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音为媒联接中外 用心灵之桥沟通世界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亚洲广播大会于2016年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作为本次会议承办方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曾获得亚广联各类奖项,央广新闻微信平台上展播了2006至2015年中央电台获得亚广联奖的作品。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央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阐述了中央电台与亚广联奖的关联,讲述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探讨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创作能够“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广播节目。
  【关键词】中央电台 亚广联奖 声音 联接中外 沟通世界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D
  本刊记者:中央电台已经有37个作品获得亚广联奖了。那么,它是从哪一年参与亚广联的评奖活动?获得的第一个奖是什么?
  李宏:亚广联 (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英文缩写ABU, 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成立于1964年7月1日,亚广联奖(ABU Prizes)也于当年设立,到今年已经是第52届。但我们中央电台,也是我们中国广播界,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才参评,1986年获得了第一个音乐专题奖,介绍的是民族管弦乐曲——交响音诗《流水操》。2005年前,组织报送亚广联奖的工作由中央电台外事处在做。外事处的第一任负责人黄炳琦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出色的广播专业水准和流利的英语,为中央电台在国际广播界赢得了尊敬和荣誉,他曾多次担当多个国际广播奖的评委,两次被推选为亚广联奖的评委会主席。
  广播学会从2006年初才开始接受组织报送参评亚广联奖作品的工作,37个获奖作品中只有15个是由广播学会组织报送的。亚广联奖包括广播和电视,具体立项有过几次大的调整,其中与广播相关的奖项有6个,主要是:广播剧、公益广告、互动节目、最佳播报、新闻报道和纪实专题。这6个立项中只有广播剧是一直没改的,其他都改了名称或是后来才有的。2016年去掉了最佳播报,增加了创新节目。每一项产出一个奖。有的时候,第二名的得分与第一名非常接近,比如只差0.1或0.2,评委会就会设一个推荐奖。所以,如果每个项目都出推荐奖的话,亚广联奖广播类一年最多也就12个奖。2014年亚广联奖广播类总共出了11个奖,我们台拿走了4个。那一届的评委后来对我说:“你们台太棒啦!”我也挺为中央电台的同事骄傲!
  本刊记者:您能否对如何送评亚广联作品给予一些业务指导?
  李宏:这15个获奖节目中有7个节目是我具体指导的。有的是从选题策划开始跟踪全程,涉及采访、撰稿、解说、制作,甚至翻译等每一个环节,比如《倾听自然》《网瘾背后》;有的侧重从编辑角度指导,比如《沙漠人家》《生死抉择16秒》《冰海护鹤人》;有的还一起去采访,比如《草原人家》。我们有完整的上报工作流程,收到通知后总是以最快速度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台公开征集参评作品。初选比例大概是1:3的数量,也就是说7个获奖节目大概要征集21个节目。广播学会把它当作一个业务研究、业务探讨、业务传承的事业来做,不是单纯为了获奖。为听众生产一流的节目、让外国人听到高水平的中国广播节目才是最重要的,让愿意做广播精品的同事有实践的机会才是更重要的。每一次开始的时候我都会问我的同事:如果获不了奖,甚至台里审听时都没有被选上,都送不出去,你还做吗?几乎每一个同事都说:做!不获奖也做,至少让自己多一些实践,让自己知道如何去创作广播精品。一起合作过的同事,就算没有获奖,也觉得很有收获而且这种收获直接体现在他们日常播出的节目中,这是我最欣慰的!
  本刊记者:亚广联送评节目有标准吗?
  李宏:有。按广播节目创作规律具体说,首先是选题。选题的标准是:有用!选题要有现实意义、有传播价值,要有新意,或可以挖掘出新意。在选题选择上标准是:决不猎奇!决不投其所好!这里有一个误区是:有些同事会猜想外国人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选题。我们决不做这样的事。事实证明:那些迎合外国人口味的选题其实获奖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确定选题后要做的就是调研,要像做课题研究一样研究选题,收集可能收到的所有资料,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等;让自己浸润其中,直到让选题成为自己的题目,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是说:同样的选题,你做的一定和别人做的不同,别人一定没有你的角度、没有你的细节,或做不出你的深度。
  接下来最关键的是采访。采访一定要深入、扎实,要有两种本事:第一,让采访对象忘记你手里的话筒,自然地呈现出最真实的状态;第二,除了手里拿着的话筒,你还要有本事把你自身变成一只话筒,全方位地录下采访对象没有说出的话,录下你自己对采访对象(人、事件、现场)的心灵反馈。
  然后是编辑、撰稿环节。编辑过程是按声音的规律去架构节目的过程。广播记者的采访主要是录音响,写稿也是写音响,让音响自己去讲故事。只有音响不能表达时,也就是要表达内在声音(采访对象没有说出的内容,或记者对人物、事件的心灵反馈)的时候,才需要写解说词。这里有三点要特别强调:第一,要特别注重开头,把最有魅力的声音放在最开头,广播节目一定要先声夺人。第二,节目进程中要设计悬念,要让节目形成一种吸力一直引导听众听下去。悬念设置非常重要,不只是广播剧需要设置悬念,即使是新闻事件的报道也要讲究悬念的设置。第三,完美的音响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音响,有些音响有杂音、或有别的瑕疵,但如果这样的音响是真实的、有足够的信息含量和感染力,即使有杂音或有缺陷也一定是很有价值的。比如《生死抉择16秒》开头那震撼人心的16秒黑匣子的音响,第一轮播出的25分钟版的专题报道中被主创人员放弃了,因为杂音很大。但是,作为一个新闻报道,如果没有了那16秒黑匣子里的音响,就没有了生命。后来6分多钟版的广播特写《生死抉择16秒》把这段音响放在最开头,然后一句一句平和客观地重复16秒杂音中的三句话,并用现场采访音响来解释为什么,去掉了原来富有哲理的大段大段的排比句。亚广联奖的评委评价《生死抉择16秒》“音响特别富有震撼力”。   广播节目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制作。首先是录解说。解说一定要自然,要与真实的音响融合,要有画面感。解说录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端起架子凌驾于所有的音响之上。解说太强会导致节目产生一种强加于人的态势,容易让听众产生排斥感,造成节目与听众心灵之间的隔阂。然后是音响、音乐的平衡。不是好听的音乐、音响都要用,要以内容、主题的表达是不是需要来取舍。还有就是:要留白,或者说“留气口”,给听众留出喘息和思考的空间。有的时候,这种留白、气口(国际广播界通用英语silence “寂静”来表达此意)也是造成悬念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无论做哪个类型的广播节目,广播剧、广播特写、公益广告,都要从听觉的角度去思维、去创意、去表达,要让音响构成画面,让听众听的时候能够“看见”。这种意识要贯穿始终,从确定选题的环节就开始,一直到最后完成节目。特别是做广播特写,是先有声音(节目),最后才有文稿的。
  本刊记者:您对哪个获奖节目印象最深?
  李宏:广播特写 《沙漠人家》《生死抉择16秒》。《沙漠人家》讲述一对蒙古族的青年夫妻新婚后去沙漠里承包沙地种树种草。18年后,他们在沙漠里建成了家庭林场,养育了一对儿子,修了路、盖了房,鸡鸭成群,牛羊满地,还吸引游客来旅游,来捡蘑菇。《沙漠人家》不仅获得亚广联奖,后来还在欧洲的好几个电台播出,有德语版、芬兰语版。《生死抉择16秒》讲的是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满载燃油的飞机执行任务时遭遇鸽群撞机,李剑英为了保护航线下的村庄和农民的生命,从最初决定跳伞到改为迫降、最后迫降成功却与地面护水渠相撞而英勇牺牲的故事。亚广联奖的评委给予这个作品高度评价,主创人员被邀请参加当年的亚广联大会介绍创作过程。这个作品后来被当作经典在亚洲、欧洲的许多广播节目培训班播放、研讨。
  这两个都是讴歌时代英雄、唱响主旋律的作品,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强调的是:把劳模、英雄还原为人,从听众的角度去提问,用音响讲述感动人心的故事。
  本刊记者: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您认为什么样的广播作品才是真正能够“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
  李宏:“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习近平主席对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我的理解就是把中国的声音用外国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把世界发生的事用我们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说给我们的听众,增进世界对我们中国的了解、理解和认同,也让我们的听众了解世界。
  具体来说,就是能够以声音打动人心的作品。2009年参加伊朗国际广播节,伊朗国家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要求我用一句话给广播下定义,我当时脱口而出的是:“Radio,touch your heart.”(广播,触摸你的心灵)人们常说: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其实我觉得完整的表达还应当有这样的内容:听觉是先于视觉的感觉通道。人与这个世界最早的联系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婴儿是通过妈妈的心跳来建立最早的安全感的;对声音的需求与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终身相连。听觉又是一个人最后失去功效的感觉通道。当人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当他的双眼已无法睁开,甚至失去心跳的时候,他的听觉通道依然在工作,他依然可以通过声音感知外部世界、感受亲人的爱。所以听觉有视觉达不到的地方、够不着的层次,声音有图像无法企及的魅力。融媒体时代,广播人拥有了更多的传播平台,除了原来的收音机,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微信听广播,所以广播人只要把握声音的本质,彰显声音的魅力,打动听众的心灵,做出听众真正需要的、别的媒体无法替代的内容,那么听众一定会跟着我们的节目(内容)走,无论我们称自己是广播、播客还是音频产品,无论我们是通过哪个技术平台在传播。
  本刊记者:如何提升中国广播作品在亚广联的影响力?
  李宏:有一个节目《你好!我是伊穆》,讲述了伊穆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毒,后在社会各方的关怀下戒毒成功、身体康复并实现了做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心愿。作品真实地展现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心路历程、生活状态,希望引起全社会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这个节目是我和国际合作处原处长黎晓蕾一起指导的,尽管没有获奖,但在多个亚广联的成员台播出了。2009年我应邀到柏林参加欧洲奖评选,一位评委说他听过我们台的节目。我特别吃惊!他说出了“伊穆”的名字,他说他没有想到中国政府是那么关心艾滋病感染者这一弱势群体,得了艾滋病的人还能在电台当节目主持人……我想说的是,作为普通的编辑记者,我们能够积极参与亚广联的活动,制作优秀的节目提供给亚广联,就能为提升我们在亚广联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作贡献,我们就有机会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参加行业内的国际机构活动,首先是去学习,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去展示、去引领!2011年亚广联新闻节目类大奖的广播特写《玉树地震: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目击式的现场报道。目击式现场报道最早源于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这种与现场比赛同时进行、充满悬念的节目形态深受听众喜爱。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台的时政记者将这一形态用于时政报道,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时代新闻频率轮盘的快速运转,使得很多记者编辑越来越多地使用连线报道方式,其中,目击式的现场报道成为最有感染力、最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方式之一。使用这种方式报道的广播新闻节目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我们把这样的节目形态送去参评亚广联奖,尽管当时有许多同事很疑惑(包括作者自己也缺少底气):“这个节目是广播特写吗?”最后的结果是:这个节目获得了所有评委的好评,获得当年亚广联奖新闻报道类的大奖。2012年,我带着这个节目到伦敦参加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欧洲的同行听了也觉得非常新鲜,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精彩的广播特写,样式新颖,感染力强,他们很好奇这样的节目是怎样采制的,问了好多相关的问题。我介绍了记者王亮采访制作这个节目的过程,介绍了新闻频率中国之声的播出模式,他们听得很惊讶:原来你们这样做广播!和我们的国家一样,很多方面我们中国广播已经走在亚洲广播甚至世界广播的前沿。中央电台,作为中国的国家电台,应当具有一种引领的精神,给自己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可喜的是,互联网+的时代,给了所有广播人平等的平台,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新起点上出发,是否可以引领,就看我们中国广播人自己的努力了!
  刚才说的是一种节目形态上的展示,还有就是价值观的传播与引领。这里我还要提一个节目,广播剧《深山信使》,这也是和亚广联奖失之交臂的节目,但这是中央电台第一个获得欧广联麦鲁利奇奖的广播剧,也是我台第二个在欧洲获奖的广播剧。第一个是1987年的《减去十岁》。《深山信使》是以优秀共产党员王顺友为原型创作的。一开始,也有不少同事议论:拿一个写优秀共产党员的广播剧参评国际奖,人家认吗?因此,这个剧开始制作的时候是没有经费投入的。广播学会办公室前主任孟繁荣和我一起掏出三万元请演员演播。但是结果呢?这个剧不仅获得了两个国家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人口文化奖的一等奖,还获得了两个国际奖——伊朗国际广播节评委会特别奖和第十一届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特别推荐奖。麦鲁利奇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特别推荐奖授予一部展现一位普通的、事实上是极不平凡的邮递员形象的广播剧《深山信使》。这部由阚平编剧、蔡淑文导演的感人至深的广播剧来自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它源于一个真实的中国邮递员的故事。这位邮递员二十多年来跋山涉水,为偏远的山区送信,一路陪伴他的只有他的一匹马。他对工作的真诚奉献影响了他的健康和家庭生活。这部广播剧再现了古老的、至今依然在运行的邮件递送体系——马班邮路。此剧表演细腻、生动,富有说服力和幽默感,很快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得到了他们的好评。”《深山信使》获奖之后被改造成德语版在欧洲多个德语国家播出,网站上也可以点听。有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瑞士的邮件,一位听众达尼埃拉·霍尔施泰奈(Daniela Holnsteiner)听了《深山信使》后深深地被王顺友感动,想更多地了解王顺友,想找相关的材料……我想表达的是:当你运用声音的媒介,运用国际广播人通用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时,国外的听众同样会被深深地吸引,我们的价值观同样会被潜移默化地接受。
  还有一点想表达的是:《你好!我是伊穆》是中央电台和云南电台一起采访的;《沙漠人家》是和内蒙古赤峰电台的同事一起采访的;《倾听自然》是和北京电台合作的;《草原人家》是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电台的同事共同采访的;2001年获得亚广联奖的广播特写《一个人的渡口》是与安徽电台精诚合作的结果。在亚广联,中国广播携手合作,更好地展示中国广播、展示中国,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广播领域更响更亮,让中国广播更好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其他文献
短,是微电影显著的特征。这个特征赋予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灵活的展示手法,并使拍摄变得更为简易。近年来,中国微电影产业的总产值已达700亿元左右,具有艺术、商业价值的年产量达2万部。据预测,未来3年内,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它的兴盛,开始牵动大众文化产品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了自身在创作和推广上的问题。  一般来说,内容上的泥沙俱下,是一个新的艺术类型在初创时期难以避免的情况。还有一些批评者担忧,微
期刊
新媒体人的数量快速增涨,工种从编辑、产品到运营、管理等,不一而足。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比例却越来越小,矛盾与纠结也越来越多,人们时常提及的“离职潮”,也大部分发端于这一群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媒体人角色的分化,源于新闻和媒体的分化。在媒体方面,传统媒体内部出现分化,开始做一些新闻之外的内容和活动,而社会的自媒化和去媒化,则加速了这一分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新闻本身的内容越来越趋向实用化,海量信息和数
期刊
(Acoustic comic KAFKA UNCHAINED)(删节版)  德意志广播电台(DLF)/ 奥地利广播电台 (ORF)联合制作  获2015年麦鲁利奇奖广播特写类大奖(第一名)  【音响:卡夫卡乐队(Kafka Band)在排练,哼唱、碰杯声、笑声.....  【音乐:用捷克语、英语和德语演唱歌曲《解放了的卡夫卡》  女解说:《解放了的卡夫卡》,音响漫画,作者:马尔格萨塔·塞尔维,大
期刊
【摘 要】由德意志广播电台(DLF)和奥地利广播电台(ORF)联合制作的《音响漫画》(Acoustic comic KAFKA UNCHAINED)获得2015年麦鲁利奇奖广播特写类大奖(第一名)。本文从表达什么、怎么表达、为何表达三个方面赏析这部作品的成功与独到之处。  【关键词】卡夫卡 音响漫画 结构 解说 经典 流行 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漫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期刊
2016年4月25日至27日,由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以下简称亚广联)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2016亚洲广播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届大会以“共话广播”为主题,探讨在广播业变革势头加速之时,电台如何寻找提升内容、吸引受众的新路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亚广联秘书长贾瓦德·孟塔基在大会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作大会主旨演讲。大会共邀请国内外近40名广播业界代表进行主
期刊
【摘 要】在移动互联大潮涌来的当下,广播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现实而迫切。在此背景下,广播媒体开展了包括融合发展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了“造船”“借船”和“买船”三种融合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三种融合发展策略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以供广播业界和学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传统广播 新媒体 融合实践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天然具有媒
期刊
【摘要】2015年对于传统广播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在国家高度重视媒介融合并提出“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全国各级广播电台秉承“广播+”的主动融合发展思路,积极与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平台渠道和营销推广方面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在互联网时代全媒体整合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坚守这一发展思路,有利于为广播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播+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收藏天地》节目在近20年的时间里走进听众内心的成功要素,探析广播节目品牌化的传播模式,探索在“互联网+广播”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的品牌栏目团队组建、内容开发、融媒体平台建设以及市场化路径。  【关键词】广播节目品牌化 收藏天地 传播模式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广播节目品牌化的传播模式是指在明确广播节目频率及栏目定位的基础上,对广
期刊
【摘要】传统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性是传统广播节目安身立命的法宝。本文以广播早间新闻节目为切入点,并与目前互联网自媒体环境中成功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进行了比较和思考,结合相应的节目实践,从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角度探讨传统广播早间资讯类节目的制作,进而延伸探讨传统媒体节目的制作方法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早间新闻 《罗辑思维》 自媒体 声音 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
期刊
5月12日是第8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红伞相撑 与爱同行”的应急科普活动。通过奇妙的雨中体验、多维度的立体传播、线上线下的交互联动,有效增强了公众对国家应急广播的了解和参与,提升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并引领公众向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平台汇集。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和中国高速广播进行了现场连线报道、29家门户网站发布了活动新闻。据统计,活动相关信息在国家应急广播官方微博总话题阅读量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