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对于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66例脑出血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其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利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0.6±5.2ml)、手术后住院时间为(2.6±0.4天)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1(2.5%)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临床上,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患者手术后创伤较小,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临床效果
脑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疾病,这种疾病诱因较多,患者发病时多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这种疾病临床上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方法虽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却不是很好,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较多[1]。为了探讨对于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自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接收治疗的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66例脑出血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其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中,有35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1.3岁。这些患者入院后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其中,33例患者基底节区出血,23例患者脑室出血,7例患者脑叶出血,其他患者3例,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电功能、体温等。对照组利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在CT引导下,以距离血肿部位最近的位置作为穿刺点,然后计算穿刺点到血肿部位的距离,取相应长度穿刺针。手术组患者均给予局部麻醉,然后安装好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钻入颅腔,然后将电钻和钻头取下,套入针芯推进至血肿部位,然后将针芯取下,拧紧盖帽,连接引流管,然后用5-10mL注射器抽出血肿液体,然后将粉碎器插入,快速粉碎血肿部位凝血块,并且给予生理盐水冲洗,使血肿液体及粉碎的固态血液从引流管流出,最后注入尿激酶,引流,冲洗,直至血肿完全清除[2]。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 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0.6±5.2ml)、手术后住院时间为(2.6±0.4天)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1(2.5%)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疾病,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引发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其中颅内压升高是最危险的因素,其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血肿。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方法主要以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为主,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且患者手术时需要进行麻醉,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上使用广泛,这种手术方法能够快速清除血肿,降低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改善脑内血液循环,从而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本手术全部过程是在CT监视下操作完成,定位准确,避免手术意外,手术视野清晰直观,穿刺成功率高,对于多部位脑出血皆有很好的适应性[3]。实验中,实验组手术时间(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0.6±5.2ml)、手术后住院时间为(2.6±0.4天)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1(2.5%)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就我个人而言,患者在3-6h内出血基本稳定,可以谨慎手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再出血,防止引流管凝固不通畅,可以1d2-3次抽吸。能尽早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和继发的脑水肿,就能有效的保护脑组织,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患者手术后创伤较小,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唐建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1):41-42.
[2] 毛桂康,夏金,韦程,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27-28.
[3] 魏文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71-91.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临床效果
脑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疾病,这种疾病诱因较多,患者发病时多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这种疾病临床上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方法虽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却不是很好,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较多[1]。为了探讨对于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自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接收治疗的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66例脑出血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其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中,有35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1.3岁。这些患者入院后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其中,33例患者基底节区出血,23例患者脑室出血,7例患者脑叶出血,其他患者3例,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电功能、体温等。对照组利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在CT引导下,以距离血肿部位最近的位置作为穿刺点,然后计算穿刺点到血肿部位的距离,取相应长度穿刺针。手术组患者均给予局部麻醉,然后安装好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钻入颅腔,然后将电钻和钻头取下,套入针芯推进至血肿部位,然后将针芯取下,拧紧盖帽,连接引流管,然后用5-10mL注射器抽出血肿液体,然后将粉碎器插入,快速粉碎血肿部位凝血块,并且给予生理盐水冲洗,使血肿液体及粉碎的固态血液从引流管流出,最后注入尿激酶,引流,冲洗,直至血肿完全清除[2]。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 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0.6±5.2ml)、手术后住院时间为(2.6±0.4天)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1(2.5%)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疾病,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引发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其中颅内压升高是最危险的因素,其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血肿。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方法主要以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为主,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且患者手术时需要进行麻醉,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上使用广泛,这种手术方法能够快速清除血肿,降低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改善脑内血液循环,从而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本手术全部过程是在CT监视下操作完成,定位准确,避免手术意外,手术视野清晰直观,穿刺成功率高,对于多部位脑出血皆有很好的适应性[3]。实验中,实验组手术时间(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0.6±5.2ml)、手术后住院时间为(2.6±0.4天)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1(2.5%)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就我个人而言,患者在3-6h内出血基本稳定,可以谨慎手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再出血,防止引流管凝固不通畅,可以1d2-3次抽吸。能尽早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和继发的脑水肿,就能有效的保护脑组织,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患者手术后创伤较小,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唐建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1):41-42.
[2] 毛桂康,夏金,韦程,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27-28.
[3] 魏文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