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户县南关初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实际,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积极构建雏鹰文化,即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通过积极践行生命教育理念,推行自由教育,培养有纯真、能求真的真人;推行平等教育,培养能容人、会爱人的善人;推行担当教育,培养会正派、有正义的正人;推行激活教育,培养有鲜活、能创新的能人;推行优势教育,培养能独立,有独特的个人。通过一系列改革,让一批批学子如雏鹰一般在南中这片广袤的天地施展双翼、锻造本领,以丰富的学识、扎实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素养,为成功的人生奠基。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规范开设国家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等以及主题班会、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综合实践类课程,没有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
科学安排地方课程。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学校选用的地方课程有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等。制定地方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每学期两次对地方课程进行考查,并把考查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与学生综合考核之中。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确定了“以自主探索为核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的开发思路,根据不同学情,确立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引导教师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与教学方案,逐渐形成文本化或者音像形态的校本课程,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课程保障。经过不断修订与完善,目前开发出了教研课程《启程》《砺耘》、德育课程《廉洁伴我成长》《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社团课程《徜徉在国学经典的海洋里》(上下)《古韵新花》、大学区课程《创新·合力·共享·多赢》等各方面校本课程共计10多门(册)。
二、构建生命课堂模式
课堂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在两年多的新课改实践中,学校通过深入调研,立足教师教情和学生学情,先后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广泛征集每位课改教师的学科实践感悟,完成了自主科研课题——“44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443”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心理学、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和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4步流程、4环学法、3度评价。具体为:
1.课堂流程“4步走”:“导”→“学”→“展”→“练”。
①“导”即导学,从主体上可分为师导和生导;从形式上可有情景导学、板书导学、多媒体导学等多种。
②“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的独学、对学、群学。
③“展”即展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成果,包括组内小展和班内大展。
④“练”即巩固练习,拓展应用。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精编精选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
2.课堂学法“4环套”:“研悟”→“分享”→“质疑”→“延展”。
①“研悟”——包括: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标注疑难等。
②“分享”——包括:合作探究,答疑解惑,交流展示等。
③“质疑”——包括:聚焦问题,思维碰撞,创新生成等。
④“延展”——包括:优化整合,反馈矫正,拓展提升等。
3.课堂评价“3度定”:“参与度”“思维度”“训练度”。
“44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其课堂流程更简洁高效,操作性更强。目前已经申报了省级教育科研课题,获得了立项批准,并在我校积极推广探索。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和管理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配套工作:完善了《教务量化考核和教师教育教学奖惩办法》,将新课堂实施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核;制定了《南关初中“443”新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南关初中“443”新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表》,从制度上保障了新课堂模式的实施。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深入推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为此,学校多措并举,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起南关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机制。
一是以讲坛促教师专业发展。
以“南中好课堂”活动载体,从2014年9月份开始,学校创新开办了“课改教师讲坛”栏目,引领教师对新课改理论进行探索,对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课改交流内涵,创新和丰富了课改交流形式。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期“课改教师讲坛”,在校内营造出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激发了教师教研潜能。
二是以评选促教师专业发展。
为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校本教研潜能,学校每学期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一次“新课改·新教师”评选活动。评选奖项包括集体奖项“先进备课组”和个人奖项“课改标兵”“课改精英”“课改先锋”,其中个人奖项分梯等逐级参评。目前,已经评选出“课改标兵”42人,“课改精英”17人,并在学校文化栏内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了先进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从2015年9月份开始,学校又在全校教师中率先开展了“美德教师”“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内涵和形式。
三是以交流促教师专业发展。
深入搭建教师课改成果交流平台,及时交流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评价、班级管理与建设、小组文化建设与实施、导学案编写与应用等各方面的经验智慧与心得感悟,以期借鉴互启,实现共赢。目前,已经先后结集出版了课改论文集《启程》《砺耘》两辑、《大学区课改导报》八期,出版了《户县教研·南关中学课改专刊》一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课改成果的交流范围与影响。2015年1月,在县局组织的新课改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学校上报5篇论文,其中3篇获得一等奖,被收入《户县教研·课改论文专辑》。 四、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管理文化的重心是育人。雏鹰文化又把育德列为育人的首位。
1.学校大力推行自主德育,创新推行“两会一制”。积极开展“‘二元主体,自主管理’管理模式研究”“初中学校自主德育实施路径的研究”两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学校管理主体作用,通过“个人报名—公开竞选—张榜公示—正式成立”,先后成立了学校“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和“学生情感管理委员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由学生自管会牵头,对全校各班的学习纪律、卫生习惯、行为举止、大型集会、自主早操等进行深入检查,实现了管理的草根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2.创新推行“班级自管55机制”。2015年9月起,学校在每个班级率先创新推行“班级自管55机制”。其中第一个“5”指5种制度,包括:班长竞聘上岗制、值日班长轮流制、小组值周制、一人一职制、积分定位制;第二个“5”指5种会议,包括:班会、班委会、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晨会、家长会。“班级自管55机制”实现了班级内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实现自我锻造,培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五、构建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机制
活动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1.扎实开展常规活动。如“爱我南中”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器乐大赛、元旦书画展、春季运动会等。
2.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学校进一步发掘和整合了师生资源,发展学生特长潜能,积极开发活动课程,经“教师申报—学校批准—组建成立”的学生社团已有12个,篮球、诵读、文学、舞蹈、合唱、器乐等6社团已经较为成熟,多次在市、县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2月,2个社团被县教育局授予“明星社团”称号。
3.积极创建“五园四节”。学校每年三月的“校园读书节”、五月的“文体艺术节”、十月的“科技创新节”等,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活动,这些都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围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在教学楼两侧楼梯口设置并开放了“诚信书吧”,无人监管、无借阅记录,全凭学生的诚信习惯,已经成为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扎实组织研学旅行。作为首批西安市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学校先后成功组织学生到杨凌农科城、曲江海洋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习仲勋陵园、阎良飞机城等地进行研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5.尝试探索综合性实践活动。从2014年暑期起,学校尝试探索并成功组织了两期学生暑期综合性实践活动,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对初三学生进行军训,每期7天,极大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了学生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六、构建多元激励评价机制
评价文化的功能在于激励。
1.坚持利用评价引领学生发展。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性、激励性评价体系,全面落实新课程评价观。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实行等级制,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按学生成绩排列名次。做到了考核知识与考核能力相结合、平常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2.积极进行学生考试评价改革。每学期开展一次“新课堂·新学生”评选活动,进一步关注生命成长,通过树立典型,影响、感染其他学生。深入优化、落实新课改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评选奖项包括集体奖项“优秀合作小组”和个人奖项“课堂新星”。其中个人奖项“课堂新星”分项落实新课堂评价体系,设立“独学之星”“质疑之星”“展示之星”“合作之星”“评价之星”等,使广大学生“做有标准、学有榜样”,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新课堂学习氛围。
3.创新探索学生多元性评价机制。2016年2月,学校政教处启动开展南中“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内容包括“助人为乐好少年”“诚实守信好少年”“孝义敬亲好少年”“自强自立好少年”“团结友爱好少年”,严格按照“班级初评—政教处复评—校委会终评—全校公示—表彰奖励”的程序开展活动,全面展现了南中学子学习美德、践行美德、弘扬美德,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进一步丰富雏鹰文化建设的内涵。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户县南关中学将以更加昂扬的激情,审时度势、求实创新,持久提升雏鹰文化的高度,拓展雏鹰文化的广度,延伸雏鹰文化的深度,多角度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全方位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努力打造“全县一流、全市文明”的南中雏鹰文化品牌形象。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规范开设国家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等以及主题班会、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综合实践类课程,没有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
科学安排地方课程。高度重视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学校选用的地方课程有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等。制定地方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每学期两次对地方课程进行考查,并把考查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与学生综合考核之中。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确定了“以自主探索为核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的开发思路,根据不同学情,确立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引导教师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与教学方案,逐渐形成文本化或者音像形态的校本课程,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课程保障。经过不断修订与完善,目前开发出了教研课程《启程》《砺耘》、德育课程《廉洁伴我成长》《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社团课程《徜徉在国学经典的海洋里》(上下)《古韵新花》、大学区课程《创新·合力·共享·多赢》等各方面校本课程共计10多门(册)。
二、构建生命课堂模式
课堂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在两年多的新课改实践中,学校通过深入调研,立足教师教情和学生学情,先后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广泛征集每位课改教师的学科实践感悟,完成了自主科研课题——“44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443”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心理学、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和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4步流程、4环学法、3度评价。具体为:
1.课堂流程“4步走”:“导”→“学”→“展”→“练”。
①“导”即导学,从主体上可分为师导和生导;从形式上可有情景导学、板书导学、多媒体导学等多种。
②“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的独学、对学、群学。
③“展”即展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成果,包括组内小展和班内大展。
④“练”即巩固练习,拓展应用。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精编精选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
2.课堂学法“4环套”:“研悟”→“分享”→“质疑”→“延展”。
①“研悟”——包括: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标注疑难等。
②“分享”——包括:合作探究,答疑解惑,交流展示等。
③“质疑”——包括:聚焦问题,思维碰撞,创新生成等。
④“延展”——包括:优化整合,反馈矫正,拓展提升等。
3.课堂评价“3度定”:“参与度”“思维度”“训练度”。
“44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其课堂流程更简洁高效,操作性更强。目前已经申报了省级教育科研课题,获得了立项批准,并在我校积极推广探索。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和管理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配套工作:完善了《教务量化考核和教师教育教学奖惩办法》,将新课堂实施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核;制定了《南关初中“443”新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南关初中“443”新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表》,从制度上保障了新课堂模式的实施。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深入推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为此,学校多措并举,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起南关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机制。
一是以讲坛促教师专业发展。
以“南中好课堂”活动载体,从2014年9月份开始,学校创新开办了“课改教师讲坛”栏目,引领教师对新课改理论进行探索,对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课改交流内涵,创新和丰富了课改交流形式。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期“课改教师讲坛”,在校内营造出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激发了教师教研潜能。
二是以评选促教师专业发展。
为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校本教研潜能,学校每学期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一次“新课改·新教师”评选活动。评选奖项包括集体奖项“先进备课组”和个人奖项“课改标兵”“课改精英”“课改先锋”,其中个人奖项分梯等逐级参评。目前,已经评选出“课改标兵”42人,“课改精英”17人,并在学校文化栏内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了先进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从2015年9月份开始,学校又在全校教师中率先开展了“美德教师”“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内涵和形式。
三是以交流促教师专业发展。
深入搭建教师课改成果交流平台,及时交流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评价、班级管理与建设、小组文化建设与实施、导学案编写与应用等各方面的经验智慧与心得感悟,以期借鉴互启,实现共赢。目前,已经先后结集出版了课改论文集《启程》《砺耘》两辑、《大学区课改导报》八期,出版了《户县教研·南关中学课改专刊》一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课改成果的交流范围与影响。2015年1月,在县局组织的新课改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学校上报5篇论文,其中3篇获得一等奖,被收入《户县教研·课改论文专辑》。 四、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管理文化的重心是育人。雏鹰文化又把育德列为育人的首位。
1.学校大力推行自主德育,创新推行“两会一制”。积极开展“‘二元主体,自主管理’管理模式研究”“初中学校自主德育实施路径的研究”两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学校管理主体作用,通过“个人报名—公开竞选—张榜公示—正式成立”,先后成立了学校“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和“学生情感管理委员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由学生自管会牵头,对全校各班的学习纪律、卫生习惯、行为举止、大型集会、自主早操等进行深入检查,实现了管理的草根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2.创新推行“班级自管55机制”。2015年9月起,学校在每个班级率先创新推行“班级自管55机制”。其中第一个“5”指5种制度,包括:班长竞聘上岗制、值日班长轮流制、小组值周制、一人一职制、积分定位制;第二个“5”指5种会议,包括:班会、班委会、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晨会、家长会。“班级自管55机制”实现了班级内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实现自我锻造,培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五、构建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机制
活动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1.扎实开展常规活动。如“爱我南中”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器乐大赛、元旦书画展、春季运动会等。
2.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学校进一步发掘和整合了师生资源,发展学生特长潜能,积极开发活动课程,经“教师申报—学校批准—组建成立”的学生社团已有12个,篮球、诵读、文学、舞蹈、合唱、器乐等6社团已经较为成熟,多次在市、县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2月,2个社团被县教育局授予“明星社团”称号。
3.积极创建“五园四节”。学校每年三月的“校园读书节”、五月的“文体艺术节”、十月的“科技创新节”等,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活动,这些都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围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在教学楼两侧楼梯口设置并开放了“诚信书吧”,无人监管、无借阅记录,全凭学生的诚信习惯,已经成为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扎实组织研学旅行。作为首批西安市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学校先后成功组织学生到杨凌农科城、曲江海洋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习仲勋陵园、阎良飞机城等地进行研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5.尝试探索综合性实践活动。从2014年暑期起,学校尝试探索并成功组织了两期学生暑期综合性实践活动,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对初三学生进行军训,每期7天,极大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了学生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六、构建多元激励评价机制
评价文化的功能在于激励。
1.坚持利用评价引领学生发展。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性、激励性评价体系,全面落实新课程评价观。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实行等级制,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按学生成绩排列名次。做到了考核知识与考核能力相结合、平常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2.积极进行学生考试评价改革。每学期开展一次“新课堂·新学生”评选活动,进一步关注生命成长,通过树立典型,影响、感染其他学生。深入优化、落实新课改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评选奖项包括集体奖项“优秀合作小组”和个人奖项“课堂新星”。其中个人奖项“课堂新星”分项落实新课堂评价体系,设立“独学之星”“质疑之星”“展示之星”“合作之星”“评价之星”等,使广大学生“做有标准、学有榜样”,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新课堂学习氛围。
3.创新探索学生多元性评价机制。2016年2月,学校政教处启动开展南中“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内容包括“助人为乐好少年”“诚实守信好少年”“孝义敬亲好少年”“自强自立好少年”“团结友爱好少年”,严格按照“班级初评—政教处复评—校委会终评—全校公示—表彰奖励”的程序开展活动,全面展现了南中学子学习美德、践行美德、弘扬美德,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进一步丰富雏鹰文化建设的内涵。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户县南关中学将以更加昂扬的激情,审时度势、求实创新,持久提升雏鹰文化的高度,拓展雏鹰文化的广度,延伸雏鹰文化的深度,多角度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全方位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努力打造“全县一流、全市文明”的南中雏鹰文化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