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和培养创新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为宗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以下我就当今信息技术教育,谈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教师教育的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极大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堂课,而是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持有不同见解,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若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有关这些课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学生会你追我赶,提高键盘操作与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教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教师不给学生留有自己的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教师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应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自从学校开设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这使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浏览学校的主页,或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许多学生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给他们远方的亲友发去电子邮件。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创造性思维论.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为宗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以下我就当今信息技术教育,谈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教师教育的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极大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堂课,而是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持有不同见解,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若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有关这些课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学生会你追我赶,提高键盘操作与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教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教师不给学生留有自己的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教师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应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自从学校开设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这使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浏览学校的主页,或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许多学生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给他们远方的亲友发去电子邮件。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创造性思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