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创作的人文导向与审美追求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广播剧,本文认为比讲故事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的面貌、性格和精神内涵。本文以道德模范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为例,阐述人作为剧作的主体,是故事的灵魂,是主题的具象表达,也是人文精神最为生动形象的体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真实地呈现出来,着力表现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精神高度,是道德模范广播剧的人文价值所在。
  关键词:人文关怀 生存状态 精神高度 审美观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宣部文明办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对于重建社会道德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作为主流媒体,每年把评选出来的普通人闪光的故事告诉大家是一种责任,也是在向社会宣讲一种道德力量。《中国好人》系列纪实广播剧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好人》系列剧的编剧和导演,回顾创作过程,思考道德模范系列剧的人文导向和审美追求,与大家分享。
  一、坚持以人为主体,寻找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充分挖掘人物的人性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简单一句话,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中国好人》的主人公是全国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本身无一不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执著追求,无不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从前我们对先进人物的理解往往是平面的甚至片面的,所有的先进人物几乎都是“高、大、全”的形象,这首先就不符合生活逻辑。人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承认人的差异性,真实立体地表现生活,是《中国好人》系列纪实广播剧创作的一个原则。
  舍身救学生的韦正雄,赤子仁心的姜万富,见义勇为的卢加胜,毅然挑起生活重担、抚养两位脑瘫女儿的任菲莉,这些人物本身是生活中的平凡人,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的矛盾痛苦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广播剧创作只有正视人性的复杂性,毫不回避模范人物的人性弱点和性格冲突,才能真正表现出他们身上非同寻常的道德力量和人性魅力,人物形象才丰满充实。
  人物的气质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寻找体现人物气质特征的个性语言尤为重要。在与人物的交谈过程中捕捉能够刻画人物性格的语言和表现人物气质的说话方式是采访阶段就要完成的任务;而由此塑造出人物的性格面貌、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则是整个创作过程中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作为广播剧,要叙事,要讲故事,而比讲故事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的面貌、性格和精神内涵。人作为主体,是故事的灵魂,是主题的具象表达,也是人文精神最为生动形象的体现。
  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真实地呈现出来,传达人物的普世情怀
  广播剧作为诉诸听觉的戏剧,一定要注重戏剧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契合,运用人物独具特色的语言推动剧情发展,从而也推动人物性格的递进表达,将人物的普世情怀形象地传达出来。
  物质条件匮乏,学生没有宿舍只好寄宿在老师家,这是山村教师韦正雄真实的生活状态;一对双胞胎女儿是脑瘫儿,这是年轻妈妈任菲莉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几十年如一日地骑着毛驴在高原牧区巡诊的是医生姜万富;在行进的列车上遭遇车匪路霸的是回家探亲过年的军人卢加胜。丰富内涵的生活构成,使得我们的故事有了发生发展的空间。
  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好的素材,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逐步清晰是道德模范广播剧创作的一个特征。随着富有张力的语言递进,韦正雄的尽职尽责,任菲莉的母性光辉,姜万富的默默坚守,卢加胜的英勇无畏——反复立体地诉诸受众的听觉,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并最终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定格于受众的脑海中。
  三、讴歌社会主流价值观,是道德模范系列广播剧的人文价值所在
  遵循戏剧规律,用感性的语言和细节塑造艺术形象,搭建戏剧结构,剧情要跌宕起伏,有冲突,有高潮,于冲突和高潮中体现人物精神的升华。一般说来,人物形象塑造越鲜活,精神升华就越自然、越深入人心。美国哈佛大学戏剧教授贝克在他的《戏剧技巧》一书中表示:冲突不是戏剧的普遍规律,动作和感情才是一切好戏的基础。好的广播剧同所有的戏剧一样,需要情感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的故事无一不贯穿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个具有精神高度的人也是有着大爱情怀的人。而感受到精神召唤的创作者,只有将情感融入人物形象之中,才能使整部广播剧的创作富有激情。
  四、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展现人性的力量、美的力量
  表现力量的方式很多,于平凡生活的细节中展现道德的力量、美的力量更具说服力。那么如何寻找那些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呢?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了解人物对生活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的人生经验也能为创作带来灵感和激情。
  任菲莉的坚强和乐观让我想到自己在台湾认识的另一位母亲。那位母亲刚与我见面就告诉我说,她有一位天使,是她的大儿子,她的大儿子是一位孤独症患者。就是这位母亲,从儿子一岁起就一直坚持带儿子做康复训练,其间,她经历了丈夫的离异。而坚强的她一边挣钱养家一边帮助儿子康复,让儿子和健康的孩子们一样念完普通小学、中学直至高中毕业。“我有一位天使”,这样的表述一直在我心头萦绕,于是,我在创作广播剧《母亲与天使》时,开篇就用了这样一句话:“我有两位天使,她们就是我的女儿。”对于每一位母亲来说,自己的孩子都是天使,任菲莉的双胞胎女儿也不例外。这就是母爱,是人性中最具光辉和力量的美。
  主题的提炼与确立,与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密切相连;人物形象的丰满则是那些生动的生活细节所赐。
  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任菲莉的外貌有多少改变,她依然爱美,形象阳光有尊严,她的女儿们也是如此。这些细节在任菲莉爽朗的笑声里呈现出来,当她的双胞胎女儿18岁生日那天向妈妈表示希望妈妈再成个家以减轻身体劳累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演播者更是泪流满面。任菲莉在听过此剧后留言说:没想到我被自己的故事感动了。   五、艺术化的处理既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又要表现出艺术创作对生活的审美观照
  观照,作为佛家用语,是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而作为美学术语,则有仔细观察、审视、思考、比较之意。佛教徒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是一种修慧的方法;艺术家用艺术创作反观生活、映照生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然而,无论是修慧还是审美,都需要用心灵的智慧对生活进行品味和思考。
  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化处理首先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对生活的审美观照。
  任菲莉的丈夫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不堪忍受生活的压力与任菲莉离了婚。在广播剧中,我将这一事实符号化,只用物品摔碎的音响作了象征性处理,而任菲莉的双胞胎女儿的声音形象塑造我则要求演播者用迟缓的语调淡化脑瘫儿的语言障碍,让她们的表达在音节上具有美感。又如在《妹娃谭之平》中,谭之平的妈妈患有间歇性精神病,而谭之平对妈妈的爱是贯穿全剧的线索之一,因此在剧中,我把谭之平妈妈的声音变成一句画外音并加延时处理,回避了谭之平妈妈发病的细节——所有的创作都在真实的基础上将美感不足的部分过滤掉,力求用更具美感的形式来表达。
  《赤子仁心》里的姜万富在边疆的行医过程中将维族老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守候,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道德观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承继;任菲莉的坚强与柔韧,可以说是中国妇女坚韧善良的生动写照;妹娃谭之平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是中国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义担当;见义勇为的卢加胜我们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男儿侠肝义胆形象的再现。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里,这些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意义不言而喻。这些具有传统道德力量的形象之所以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是因为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
  六、形式美的追求
  广播剧的独特之处就是通过独具魅力的声音来表现人物和故事。道德模范系列剧对形式美的追求也是紧紧围绕声音来做文章。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声音效果,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烘托场景气氛,调动人物情感,渲染戏剧冲突——让平凡人物的瞬间壮举具有崇高感,让普通人的默默坚持具有尊严感。随着剧情的推进,音乐与人声、动效声和谐呼应,诉诸受众听觉,给人美的享受。
  好的广播剧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道德模范系列广播剧所承载的社会审美导向功能不可忽视,好听才能真正起到教化作用,才能真正具有传播力。
  总之,系列纪实广播剧《中国好人》也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更表达了媒体人的审美追求和公众对道德力量的赞美。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吕晓虹)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15日)  我受国家广电总局蔡赴朝局长委托来参加中央台2013年工作大会,感到非常高兴。王求台长的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2012年中央台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指明了中央台面临的形势任务并提出要求,部署了2013年的重点工作。我完全赞同。今天我主要想表达三层意思:  一是祝贺中央台2012年工作取得的成绩  2012年,在王求台长和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央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贯彻
期刊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广电媒体紧迫而重大的历史使命。目前,主要有三大命题。  一、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切实增强推动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自觉性、紧迫感和使命感  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由党的总书记亲自部署,
期刊
主题策划: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刊编辑部  栏目主持:申启武 刘逸帆 吕晓虹  编者按:2012年,新媒体不断发展,电视媒体也在积极向前迈进,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进一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都使得广播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是,这一年的中国广播仍然在平稳中不断前行,继续创新经营理念,改进新闻报道方式;广播人改革创新的动力并未削减,而是在压力下得到激发。  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党的十八大的成功报道,
期刊
摘 要:目前,一些电台的儿童广播节目童年概念消逝。究其原因,其一是成人化理念;其二是消费化理念;其三是媒介空间的缺失。守卫儿童媒介空间,补足儿童媒介空间的欠缺,一要完善媒介体制和体系;二要按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更加细分节目内容;三要提高儿童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关键词:儿童广播 媒介空间 消费化 成人化 缺失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儿童广播节目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他
期刊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传统版权法的挑战  记者: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挑战。相较于传统版权保护,网络时代版权保护在理念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朱巍:传统版权领域中,侵权行为和侵权类型非常明显,按照侵害版权的构成要件,责任主体和侵权责任构成都比较清晰。在网络时代和版权数字化时代,传统版权保护从理念上和侵权模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到版权法律规制的适用问题。  从严格意义
期刊
(2013年1月15日)  今天,中央台表彰了在2012年度各项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在国内外获得业务大奖的个人和节目主创人员。我代表台分党组和台领导班子,向大家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表示热烈祝贺。  一、2012年工作成绩显著  2012年,中央台紧紧围绕宣传好、报道好、学习好、贯彻好十八大精神这根主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有力指导下,继续坚持“世界眼光、
期刊
本刊讯 国家广电总局日前表彰党的十八大广播电视宣传优秀节目和播出机构。中央电台获得多项表彰。  中央电台多频率并机直播的《十八大开幕式现场直播》、《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获得优秀直播节目奖。中国之声《我说我的幸福》采用“体验式”、“纪录片式”、“行走式”等报道形式,用话筒和镜头描绘“幸福中国”的民生坐标;经济之声系列述评《深水闯关》关注重要新闻、人物,聚焦大会热点、民生焦点。以上
期刊
摘 要:网络实名制面临着很多争议和疑惑,随着微博实名制从筹备走向正式实施,网络实名制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网络实名制遵循“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在不消除网络昵称的前提下,仅在注册阶段施行实名注册信息。从网络实名制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分析,实名制并不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关键词:网络 实名制 隐私  【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微博客发
期刊
摘 要:文化创新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大众媒介已经呈现出在引领现代社会文化潮流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互联网所促成的新媒体生态环境已经形成,新旧媒体的融合正日益呈现出一种新的媒介文化形态,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是广播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广播的文化创新无疑会对促进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发挥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碎片文化 民粹文化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广播文化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并以城市广播电视台特别是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的实践为例,归纳并整理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融合试水阶段破局和建构的几种模式,由此对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和管理融合做了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和实践佐证,并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广电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 媒体融合 探索模式 融合路径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