绩相联系以减少经理的风险厌恶程度,降低与风险厌恶相关的代理问题。
然而,对股东而言,股权激励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成本。股权激励虽然可以增加管理层报酬对企业股票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克服投资不足问题,但对具有高负债水平的企业而言,股票期权有可能引致管理层在投资决策时偏向高风险的项目以增加资产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增大企业的风险;同时,股权激励将经理的财富与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动相联系,而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与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完全正相关,这导致经理人财富变化的风险加大,风险厌恶的经理人往往要求企业支付更多的现金报酬以作为其承担风险的溢价,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薪酬支出。
另一方面,由于股票期权的价值随企业红利支出的增加而降低,持有股票期权的管理层往往会减少红利的发放以增加其股票期权的价值。
● 再者,掌握内部信息的经理人有动机和机会控制内部信息传递到市场的时间进程,在期权授予前以降低行权价格,在期权到期时抬高公司股票价格,以便从中获得高额的期权收益。
● 最后,现有的股权激励中期权的价值大多是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来衡量的。该定价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期权持有者随时可以在市场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来分散风险。然而与外部期权投资者不同,公司管理层对其所持有股票期权的交易受到一定的限制,该期权也丧失了套期保值的功能。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和水平:因企业与行业特征而异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受行业、企业和管理层自身的特质因素所影响,行业特征、资产规模、资本结构、成长机会、任职年限、市场外部监管等因素综合决定了企业管理层薪酬补偿的水平和结构。
就企业的特质因素而言,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管理上需要聘请更多贤能的高管人员,为激励高管人员努力工作.其薪酬合同中增加股票及期权的比重,将有利于提高其报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同时,公司的规模过大会使董事会难于直接对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而且这类公司也愿意对使用期权这种较为复杂的激励机制支付管理费用,因此规模较大的公司会更多地使用股票期权。
负债经营或提高债务比率有利于降低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但也有可能导致股东通过增加投资项目的风险获利,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前述表明,高负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有可能增大企业的风险。从债权人权益保护和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高负债企业管理层薪酬补偿中股权激励的比例应随杠杆率的上升而下降。
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决定经理层薪酬补偿的水平与结构。由于外部董事较内部董事(例如经理)更能代表股东的利益,并且与内部董事相比,外部董事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将更多地运用基于股权的激励机制,用以解决外部董事可能存在的监管不足问题。
当企业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时,经理能够掌握更多关于这些投资机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随着企业投资机会的增多,董事会更有可能将经理的报酬与企业的价值相联系;当企业拥有更多的未来成长机会时(如那些刚起步的公司),反映企业过去业绩的财务指标则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此时,减少基于财务指标的报酬激励而增加基于市场业绩指标的激励比重将有利于提高激励的效果。因此,成长机会较高的企业会相应增加股票期权在报酬补偿中的比重。
当企业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时,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大股东既有能力又有动力去监督管理层。此时,大股东会倾向于减少基于股权性质的报酬补偿。
从行业特征的角度来看,对于高风险、高收益、潜在成长机会较多行业(如IT行业)中的企业而言,经理人的绩效考核较为困难,在此类行业的企业中采用股权激励较为有效;相反,在产品和市场都相对成熟的行业,企业的现金流稳定,经理人的绩效考核较为容易,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大为降低。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内部竞争程度激烈的行业,采用行业平均水平来考核经理人的业绩较为容易,而且这种市场上经理人在人力资本上的专用资产投资较少,董事会对业绩较差的经理人更迭的成本也较低。因此,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报酬补偿契约中股票期权的比例会较低。
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途径,行业管制与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管制程度较高的行业,经理层决策中的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而削弱了股东增加经理风险偏好的动机。而且,受到管制的行业也往往存在市场准入的限制,享受着垄断或寡头竞争的保护,企业的现金流稳定。在这类行业实施股权激励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反而容易增加企業的成本支出。
2006年以来,在沪深两地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中有近60多家上市公司制定并公布了包括股票和股票期权在内的股权激励方案。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更多的上市公司正准备将股权激励引入其管理层薪酬激励之中,中国上市公司正进入一个现金激励与股权激励并举的时代。
然而,在2007年中国股市一路高涨之际,三花股份、思源电气、新和成等多家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的群体性现象,也引起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股权激励机制的反思和质疑。
现有的相关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既有增加管理层薪酬的业绩敏感性,缓解经理层与股东利益冲突的有利一面,也存在增加公司薪酬支出、引致经理人过度投资和红利减少等潜在风险。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及水平受资产规模、负债水平、成长机会、行业特征、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股权激励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可能会有所不同。
股权激励的内在机制:激励与风险并存
股权激励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经理人的财富与企业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直接相联系,以激励管理层最大化股东的财富。这一目的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 其一,将经理的薪酬与公司业绩相联系,增加经理人薪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在股东无法完全观察和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和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时,管理层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使管理层努力的成果与其报酬和财富相关联,以此激励管理层最大化自己的努力程度。股权激励薪酬合同正是将经理的财富同股票价格相联系,以增加经理人薪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缓解经理层与股东的代理冲突。
● 其二,降低经理人的风险厌恶程度,增加经理人薪酬补偿对企业价值变动的敏感性。由于人力资本以及薪酬合同中资产的不可分散性,一般认为经理为风险厌恶者;而可将资产分散化投资的股东则被认为是风险中性的,因此两者风险态度的不同可能导致经理人采取过度保守的投资策略。风险厌恶的经理人可能会放弃具有较大风险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导致投资不足问题的发生。将股票期权引入经理人的薪酬合同将增加薪酬对企业价值变动的敏感性,使经理的财富与公司业绩相联系以减少经理的风险厌恶程度,降低与风险厌恶相关的代理问题。
然而,对股东而言,股权激励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成本。股权激励虽然可以增加管理层报酬对企业股票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克服投资不足问题,但对具有高负债水平的企业而言,股票期权有可能引致管理层在投资决策时偏向高风险的项目以增加资产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增大企业的风险;同时,股权激励将经理的财富与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动相联系,而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与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完全正相关,这导致经理人财富变化的风险加大,风险厌恶的经理人往往要求企业支付更多的现金报酬以作为其承担风险的溢价,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薪酬支出。
另一方面,由于股票期权的价值随企业红利支出的增加而降低,持有股票期权的管理层往往会减少红利的发放以增加其股票期权的价值。
● 再者,掌握内部信息的经理人有动机和机会控制内部信息传递到市场的时间进程,在期权授予前以降低行权价格,在期权到期时抬高公司股票价格,以便从中获得高额的期权收益。
● 最后,现有的股权激励中期权的价值大多是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来衡量的。该定价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期权持有者随时可以在市场上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来分散风险。然而与外部期权投资者不同,公司管理层对其所持有股票期权的交易受到一定的限制,该期权也丧失了套期保值的功能。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和水平:因企业与行业特征而异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受行业、企业和管理层自身的特质因素所影响,行业特征、资产规模、资本结构、成长机会、任职年限、市场外部监管等因素综合决定了企业管理层薪酬补偿的水平和结构。
就企业的特质因素而言,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管理上需要聘请更多贤能的高管人员,为激励高管人员努力工作.其薪酬合同中增加股票及期权的比重,将有利于提高其报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同时,公司的规模过大会使董事会难于直接对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而且这类公司也愿意对使用期权这种较为复杂的激励机制支付管理费用,因此规模较大的公司会更多地使用股票期权。
负债经营或提高债务比率有利于降低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但也有可能导致股东通过增加投资项目的风险获利,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前述表明,高负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有可能增大企业的风险。从债权人权益保护和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高负债企业管理层薪酬补偿中股权激励的比例应随杠杆率的上升而下降。
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决定经理层薪酬补偿的水平与结构。由于外部董事较内部董事(例如经理)更能代表股东的利益,并且与内部董事相比,外部董事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将更多地运用基于股权的激励机制,用以解决外部董事可能存在的监管不足问题。
当企业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时,经理能够掌握更多关于这些投资机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随着企业投资机会的增多,董事会更有可能将经理的报酬与企业的价值相联系;当企业拥有更多的未来成长机会时(如那些刚起步的公司),反映企业过去业绩的财务指标则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此时,减少基于财务指标的报酬激励而增加基于市场业绩指标的激励比重将有利于提高激励的效果。因此,成长机会较高的企业会相应增加股票期权在报酬补偿中的比重。
当企业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时,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大股东既有能力又有动力去监督管理层。此时,大股东会倾向于减少基于股权性质的报酬补偿。
从行业特征的角度来看,对于高风险、高收益、潜在成长机会较多行业(如IT行业)中的企业而言,经理人的绩效考核较为困难,在此类行业的企业中采用股权激励较为有效;相反,在产品和市场都相对成熟的行业,企业的现金流稳定,经理人的绩效考核较为容易,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大为降低。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内部竞争程度激烈的行业,采用行业平均水平来考核经理人的业绩较为容易,而且这种市场上经理人在人力资本上的专用资产投资较少,董事会对业绩较差的经理人更迭的成本也较低。因此,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报酬补偿契约中股票期权的比例会较低。
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途径,行业管制与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管制程度较高的行业,经理层决策中的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而削弱了股东增加经理风险偏好的动机。而且,受到管制的行业也往往存在市场准入的限制,享受着垄断或寡头竞争的保护,企业的现金流稳定。在这类行业实施股权激励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反而容易增加企業的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