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来源 :人文社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以深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趋势带来了人的交往方式、生存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新时期,怎样运用互联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网络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已成为我党和理论宣传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挑战 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互联网以其自身的特点严重冲击传统的传播方式和转播渠道,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传播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现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理论掌握群众”,一种是“群众掌握理论”。前者是用简言意赅、通俗易通的方式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者是使大众能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普遍修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百问》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人民心中。唯有这样才能便能真正的物质力量。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络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使大众的日常生活的网络化。和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具有空间的虚拟性;传播的时效性;信息的共享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等特点。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冲破空间、时间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渗透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中,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的步伐。
  二、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很多挑战。
  1.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
  正如美国学者丹·席勒在研究因特网发展史时指出,互联网决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建立的新王国。在网络社会中,不同背景的网络人必将面临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信息传递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来源广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权利和自由,由于信息发布者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致使相关信息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网络信息呈多元化状态。这些多元化信息严重影响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思形态的良好补充,相反有些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严重阻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进程。
  2.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蚀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带来严重的挑战
  在网络传播中,语言失衡的现象愈加明显。互联网上英语信息占 90%以上,而中文信息仅占 1%。这种语言的失衡也意味着文化的霸权。“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现在互联网信息生产和使用较多的国家是西方国家,这些国家在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的侵蚀,对我国主流社会意识提出了严峻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美化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博爱”、“公正”等价值观,贬低我们的民族精神,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破坏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现在网络上随处可以看到西方国家传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种族主义等错误思想,妄图改变我国民众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借此机会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传入我国,使我国民众对西方的文化和观念产生理解和信任,进而动摇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现在,国内外敌对势力把互联网当作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利用网络传播错误思想,宣传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直接或间接地消解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提出了挑战。
  3.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尤其是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并且能及时应对各种情形。网络的互动性和隐匿性特点,不同于传统媒体下的单向传播,接受信息者也是信息的发送者,大众能在互联网中充分地以各种方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多元化信息环境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真的被大众接受,是考验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宣传工作者的试金石。 现如今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建设滞后,现有队伍中,思想滞后、现代科学技术滞后、精通外语和网络技术的人不多,对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足够的经验,缺少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一批既懂马克思主义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利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高超的信息素质的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在今后需要大力加强的。
  4.网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中的传播带来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的同时又超出了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主要表现是:一是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行为规范条例。 二是只重视了其技术的管理层面,而忽略了网络层面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准则,积极推进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减少网络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目前,利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还不够健全,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1. 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阵地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阵地,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网上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这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网络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占领。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阵地建设,正确处理网络建设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才能把网络打造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阵地。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统治阶级要通过意识形态维护自己的统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西方国家使用各种网络传播手段大量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这会影响甚至威胁到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即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引导人民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人才保证。面对网络化的机遇和挑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但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也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有专业的网络技能帮助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更容易融入群众。还要培育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在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人民群众已经成为网络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和网络文化的创建者。良莠不齐的的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目前,网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还很严重。网络不道德、不文明现象越来越突出,传统的道德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容易导致随意性,致使许多人不负责任地发布虚假信息或者未授权信息。当前网络还缺乏有力的监督手段和力量,网络法律也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网民内心的道德法则来约束这种现象的发生,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有人说网络道德是”网络的第一道防火墙“,所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养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以道德自律,维护网络秩序,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选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4] 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
  [5]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引,1988,女,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士兵较之普通士兵具有学历高、接受能力强、自我意识突出等特点。要针对大学生士兵的特点,加强针对性管理教育,提高管理教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军营,成为了部队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为部队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从官兵对大学生士兵的评价来看,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据统计,45.6%的官兵反映,大学生士兵发挥作用明显,32.8%的官兵认为大学生士兵表现差强人意,另有21.6
期刊
一、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钻探取样是最基本的勘探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勘探方法。取土试样是为了确定岩土的水理性质,物理、力学指标,这些物理力学指标是确定岩土设计参数的根本。计算土层的自重应力,天然重度是唯一指标。估算建筑物的沉降量,压缩模量是唯一指标。确定黏性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孔隙比、液性指数是唯一指标……。由于岩土是介于弹性材料与柔性材料之间的一种被称为半弹性材料,在水平及垂直方向都存在着不
期刊
【摘 要】:廉洁教育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以下简称国网青海信通公司)针对当前廉洁教育工作中存在观念滞后、内容陈旧、方式古板的问题,认真探索,通过网络课堂、廉政讲堂、文化课堂创新教育方式,使教育内容丰富充实、形式灵活多样,增强了廉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廉洁教育 三大课堂 信通公司  反腐败斗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就是党风廉政教育。当前,反腐败斗争由
期刊
【摘 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来,全国各高校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对高校直接参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期刊
摘要:人类与植物相处了一百多万年植物对类的贡献在科学家的眼里可以成为一连串的数据及事实证明它是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物种,但是在文学家的眼里它也成为隐喻情感营造气氛的元素无论在精神或实质层面上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加以简单的归类可以发现植物有满足人类经济的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维持生活环境的稳定、提供学术研究的材料、抚慰心灵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治疗系植栽;园艺治疗;环境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青海电网继电保护检修工作开展的现状,提出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工作开展的新思路,介绍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建设的方案和实现目标。  【关键词】:继电保护 状态检修 辅助决策  一、目前青海电网继电保护检修现状  目前,青海电网继电保护状态检修依据继电保护检验条例开展常规检验,以人工进行定期检验为主,检验类型主要包括新安装装置的验收检修、运行中装置的定期检验、运行中装置的补充检验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由于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活劳动的“服务”这种特殊的劳务形式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在当今社会早已被人们广为认可和接受。马克思在对于“服务”是否是商品的论述中存在矛盾,并且其商品二因素里论述的使用价值仅是物质承担论证有误。  关键词:非物化劳动;服务商品  中图分类号:F2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马克思关于“
期刊
【摘 要】:微博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工具,在近两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从微博的概念、功能入手,通过对微博本身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探讨了学校如何与时俱进地利用微博开展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 新工具  2009年,“新浪微博”面世。短短三年时间,微博在中国互联网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微博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
期刊
【摘 要】:休假权是一种基本人权,休假制度是保障和支持劳动者休假权利实现所有相关制度的总称。其中带薪休假制度自颁布以来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带薪休假制度的现状,对其长久以来难以推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带薪休假 原因 对策  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现状  带薪休假,又称带薪年休假,是指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在工作满一定期限后每年享有保留原职和工资的休假。《中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当前我国宗教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二、宗教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宗教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宗教问题  宗教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社会现象,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伴随着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