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的哲学意蕴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自沉汨水,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哲学文化意义的符号。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看到了屈原忠君爱国的忧惠意识,以及带有宗教烙印的荆楚巫官文化对他“死亡意识”的自觉影响。尤其是他固守气节与风骨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死亡观,彼此交相辉映,凸显其死亡的哲学意蕴。
其他文献
面对20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发展演变,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叙述。王光明认为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种在“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文类”三者的互动中展开凝聚和建构的
期刊
目前常规的港口设计中未考虑通航船舶对港口设施的影响,随着我国航运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船舶大型化的趋势,船舶活动对港口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归纳了大型船舶在港区及航道的不同通航条件,采用英国标准CIRIA C683中推荐的船行波计算公式对各种情况下通航船舶的船行波进行初步计算,分析船行波对港口的影响,并指出在港口设计中需要考虑船行波的情形。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四条:选择律、互动律、适应律、效果律。四条规律贯穿于一切修辞中,以构建科学的修辞殿堂。
针对以色列Ashdod港某码头和防波堤施工项目防波堤堤心石(0~1t)需求量大、石料水上抛填施工窗口期有限的不利现状,对堤心石石料装船工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堤心石石料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