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践,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阐述了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关键词] 篮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内容方法
1、前言
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普及,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运动员在场上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越来越大,心理状态的好坏,对运动员的体力,精神状态及全队的战斗士气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对于充分发挥其技、战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在此之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设计一套完整、可行性强的心理训练方案。
在训练中,教练员首先要重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知识的传播,及时疏导其内心积郁,使运动员明确不良心理干扰对比赛的不利影响,学会用理智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情感,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去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其次,要发展运动员无意注意的能力,诱发其训练兴趣。教练员教学态度要认真平和,语言要生动形象,训练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手段的选择要使运动员感到新颖、有趣,尤其是在长时间和长周期的训练中尤为重要,以促进运动员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
2、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
篮球运动训练是一项综合的艰苦的训练。在篮球训练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调节运动员的情感,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球队在不同时期,运动员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应安排相应的心理训练内容。下面我将训练内容按赛前、赛期、赛后等三个时间段加以阐述:
2.1赛前心理训练
由于每个人的动机、能力、性格、气质的不同,赛前心理一般会出现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对比赛任务有较清楚的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愿望。第二种是对比赛持有消极态度,没有求战的意愿,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把心理活动集中的赛事上。第三种动作迟缓、精神不振,呼吸短促,常常由一种情绪状态迅速被另一种情绪状态所代替。第四种是赛前盲目自信,有侥幸心理。后三种类型是赛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能力的发挥和精神动员起着不良影响。总的来说,消极因素的干扰是产生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赛前训练安排不当也会影响运动员对比赛的愿望。例如:赛前强度太低,运动员能力调动不起来,就会对比赛失去兴趣;赛前强度太大,又会产生疲劳或损伤,造成运动员能力下降,使运动员失去对比赛的信心;赛前目标订得太低,运动员唾手可得,会减弱参赛队员的动机;反之,目标又成了空中阁楼,会减弱运动员参赛情绪。因此,赛前训练与比赛一定要深思熟悉虑地进行,周密细致地安排运动员赛前的一切活动,引导他们进人最佳竞技状态。由此可见,在制定计划和要求时,必须考虑运动员身体状况及心理变化,有区别地对待运动员,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
2.1.1注意力训练
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与竞赛无关的事物上去,使自己的思想力求“超脱”,避开紧张气氛,减少有关信息输入。可用某种能吸引注意力的活动,来填满赛前那一部分时间。例如第23届奥运会比赛前4天,美国国家女篮的许多队员还在家里做草萄酱,比赛那天女篮队员们感到身体轻松、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2.1.2自我暗示训练
借助自己的语言、词组组成一些积极导语,通过默念和想象,按一定的模式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运动员赛前感到信心不足,可边想边念:“我感觉很好”,“我今天心情很舒畅”等等。也可通过教练员的提示来引导运动员产生积极的情感。例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给予积极的提示、鼓励,会使运动员增加一种无形的力量,达到增强信心、稳定情绪、振奋精神的目的。
2.1.3表象重现训练
运用技术和身体训练所产生的感知,有意识地在大脑中重现过去最佳状态时的运动表象。例如,在大脑中重现过去一次最佳比赛状况的比赛场面和身体感知。赛前通过进行“表象重现”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加深对技术、战术的理解,提高运动员参加竞赛的意识。
2.1.4音乐调节训练
采用功能性音乐,调节运动员的身体活动,吸引运动员的情绪变化,既能转移过度兴奋队员在赛前的焦虑心情,又能提高信心不足队员的参赛情感。例如,信心不足的运动员赛前听听音乐,迪斯科等节奏感强烈、鼓舞士气的音乐,有助于增强信心,提高参赛欲望。而求胜心切的运动员听听抒情、缓慢、柔软的轻音乐,会缓和激动的情绪,转移不良刺激的诱导,起到镇静情感的作用。
2.2赛期心理训练
2.2.1意志力训练
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应自始至终聚精会神地打好球,注意贯彻赛前制定的战术方案。篮球比赛进行到一定的时候,运动员都会不同程度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率急增、动作不协调,动作减慢等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极点”,出现“极点”后,如果依靠意志力,适当调整动作节奏,坚持下去,不久这些现象就会消失;如果此时丧失意志力,就会一瞬不振,败下阵来。因此,运动员在“极点”出现时,一定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要想到度过“极点”就是胜利。
2.2.2想象训练
比赛的最后阶段是关系到能否夺取比赛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特别是比赛双方势均力敌,最后阶段的比赛往往呈白热化、胶着状态。经过前一阶段的比赛,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己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心理分析和思维能力都极为低下。这时,运动员要用意志力努力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奋力拼搏,想象对手此时比自己更难受,想象对手的能量已经消耗用尽,想自己高高站在颁奖台上的景象。同时积极暗示自己“此时不搏何时搏”,“我一定能战胜对手”。这样,就会给自己增添一种战生对手的勇气和力量,一拼到底。“两军相遇勇者胜”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不要马上停止,要放松放松,与对手相互问候,向观众致意。这样,运动员可以在一种轻松、舒畅的环境中便有机体从疲劳的状态中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同时,可以向对手显示“我还有潜力”,让对手在心理上也彻底认输,由此还能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为今后的比赛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世界大赛中,许多优秀运动员获胜后高举国旗绕场慢跑,就是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2.3赛后的心理调整
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的身心兴奋和紧张状态,在比赛结束后还会继续残存一段时间。如何从紧张的比赛气氛中解脱出来,是赛后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视身体机能的恢复,而忽视心理方面的调整,是我们训练中存在的一个弊端。赛后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心情舒畅的活动,例如听听音乐,游览一下风景名胜结伴旅游,与同伴交流一下比赛的感想等。这不仅对消除身体疲劳,促进机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分析比赛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赛后心理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不断完美训练过程,协助运动员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3、结论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是长期复杂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世界各篮球强隊都极为重视心理训练,因此我们必须把心理训练列为重要的训练内容。
参 考 文 献
<1>江天来.谈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吉林体育学院院报.(J) 1996(3)
<2>钟添发.篮球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M)1989.113-120
<5>亚海.谈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湖北体育科技.(J)1997(3)■
[关键词] 篮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内容方法
1、前言
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普及,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运动员在场上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越来越大,心理状态的好坏,对运动员的体力,精神状态及全队的战斗士气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对于充分发挥其技、战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在此之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设计一套完整、可行性强的心理训练方案。
在训练中,教练员首先要重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知识的传播,及时疏导其内心积郁,使运动员明确不良心理干扰对比赛的不利影响,学会用理智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情感,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去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其次,要发展运动员无意注意的能力,诱发其训练兴趣。教练员教学态度要认真平和,语言要生动形象,训练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手段的选择要使运动员感到新颖、有趣,尤其是在长时间和长周期的训练中尤为重要,以促进运动员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
2、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
篮球运动训练是一项综合的艰苦的训练。在篮球训练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调节运动员的情感,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球队在不同时期,运动员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应安排相应的心理训练内容。下面我将训练内容按赛前、赛期、赛后等三个时间段加以阐述:
2.1赛前心理训练
由于每个人的动机、能力、性格、气质的不同,赛前心理一般会出现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对比赛任务有较清楚的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愿望。第二种是对比赛持有消极态度,没有求战的意愿,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把心理活动集中的赛事上。第三种动作迟缓、精神不振,呼吸短促,常常由一种情绪状态迅速被另一种情绪状态所代替。第四种是赛前盲目自信,有侥幸心理。后三种类型是赛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能力的发挥和精神动员起着不良影响。总的来说,消极因素的干扰是产生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赛前训练安排不当也会影响运动员对比赛的愿望。例如:赛前强度太低,运动员能力调动不起来,就会对比赛失去兴趣;赛前强度太大,又会产生疲劳或损伤,造成运动员能力下降,使运动员失去对比赛的信心;赛前目标订得太低,运动员唾手可得,会减弱参赛队员的动机;反之,目标又成了空中阁楼,会减弱运动员参赛情绪。因此,赛前训练与比赛一定要深思熟悉虑地进行,周密细致地安排运动员赛前的一切活动,引导他们进人最佳竞技状态。由此可见,在制定计划和要求时,必须考虑运动员身体状况及心理变化,有区别地对待运动员,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
2.1.1注意力训练
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与竞赛无关的事物上去,使自己的思想力求“超脱”,避开紧张气氛,减少有关信息输入。可用某种能吸引注意力的活动,来填满赛前那一部分时间。例如第23届奥运会比赛前4天,美国国家女篮的许多队员还在家里做草萄酱,比赛那天女篮队员们感到身体轻松、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2.1.2自我暗示训练
借助自己的语言、词组组成一些积极导语,通过默念和想象,按一定的模式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运动员赛前感到信心不足,可边想边念:“我感觉很好”,“我今天心情很舒畅”等等。也可通过教练员的提示来引导运动员产生积极的情感。例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给予积极的提示、鼓励,会使运动员增加一种无形的力量,达到增强信心、稳定情绪、振奋精神的目的。
2.1.3表象重现训练
运用技术和身体训练所产生的感知,有意识地在大脑中重现过去最佳状态时的运动表象。例如,在大脑中重现过去一次最佳比赛状况的比赛场面和身体感知。赛前通过进行“表象重现”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加深对技术、战术的理解,提高运动员参加竞赛的意识。
2.1.4音乐调节训练
采用功能性音乐,调节运动员的身体活动,吸引运动员的情绪变化,既能转移过度兴奋队员在赛前的焦虑心情,又能提高信心不足队员的参赛情感。例如,信心不足的运动员赛前听听音乐,迪斯科等节奏感强烈、鼓舞士气的音乐,有助于增强信心,提高参赛欲望。而求胜心切的运动员听听抒情、缓慢、柔软的轻音乐,会缓和激动的情绪,转移不良刺激的诱导,起到镇静情感的作用。
2.2赛期心理训练
2.2.1意志力训练
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应自始至终聚精会神地打好球,注意贯彻赛前制定的战术方案。篮球比赛进行到一定的时候,运动员都会不同程度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率急增、动作不协调,动作减慢等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极点”,出现“极点”后,如果依靠意志力,适当调整动作节奏,坚持下去,不久这些现象就会消失;如果此时丧失意志力,就会一瞬不振,败下阵来。因此,运动员在“极点”出现时,一定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要想到度过“极点”就是胜利。
2.2.2想象训练
比赛的最后阶段是关系到能否夺取比赛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特别是比赛双方势均力敌,最后阶段的比赛往往呈白热化、胶着状态。经过前一阶段的比赛,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己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心理分析和思维能力都极为低下。这时,运动员要用意志力努力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奋力拼搏,想象对手此时比自己更难受,想象对手的能量已经消耗用尽,想自己高高站在颁奖台上的景象。同时积极暗示自己“此时不搏何时搏”,“我一定能战胜对手”。这样,就会给自己增添一种战生对手的勇气和力量,一拼到底。“两军相遇勇者胜”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不要马上停止,要放松放松,与对手相互问候,向观众致意。这样,运动员可以在一种轻松、舒畅的环境中便有机体从疲劳的状态中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同时,可以向对手显示“我还有潜力”,让对手在心理上也彻底认输,由此还能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为今后的比赛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世界大赛中,许多优秀运动员获胜后高举国旗绕场慢跑,就是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2.3赛后的心理调整
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的身心兴奋和紧张状态,在比赛结束后还会继续残存一段时间。如何从紧张的比赛气氛中解脱出来,是赛后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视身体机能的恢复,而忽视心理方面的调整,是我们训练中存在的一个弊端。赛后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心情舒畅的活动,例如听听音乐,游览一下风景名胜结伴旅游,与同伴交流一下比赛的感想等。这不仅对消除身体疲劳,促进机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分析比赛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赛后心理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不断完美训练过程,协助运动员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3、结论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是长期复杂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世界各篮球强隊都极为重视心理训练,因此我们必须把心理训练列为重要的训练内容。
参 考 文 献
<1>江天来.谈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吉林体育学院院报.(J) 1996(3)
<2>钟添发.篮球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M)1989.113-120
<5>亚海.谈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湖北体育科技.(J)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