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构思例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文章意為先”,而构思立意平淡乏味似乎已成作文之痼疾。怎样使记叙文的构思新颖呢?要摒弃思维惯性,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延展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综合思考,构造出新颖的构思。
  逆向思维就是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面观点,既不落俗套,又能创新思路,是构造新颖构思的首选。延展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象者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构造出新构思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是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展开想象,使内容丰满多彩。发散思维则是由一个中心点,辐射多方的思维方式。
  拿到作文题目后,快速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思考一遍。比如:学生写作“罚站”作文时,有的学生仅写自己一次受罚的过程,构思显得太直;有的写出老师罚我为了我好,构思显得太浅;有的平铺直叙,构思显得太淡,……“文有三番思”,如果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一番,情况将会大不同:逆向思维法,由被罚到罚人到幡然醒悟;延展思维法,由一人被罚到众人被罚(环保主题);联想思维法,由人到自然万物再到社会层面;发散思维法,由自己被罚到自我惩罚再到汲取力量前进;又如:“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发散思维法,自然之春到人之春天再到社会之春(虚实相衬有形无形之间);逆向思维法,由寻常到不寻常再到意义;联想思维法,由不寻常的春天到不寻常的事件再到不寻常的精神意义;延展思维法,由春的不寻常到社会的不寻常等等。
  有时,我们也只需运用好某一种思维方式就能使构思新颖。譬如我们就“沟通”为题构思一篇记叙文,可以写“沟通的外延”问题。诸如语言的沟通,行为的沟通;心理的沟通,生理的沟通;信息的沟通;思想的沟通……可以写“沟通的前提”问题。诸如人格平等,胸怀博大,智慧超群……可以写“沟通的方式”问题。诸如书面交流,电话联系,面对面交谈,通过中介人……可以写“沟通的环境”問题。诸如国家领导人之于联合国之类的“峰会”场合,师生之于教师办公室或教室,生意人之于茶楼酒馆,情人之于咖啡馆……可以写“沟通的对象”问题。诸如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与青山对话,和流水交流……);人与动物的沟通(我对小鸟说,与猫面对面,和孔雀零距离……);动物与动物的沟通(龟兔赛跑新编,猫与狗的亲密接触,老虎和狮子的强强联手……);动物与植物的沟通(小鸟与森林的情谊,蚕对桑叶说……);大自然与大自然的沟通(绿水与青山之间,阳光和绿叶之间……);甚至还可以写自己与自己的沟通(不是有人说“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吗!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沟通,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可以写“沟通的结果”问题。你可以为沟通大唱赞歌;殊不知,沟通也有负面的效果,譬如坏人在做坏事前也是要进行“沟通”的,这样的“沟通”是勾结,是密谋,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结合以上思考,再根据作者的风格,或者选取一个构思,或者选取某几个构思综合形成新的构思。比如作文题目“ 我最想依靠”,有一位同学就综合运用延展思维和发散思维,将构思确定为:河水长清我最想依靠、青山长绿我最想依靠、空气长新我最想依靠,并用书信的样式写出来。以小见大地将环保主题具体化,最终在众多文章中因构思新颖而出类拔萃。
  创新思维留给学生较大的思想空间,让我们摒弃思维惯性,用活创新思维,学生作文构思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陈敏,湖北保康县熊绎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文学习和高考备战中,学生和教师在这一部分也倾注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最终取得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和探究。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诗歌鉴赏教学。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课本知识到考试练习,一直都接触诗歌鉴赏,然而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心中,所有一切的准备不过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取得高考语文试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注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题与灵魂。那么应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感受语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部教育名著中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块绿油油的草地,草地
谁的青春不轻狂  歌德曾说:“少年有天赐的傲骨,总不懂得谦卑。”年少的小柯毫不掩饰自己的轻狂,或许显得失体,但,那又怎样,年轻人总有打破一切的冲劲,这,正是青春的可爱之处。  张潮所著《幽梦影》中有言:“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的确如此,但年轻人大可不必为君子。谁能想象一位少年在本该绽放的年纪里早已凋谢,早已看破了人生的虚妄,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中安于天命,以此为终?一颗种子要经过柔弱的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让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耳目一新。不过经过对各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实践,越发感受到我们越追求在语文教学中面面俱到,越可能背离了语文的根基,不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应该是为语文教学的本身服务的,如果华而不实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简单而言,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在简约中实现实用性和高效性,要以常用的教学环节和手段
生活的丛林里虽然常有荆棘密布,但也有萤火虫闪耀的幸福之花点缀其中。我们往往会找到千万个借口去抱怨生活的不幸,却不曾寻找理由去肯定和感受幸福的点点滴滴。其实,幸福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珍惜。抓住幸福的手,莫让幸福从身边蹓走。  幸福是痛苦孕育的飞舞的彩蝶,只有经历破茧而出的艰辛历程才能感受化蝶后的美丽与幸福。试想,我们经历过的痛苦只是浮于水面的冰凌,只有冰山下的幸福才有排山倒海般震人心弦的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基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基于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体察,构建“聚焦本体,强化运用”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常态是当今语文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本体”指语文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聚焦本体”,就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关注点集中到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内容上;“运用”指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运用”指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只停留在感
小学低年级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受益终身的,但是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很有限,对各种情感的体验不够深刻,于是他们认为语文知识非常的单调和枯燥,单纯地把语文理解为记生字写句子,因此就产生了一种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如何才能让低年级学生从这种错误的理念当中解脱出来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越明年”的解释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语文教材中为“到了第三年”,2005年第3版时改为“到了第二年”。这次改动反映了人们对“越明年”解释的分歧。  要解决分歧、弄清意义,就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宋代及以后作品中的语言资料,分类对比,从中总结规律。  一、“越”的词性是动词,指时间的经过、度过。  在王力编的《古汉语词典》把“越六日,乙未”“越明年,政通人和”中的“越”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良莠不齐:表达能力强的,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惟妙惟肖,声情并茂,给人一种童星的感觉;相反,表达能力差的孩子都上三年级了,说起话来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甚至有的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真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说不出。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语言表达显得越来越重要,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在教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当前备受争议的重智轻德的教育背景下,人们所期望的德育是道德观念在自我意识下愉悦地接受,道德情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语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