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何三线”理论的教学设计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min143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椭圆的定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基于“六何三线”理论的教学设计的 7 个环节“直观感知—操作体验—类比归纳—概念剖析—多元理解—牛刀小试—小结反思”,由此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来源、本质特征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六何三线”理论  教学设计  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99-0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往往忽略其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淡化数学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提问形式单一,导致学生理解概念不深刻、不透彻,缺乏问题意识,教学质量不高。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基于问题进行教学,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本文基于“六何三线”理论,通过案例设计,说明如何运用“六何三线”理论展开数学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来源、本质特征等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六何三线”理论概述
  “六何三线”教学理论中的“六何”是指从何、是何、如何、为何、若何、有何。其中,“从何”是方向性提问,探究问题的背景、来源;“是何”指事实性提问,围绕数学概念、公式和命题等实质含义提出问题;“如何”是方法性提问,旨在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掌握方法;“为何”是说理性提问,通过探讨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摸清知识的基本架构,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若何”是发散性提问,对数学知识的多元理解和关联结构的提问,促进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有何”指反思性提问,就所学知识、内容和方法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三线”是指“学法为主线、教导为辅线、问题为导线”。基于“六何三线”理论的教学提问循序渐进、交融贯通。
  二、基于“六何三线”理论的教学设计
  “六何三线”教学理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三个维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展现愿学、乐学的学习态度。优化数学教学,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实现“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就是如何正确提问,凸显学生的“学”以及教师有效引导的过程。下面以一节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在利用“动态数学软件”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六何三线”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知识的来源与本质,发散学生的思维。
  (一)课例背景分析
  “椭圆的定义”是人教 A 版高中数学选修 2-1 《圆锥曲线》的重点内容。本节课是学习集合、曲线与方程的后续内容,是高中解析几何的开端,对学生今后学习圆锥曲线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因此,它不只是圆的定义、曲线与方程的知识生长点,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图象与几何性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椭圆的定义、焦点、焦距等概念,难点是对椭圆的定义进行归纳、表述。学生在学习圆的形成、定义以及曲线与方程的过程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动态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从“数”与“形”的角度动态展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于“六何三线”理论的教学设计
  围绕“六何三线”理论中的“六何(从何、是何、与何、如何、若何、有何)”展开教学设计,即椭圆从哪里来?其本质是什么?与圆有何联系?如果椭圆的一些属性发生变化会怎样?学完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同时结合“动态数学软件”的功能与数学创课的特点,我们将“椭圆的定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分成 7 个环节展开教学:直观感知—操作体验—类比归纳—概念剖析—多元理解—牛刀小试—小结反思。
  1.直观感知
  开课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状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屏幕上出示生活中有关椭圆形状的物品,比如,汽车车标、镜子等,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屏幕中的椭圆形,并指出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出现的错漏点,如椭圆的实质是轮廓线。接着,教師提出问题:“你可以在纸上画出椭圆吗?”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椭圆与圆相似,用圆规可以在画板上作圆,那么是否可以类比这种方法画出椭圆呢?”这样做能够启发学生联系旧知,学会运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
  根据“六何三线”理论,在“直观感知”教学环节回答的是“为何(为什么要学习椭圆的定义)”这个问题,让学生直观感知椭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强调椭圆的本质是轮廓线,是为了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椭圆与圆相似,用圆规可以在画板上作圆,那是否可以用类比的方法画出椭圆呢”这个问题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利用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操作体验
  根据“六何三线”理论,这个教学环节回答的是“有何(椭圆具有什么特征)”问题。教学可以由师生玩“你画我猜”小游戏(如图 1)开始,教师将一条已经确定了长度的绳子的两端同时绑定在画板的 F1 点,然后用签字笔沿着细线拉紧并挪动签字笔,让学生猜测将会得到何种曲线。然后通过“动态数学软件”模拟这一操作,直观呈现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生成过程需要满足哪些几何条件并回忆圆的定义。
  接着,教师将这个问题进行变式:将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画板的两个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将签字笔沿着绳子拉紧并挪动签字笔的笔尖,让学生猜测将会得到什么样的曲线?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尽情猜想,以便暴露学生的错漏点。也可以通过“动态数学软件”呈现笔尖移动的轨迹,作椭圆图形,同时让学生思考:在椭圆曲线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几何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从椭圆的生成过程这个角度出发,根据圆的结构特征及定义,推测出椭圆的定义。这一教学过程渗透了猜想、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为进一步理解椭圆的定义作铺垫。
  3.类比归纳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解决的是“是何(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将圆与椭圆在形成过程中所满足的几何条件进行对比,你能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吗?”通过展现圆、椭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得到椭圆的定义。
  通过动态演示图象的生成过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定义,并与椭圆的定义进行类比,然后归纳概括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做能够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让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个教学环节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实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4.概念剖析
  5.多元理解
  学生根据图象再次复述椭圆的定义,教师可以接着提问:“你能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椭圆的定义吗?”逐个将椭圆的焦点、焦距、长轴等概念符号化,将符号语言板书在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旁边,一同展示出来。
  图形语言(图 2):
  根据“六何三线”理论,这个教学环节是回答“是何”的问题,即深度剖析椭圆的定义以及焦点、焦距等概念,强调采用多元表征、逐个击破的数学方法。
  6.牛刀小试
  教师改变题目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运用定义法或图象法解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体现“授人以魚”的同时“授人以渔”的思想。这个做题环节是回答“若何”的问题,即如果将问题进行变式,结果又如何。
  7.小结反思
  在小结环节,教师先呈现如下课件,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然后提问学生:(1)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到的?(2)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3)我还有哪些想法或发现?最后提出问题:“图形中的 ac 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椭圆的几何特征,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坐标系建立椭圆的方程?如果是,那么怎样建立坐标系才能使椭圆的方程更简单?如果不是,那么要采用什么方法建立椭圆的方程?”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明确接下来要学习什么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根据“六何三线”理论,此环节是回答“有何”的问题,即全面小结与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有效进行查漏补缺。
  三、教学设计反思
  (一)“六何三线”理论让知识的建构更具科学性
  任何知识的建构都要经历直观探索的过程,最终形成结构化、系统化。在设计“椭圆的定义”这节课里,教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探索椭圆的形成过程,借助“动态数学软件”动态地展示圆的生成过程和椭圆的生成过程,从而得到椭圆形成过程的直观模式,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椭圆的特点,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经验。在经历了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多元联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后,教师再让学生填写表格,在理解了椭圆概念的基础上,将椭圆的定义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语言,初步实现由原始数学概念转化为数学学习对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二)“六何三线”理论揭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生成过程
  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数学抽象基础之上的,由此可知,数学抽象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它体现了数学最根本的性质。根据“六何三线”教学理论的特点,教师从直观演示出发,借助“动态数学软件”引导学生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分析和归纳椭圆的定义,最后通过多元理解加深对概念和定义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实验中抽象出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最终形成椭圆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张国玭.高中数学“六何三线”概念教学模式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唐剑岚.“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数学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以“三角形的内角”课例片段分析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5(9)
  [3]陈妮妮,唐剑岚.基于“数学三个世界”理论的数学创课设计及反思——以“函数的单调性”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7(1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内科护理微课学习的现状与学习需求,从基本信息、使用网络学习条件、内科护理的学习现状、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对内科护理课程实施微课的学习需求等五个方面对梧州市卫生学校 2016 级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扩大校园 Wifi 的覆盖率、加强对微课学习优势的宣传、设置符合中职护生需求的微课内容和形式、增强微课的互动性等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 内科护理 微课 学习需求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南宁市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实践,提出构建“四级联动”教育管理網络体系、推动学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向社区开放、建立实体化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打造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专业化团队、开发本土化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微课资源等建设策略,从而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数字化学习资源 建设 策略  【中图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学院”农民培训模式,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从目标、主体、师资、课程、平台、途径六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确立“产+学+营+管”培训目标模式、构建“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打造“校+行+所+企”培训师资模式、开发“技+文+营+管”培训课程模式、搭建“示+训+学+商”培训平台模式、实现“送+观+访+带”培训途径模式等措施,以改革、引领、示范、推广广西职业学校农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政治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认为政治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回归初心、回归生活、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出回归课程初心,摒弃浮躁功利,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回归生活本源,创设生活情境,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养分;回归课堂本真,激发主体参与,让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回归教育规律,遵循循序渐进,使学科核心素养水到渠成。  【关键词】高中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培养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汽修专业“双厂双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分析中职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实训基地、重构师资团队、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等对策,从而推进“双厂双师”校企共建。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 双厂双师 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基地 师资团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71-02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近体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职业技能大赛的作用,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客房中式铺床分赛项为例,探讨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在中职技能训练中的实践。  【关键词】近体原则 中职 技能训练 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17-02  技能水平是检验职业教育效果的途径之一,职业技能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运用波士顿矩阵法优化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分析广西梧州商贸学校等中职学校专业结构设置存在盲目性、缺乏长远规划、同质化严重、与行企合作停留在表面等问题,提出采取建立策略、保持策略、收获策略、放弃策略,结合产教融合中学校能够利用的行企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以推进中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结构优化 波士顿矩阵法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职计算机专业 Photoshop 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论述借助立体化教材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分别从立体化教材建设、立体化教材在翻转教学模式中的作用、立体化教材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 翻转课堂 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67-02  Photoshop 平面设计是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艺术课程的教学开展,以《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为例设计高中艺术教学的流程,提出多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从课内走向课外创设展示才能的大舞台等教学措施,提高高中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音乐欣赏 艺术教育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有氧呼吸的过程》为例,论述运用概念图把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化,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把高中生物概念多、知识点零散,且个别概念难记忆、易混淆的问题解决在概念图中,建立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  【关键词】高中生物 有氧呼吸过程 难点教学 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