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和世界影视产业的长足发展,今天的纪录片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涵深厚,具有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而电影纪录片作为其中一类重要的表现形式,由于受纪实主义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在其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电影纪录片故事化倾向的日趋明显,音乐也逐渐受到了影视纪录片创作者的高度认同与重视。本文以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为例,主要通过对影片的内容、影片音乐的类型及其特征等方面的阐述及分析,来试图探讨该影片音乐创作的艺术表现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布达拉宫;音乐美学;神秘;真实;类型;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36-2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当我们在视觉受到冲击时,比视觉更让我们心灵受到震撼的却是音乐,也正是这两者的结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电影作品的丰满和耐人寻味。随着电影艺术百余年来的发展和成熟,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重要艺术价值且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同时凝结着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1]因此探讨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必然成为我们广大电影艺术学习者和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影片内容概述
纪录片《布达拉宫》历时五年艰辛才最后摄制完成,影片通过一位在布达拉宫生活了60多年的喇嘛——强巴格桑的独特视角,以自述的方式反映了布达拉宫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西藏的独特人文景观。影片以这位13岁就在布达拉宫生活的喇嘛60年来的经历为主线,利用实拍的手法,通过电影化的音乐及其语言,巧妙地串联起布达拉宫的建筑历史、西藏的社会变迁及雪域的独特人文景观,向观众尽情展示了西藏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一段充满人性化的宏伟历史。布达拉宫那些神秘的宗教故事、真实的人物情感、美丽的风光及完美的壁画等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观众领略到了布达拉宫的神圣、庄严和神秘。
二、影片音乐的类型
音乐与人声、音响共同构成了电影纪录片中的声音系统。其中,音乐大致可分为主观性音乐和客观性音乐两类。
(一)主观性音乐
主观性音乐是指电影纪录片创作者根据影片的具体内容,服从影片主题表现,在后期制作时加入的音乐。主观性音乐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也就是说片中的音乐并非来自画面所提供的现实世界,而是创作者对画面这一客观世界的感受,是后期制作时加工、组织上去的。这种音乐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强度来补充画面不易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能够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2]
在影片《布達拉宫》中,有多处都运用到了主观性音乐。例如影片的开头映入观众眼帘的第一个画面便是用仰视角度拍摄的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宫殿建筑外围,充满着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这时强巴格桑老人进入画面,一个背影沿着台阶石路向宫殿的高处走去,这时以这个老人为第一人称的画外音概括讲述着他在何时何因又如何来到了布达拉宫的事件。这个段落为影片开篇段落,这个段落的音乐就属于主观性音乐。这段音乐雄伟宏大,富有历史沧桑感,配合着极为写实的,用基本固定的长镜头拍摄的布达拉宫和老人的画面,相得益彰地表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美。
(二)客观性音乐
客观性音乐主要是指镜头画面内人物自身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的自我表达的音乐。但由于纪实拍摄所带来的对现场的不可干涉与无法控制,客观性音乐也包括画面中的环境音响中的音乐,比如歌曲、演奏,或者广播、收音机中的音乐。这种音乐虽构成了影片的内容,但并不占主体地位。
在影片《布达拉宫》中,也有多次多处运用到了客观性音乐。比如在影片表现藏族格萨尔艺人玉梅坐于布达拉宫山脚下侧背着镜头唱《格萨尔王传》的段落当中,玉梅唱出的歌声就属于影片客观性音乐,这歌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虽然我们不懂藏语,但我们能听出这歌声当中的民族信仰和精神力量。这歌声是真实存在的,是客观的。选择让它出现在影片中,能看出来是导演和创作者故意为之,它不仅尊崇了电影纪录片创作的纪实性和真实性,而且更将西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音乐特色展露无遗,使观众在如此质朴和原生态的音乐中似乎感觉到自身已置身于神秘庄严的布达拉宫。
三、影片音乐的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繁荣发展,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呈现和形成了自身不同于传统纯音乐创作艺术的规律和特征。在电影纪录片的音乐创作中,一般表现出四种美学特征,而这四种美学特征在影片《布达拉宫》的音乐运用中均有突出表现。
(一)表现上的共融性
与单纯的音乐形式不同的是, 在电影作品中电影音乐既定的艺术效果一般不可能通过单纯音乐形式那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去独立地实现,而必须通过与电影艺术整体诸多构成元素的有机结合或融合去实现,这便是电影音乐表现上的共融性。[3]
在影片《布达拉宫》中,这种共融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影片中画面的共融,即与视觉的共融,以达到声画并茂、水乳交融的效果。例如,在影片讲述由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和亲嫁到西藏,而最后汉、藏人民成了一家,后来有了“甥舅和盟碑”的建筑碑的段落中,这一段落的音乐舒缓、温馨,优美的旋律仿佛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这时,影片的画面是“甥舅和盟碑”,摄影师随着舒缓的音乐节奏将镜头从碑的最底部成仰视角度缓缓向上摇,直至碑的顶部直插云霄。这时“甥舅和盟碑”高耸入云、雄伟壮观,这样的镜头运动节奏和画面布局节奏与舒缓温馨的音乐节奏相辅相成,生动而形象地隐喻和诠释了我们作为后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神秘久远的藏族文化的怀念和向往。
二是与影片中的其他声音,包括人物的语言、以及相关的音响的共融,即与听觉的共融,以达到和谐一体、浑然天成的效果。在影片中,运用到了音乐的多种样式,有用电子合成器模仿的“法号”长鸣声、布达拉宫宫殿周围鸽子的“咕咕”叫声、宫殿内有喇嘛诵经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试图通过与镜头画面、背景音乐及其他音响效果共融,去同心同德地服务于影片故事的叙述和对布达拉宫的描写以及对强巴格桑老人人物形象的刻画,最终增强影片整体的艺术表现力。 (二)内容上的特定性
所谓内容上的特定性,主要是指电影音乐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影片特定的题材选择、主题思想、内容情感、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情景氛围之表现的需要, 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题材选择和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種特定性。
在影片《布达拉宫》中,音乐创作的内容主要以表现藏族文化的厚重沧桑、布达拉宫的雄伟庄重及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等为主。这就要求影片的音乐创作者必须要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注意到音乐的民族地域性、宗教信仰的题材性以及藏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历史感。影片《布达拉宫》的音乐创作,无疑是让观众满意的,无论是用电子合成器模仿的“法号”长鸣声,还是格萨尔艺人玉梅所唱的《格萨尔王传》歌声,都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影片音乐内容上的特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讲,影片最终能创造出如此之大的轰动和震撼、能呈现出如此真实质朴的民族质感和历史感,这与影片音乐的成功是不可分割的。
(三)结构上的灵活丰富性
结构上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是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4]所谓灵活性,主要是指电影音乐整体结构上的设计和处理;而所谓丰富性,则主要是指电影音乐整体结构上所呈现的形态。[5]在影片《布达拉宫》中,导演和音乐创作者从影片所要表现的主体内容出发,在音乐曲式结构、音乐情调、音乐的演奏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带有较大的灵活丰富性。比如影片的片头音乐放在开篇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同时也是影片的主题曲,它通过“变奏曲式”的方式,在坚持变化和统一当中,从不同侧面多层次地不断地去揭示和深化其主题。影片中也有间断性的插曲、说唱和民歌等等, 这些结构上灵活丰富性的音乐在影片中很好地表现了地域性、民俗性和多样性,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情趣性、新鲜感,也增强了真实性和历史感。
(四)感官上的真实感人性
所谓感官上的真实感人性主要是指电影音乐通过表现人物情绪,形成作品的整体风格,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感染力,最终以音乐真实的质感刺激和打动电影观众。在影片《布达拉宫》中,无论是雄宏壮美的主题音乐,还是丰富灵活的间断性插曲;无论是为了主体表现创作的主观性音乐,还是在影片镜头画面内有真实声源的客观性音乐;无论是充满西藏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态藏族音乐,还是作曲家根据影片内容表现的特征需要而创作的模拟音乐,都在极力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影片整体的艺术表现力,最终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记忆和情感深处。
五、结语
电影音乐是应用于电影艺术中以增强电影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载体,是一种细腻、直接和丰富地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6]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中的音乐的创作和运用,配合电影的其他艺术元素将布达拉宫那些神秘的宗教故事、真实的人物情感、美丽的风光及完美的壁画等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人,使影片声情并茂,音画并举,并且较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终引起了观众内心深处深沉的情感共鸣。当然,在《布达拉宫》完成之后的这些年里,中国的电影纪录片又有了较大的成长和发展。也许,在今天看来,影片的音乐创作或者其他方面存在着若干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认为这些“美中不足”在影片创造了如此丰厚之美学成就的面前将显得微之甚微。
参考文献:
[1]张懿.谈影视音乐的艺术价值[J].电影评介,2007,(01).
[2]高如.论影视音乐的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穆德远.故事片电影摄影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3.
[4]景安东.试论影视主题歌与插曲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8,(12).
[5]郭博理.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0,(23).
[6]刘海霞.以电影《集结号》为例谈影视音乐的魅力[J].时代文学,2010,(03).
作者简介:
高军军,山西吕梁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摄影创作与理论。
关键词:布达拉宫;音乐美学;神秘;真实;类型;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36-2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当我们在视觉受到冲击时,比视觉更让我们心灵受到震撼的却是音乐,也正是这两者的结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电影作品的丰满和耐人寻味。随着电影艺术百余年来的发展和成熟,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重要艺术价值且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同时凝结着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1]因此探讨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必然成为我们广大电影艺术学习者和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影片内容概述
纪录片《布达拉宫》历时五年艰辛才最后摄制完成,影片通过一位在布达拉宫生活了60多年的喇嘛——强巴格桑的独特视角,以自述的方式反映了布达拉宫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西藏的独特人文景观。影片以这位13岁就在布达拉宫生活的喇嘛60年来的经历为主线,利用实拍的手法,通过电影化的音乐及其语言,巧妙地串联起布达拉宫的建筑历史、西藏的社会变迁及雪域的独特人文景观,向观众尽情展示了西藏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一段充满人性化的宏伟历史。布达拉宫那些神秘的宗教故事、真实的人物情感、美丽的风光及完美的壁画等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观众领略到了布达拉宫的神圣、庄严和神秘。
二、影片音乐的类型
音乐与人声、音响共同构成了电影纪录片中的声音系统。其中,音乐大致可分为主观性音乐和客观性音乐两类。
(一)主观性音乐
主观性音乐是指电影纪录片创作者根据影片的具体内容,服从影片主题表现,在后期制作时加入的音乐。主观性音乐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也就是说片中的音乐并非来自画面所提供的现实世界,而是创作者对画面这一客观世界的感受,是后期制作时加工、组织上去的。这种音乐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强度来补充画面不易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能够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2]
在影片《布達拉宫》中,有多处都运用到了主观性音乐。例如影片的开头映入观众眼帘的第一个画面便是用仰视角度拍摄的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宫殿建筑外围,充满着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这时强巴格桑老人进入画面,一个背影沿着台阶石路向宫殿的高处走去,这时以这个老人为第一人称的画外音概括讲述着他在何时何因又如何来到了布达拉宫的事件。这个段落为影片开篇段落,这个段落的音乐就属于主观性音乐。这段音乐雄伟宏大,富有历史沧桑感,配合着极为写实的,用基本固定的长镜头拍摄的布达拉宫和老人的画面,相得益彰地表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美。
(二)客观性音乐
客观性音乐主要是指镜头画面内人物自身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的自我表达的音乐。但由于纪实拍摄所带来的对现场的不可干涉与无法控制,客观性音乐也包括画面中的环境音响中的音乐,比如歌曲、演奏,或者广播、收音机中的音乐。这种音乐虽构成了影片的内容,但并不占主体地位。
在影片《布达拉宫》中,也有多次多处运用到了客观性音乐。比如在影片表现藏族格萨尔艺人玉梅坐于布达拉宫山脚下侧背着镜头唱《格萨尔王传》的段落当中,玉梅唱出的歌声就属于影片客观性音乐,这歌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虽然我们不懂藏语,但我们能听出这歌声当中的民族信仰和精神力量。这歌声是真实存在的,是客观的。选择让它出现在影片中,能看出来是导演和创作者故意为之,它不仅尊崇了电影纪录片创作的纪实性和真实性,而且更将西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音乐特色展露无遗,使观众在如此质朴和原生态的音乐中似乎感觉到自身已置身于神秘庄严的布达拉宫。
三、影片音乐的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繁荣发展,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呈现和形成了自身不同于传统纯音乐创作艺术的规律和特征。在电影纪录片的音乐创作中,一般表现出四种美学特征,而这四种美学特征在影片《布达拉宫》的音乐运用中均有突出表现。
(一)表现上的共融性
与单纯的音乐形式不同的是, 在电影作品中电影音乐既定的艺术效果一般不可能通过单纯音乐形式那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去独立地实现,而必须通过与电影艺术整体诸多构成元素的有机结合或融合去实现,这便是电影音乐表现上的共融性。[3]
在影片《布达拉宫》中,这种共融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影片中画面的共融,即与视觉的共融,以达到声画并茂、水乳交融的效果。例如,在影片讲述由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和亲嫁到西藏,而最后汉、藏人民成了一家,后来有了“甥舅和盟碑”的建筑碑的段落中,这一段落的音乐舒缓、温馨,优美的旋律仿佛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这时,影片的画面是“甥舅和盟碑”,摄影师随着舒缓的音乐节奏将镜头从碑的最底部成仰视角度缓缓向上摇,直至碑的顶部直插云霄。这时“甥舅和盟碑”高耸入云、雄伟壮观,这样的镜头运动节奏和画面布局节奏与舒缓温馨的音乐节奏相辅相成,生动而形象地隐喻和诠释了我们作为后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神秘久远的藏族文化的怀念和向往。
二是与影片中的其他声音,包括人物的语言、以及相关的音响的共融,即与听觉的共融,以达到和谐一体、浑然天成的效果。在影片中,运用到了音乐的多种样式,有用电子合成器模仿的“法号”长鸣声、布达拉宫宫殿周围鸽子的“咕咕”叫声、宫殿内有喇嘛诵经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试图通过与镜头画面、背景音乐及其他音响效果共融,去同心同德地服务于影片故事的叙述和对布达拉宫的描写以及对强巴格桑老人人物形象的刻画,最终增强影片整体的艺术表现力。 (二)内容上的特定性
所谓内容上的特定性,主要是指电影音乐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影片特定的题材选择、主题思想、内容情感、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情景氛围之表现的需要, 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题材选择和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種特定性。
在影片《布达拉宫》中,音乐创作的内容主要以表现藏族文化的厚重沧桑、布达拉宫的雄伟庄重及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等为主。这就要求影片的音乐创作者必须要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注意到音乐的民族地域性、宗教信仰的题材性以及藏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历史感。影片《布达拉宫》的音乐创作,无疑是让观众满意的,无论是用电子合成器模仿的“法号”长鸣声,还是格萨尔艺人玉梅所唱的《格萨尔王传》歌声,都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影片音乐内容上的特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讲,影片最终能创造出如此之大的轰动和震撼、能呈现出如此真实质朴的民族质感和历史感,这与影片音乐的成功是不可分割的。
(三)结构上的灵活丰富性
结构上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是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4]所谓灵活性,主要是指电影音乐整体结构上的设计和处理;而所谓丰富性,则主要是指电影音乐整体结构上所呈现的形态。[5]在影片《布达拉宫》中,导演和音乐创作者从影片所要表现的主体内容出发,在音乐曲式结构、音乐情调、音乐的演奏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带有较大的灵活丰富性。比如影片的片头音乐放在开篇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同时也是影片的主题曲,它通过“变奏曲式”的方式,在坚持变化和统一当中,从不同侧面多层次地不断地去揭示和深化其主题。影片中也有间断性的插曲、说唱和民歌等等, 这些结构上灵活丰富性的音乐在影片中很好地表现了地域性、民俗性和多样性,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情趣性、新鲜感,也增强了真实性和历史感。
(四)感官上的真实感人性
所谓感官上的真实感人性主要是指电影音乐通过表现人物情绪,形成作品的整体风格,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感染力,最终以音乐真实的质感刺激和打动电影观众。在影片《布达拉宫》中,无论是雄宏壮美的主题音乐,还是丰富灵活的间断性插曲;无论是为了主体表现创作的主观性音乐,还是在影片镜头画面内有真实声源的客观性音乐;无论是充满西藏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态藏族音乐,还是作曲家根据影片内容表现的特征需要而创作的模拟音乐,都在极力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影片整体的艺术表现力,最终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记忆和情感深处。
五、结语
电影音乐是应用于电影艺术中以增强电影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载体,是一种细腻、直接和丰富地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6]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中的音乐的创作和运用,配合电影的其他艺术元素将布达拉宫那些神秘的宗教故事、真实的人物情感、美丽的风光及完美的壁画等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人,使影片声情并茂,音画并举,并且较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终引起了观众内心深处深沉的情感共鸣。当然,在《布达拉宫》完成之后的这些年里,中国的电影纪录片又有了较大的成长和发展。也许,在今天看来,影片的音乐创作或者其他方面存在着若干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认为这些“美中不足”在影片创造了如此丰厚之美学成就的面前将显得微之甚微。
参考文献:
[1]张懿.谈影视音乐的艺术价值[J].电影评介,2007,(01).
[2]高如.论影视音乐的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穆德远.故事片电影摄影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3.
[4]景安东.试论影视主题歌与插曲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8,(12).
[5]郭博理.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审美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0,(23).
[6]刘海霞.以电影《集结号》为例谈影视音乐的魅力[J].时代文学,2010,(03).
作者简介:
高军军,山西吕梁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摄影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