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校园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万扩招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缺位的高职校园易产生网络舆情,呈现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意见领袖主导舆情方向、学生倾向于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等特点.部分高职校园舆情管理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危机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对高职校园网络舆情,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态与现实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夯实课程思政建设;重视正能量宣传,积极引导学生意见领袖;畅通学生表达渠道,增强师生互信;加强校园自媒体建设,健全舆情应对体系.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授书本知识的老师,更应该成为创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文章探讨了大先生的内涵,提出了新时代“大先生”的标准,结合现实提出了培养“大先生”的必要性,并提出培育“大先生”的路径.
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便利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电信网络诈骗的侵扰,某些典型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学生如何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项目组,采取网络搜索典型案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对银行、公安、高校相关单位访谈等方式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所学法律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议和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化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加强”势在必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是要积极推动学生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整体全面发展,做好终身体育事业,为社会培养一批批能力素质过硬的人才.职业院校有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与体育运动活动的结合,更是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职业院校的优势,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舞龙舞狮作为我国传统体育中非物质文化遗
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今天,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从作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指出了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了现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课程思政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高校育人理念,主张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习“三全育人”.《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以延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探究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以期更好地做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创新德育体系是实现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一步.青海省通过助力平台不断供给、各类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蓬勃开展、实践探索多样开展和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协同创新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这一实践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材教学部分内容欠缺不同层次的渐近性和展示的生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理念、认知、知识等方面的不足等,需要深入挖掘协同创新教育路径:构建“抓—管—评—验”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创新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打造“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纵接横贯网络
地方本土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具有很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甘肃省拥有极其丰富而又独特的红色资源,新时代高校应积极开发本土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各部门要多方联动,协调共振,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有效性,推动红色精神发扬光大、红色基因赓续发展.
地方党史资源作为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素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在分析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无锡党史资源的整合、丰富无锡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形式、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探索实现地方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
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应具有符合时代意义的独特价值和培育路径.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和主要路径,研究发现,以创新为导向和以质量为追求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与核心要求,培育校园工匠文化、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写意性是忽略事物形象的外在真实性,而强调艺术家内在精神本质的艺术表现手法.写意性是艺术自由表现和情感抒发的一种内在冲动和表现形式.公共艺术创作遵循主客观的统一,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其写意性的表现形式在公共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