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个性化;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学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Personalized Reading Probe
  Ding Zhaohua
  【Abstract】 Read the student's personal behavior, the analysis should not be a teacher instead of students reading practice. Language courses according to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to the laws of attention to stud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o adapt to this d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proactive thinking and emotional activitie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some perception and thinking by emotion nurture, access to ideological inspiration and enjoy the aesthetic pleasure.
  【Key words】Personalization; Personalized reading;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of reading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在此,结合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1.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不同而感受不同。”“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无限的内容用了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奈何的办法。要想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夏丏尊《文心•文章作法》)由夏老的话中可见阅读是个性化的,个性化阅读有其特点:
  1.1个性化阅读是自主性阅读;它需要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读者只有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这就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因而教师的职责也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
  1.2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即“读者的经验能力的不同而感受不同”。读者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的生命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客体上(文本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这种独特的体验和解读,不断地丰富了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3个性化阅读是差异性阅读;在体验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情感的不同,经验能力的不同,也必然使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产生一定的阅读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呈现出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必定于一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而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正是培养创新思维所必不可少的。
  1.4个性化阅读是创造性阅读;因为“把无限的内容用了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又是“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可见,文本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这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当读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置于文本之中,在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体验感悟中,将形象思维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进而激活想象、联想、勾连,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体验作品,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还可以超越作者的视线,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产生创造意义,使阅读的价值大于写作的价值。
  2.个性化阅读的实施
  2.1创设自由阅读的氛围;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2.2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止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如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不禁使我对学生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到位深刻的情感体验暗暗称赞。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国民党。我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相反,如果以标准答案规范或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相信课堂阅读教学只能使师生感到枯燥而压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2.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当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但他的教学中没有注重爱惜粮食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成果。
  3.个性化阅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的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注意价值观的取向。新课标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开展个性化理解时,不能不注意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滥竽充数》时,学完课文让学生谈谈对南郭先生的看法,有一位同学就说:“我觉得南郭先生他这个人很聪明,他善于利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赚很多钱的。”类似于这样的回答,你能说不是学生的个性阅读产生的个性理解吗?但这样理解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在此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的任由学生这样来理解课文,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理解文本的意图,而不是听之任之,这样就不利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我觉得有一段相当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应时代的召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收稿日期:2011-02-10
其他文献
1.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做好课前预习。但许多学生却不知预习是怎么回事,甚至认为预习不是作业可以不做或敷衍对待,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文学习中的误区。作为教师,得教给学生如何预习、怎样预习的正确方法。首先,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查出的字、词的含义及自己领悟的重点语段的内涵有个基本轮廓或最大可
期刊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常见途径及其优缺点,说明了在线课堂的模式及运行情况,论证了在线课堂作为教师成长一个新的重要途径的优势。  【关键词】教师成长;在线课堂;即时交流     前言:课改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对新课程实施的能力决定着课该的成败。因此,我们关注课改
期刊
【摘要】要提高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必须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加强中学阶段的外语阅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效果;观念;形式;阅读     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认识,对如何提高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效果浅谈以下自己的粗浅认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民主氛围;心理动因;创新能力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Mao Wenyan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关键词】语文;情感;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
期刊
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学校体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非常重要。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本人根椐在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认为。  1.教师应做到表率作用  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刊
【摘要】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教会学生捕捉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  【关键词】快乐作文;自主写作;激情燃烧;分享成功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快乐的写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本文浅谈自己的看法。  1.自主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
期刊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使他们获得了直接经验并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弥补了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了实践环节,重视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它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
期刊
1.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我们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不但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也还有用。但必须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