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苷元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靶点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草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淫羊藿苷元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直接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从BALB/c小鼠股骨中分离得到原代骨髓细胞,利用键合淫羊藿苷元的琼脂糖微球捕获并鉴定靶点蛋白,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进行靶点确证;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淫羊藿苷元对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Hippo、细胞周期、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和核因子-KB (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淫羊藿苷元对巨核细胞系分化的影响.结果 共发现20个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功能密切相关的靶点蛋白,且淫羊藿苷元可能通过作用于泛素羧基末端酯酶L5 (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esterase L5,UCHL5)、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tumor necrosis factor α-induced protein 8,TNFAIP8)、Visfatin靶点,进而激活IRS 1/Akt/mTOR/GSK3β和细胞周期通路,并抑制Hippo、JAK/STAT和NF-κB通路,最终促进巨核细胞的分化.结论 淫羊藿苷元通过UCHL5、TNFAIP8、Visfatin等多靶点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其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建立桂枝加葛根汤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舨),并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rninant analysis,OP
百合科藜芦属Veratrum植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多作为中草药使用,以其生物活性显著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己从藜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25个化合物,主要类型包括甾体生物碱类、芪类和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抗炎和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对近年来藜芦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灵芝是常用的名贵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药用价值高.多糖类成分是灵芝(赤芝Ganoderma lucidum和紫芝G.sinense)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保肝、抗氧化、降血糖、心血管系统和神经保护等作用,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灵芝多糖的结构特征、生物活性以及潜在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明确灵芝多糖的现代药用价值提供基础,为灵芝多糖作为治疗药物和辅助性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的 基于血浆代谢组学探究蒙药三臣小儿退热贴膏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100 mg/kg)组以及三臣小儿退热贴膏高、中、低剂量(16、8、4 mg/kg)组和空白基质贴膏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采用干酵母法建立发热模型,造模后第4、7小时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造模后每小时测量1次大鼠体温.采集造模后10h大鼠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MS)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代谢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造
通过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有关文献,对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中新增的品种适应性原则进行讨论,并对部分不适宜制成中药配方颗粒的品种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要求,促进配方颗粒行业的发展.
目的 克隆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structural genes,ABSG),研究ABSG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相关表型的关联性.方法 利用RT-PCR技术克隆三七ABSG,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使用pH示差法分析三七紫根的花色苷含量,并通过qRT-PCR技术进行相关结构基因的关联性研究.结果 克隆获得6类共8个三七ABSG,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在600~1500 bp,均
从“扶正”和“祛邪”中药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主要药效成分及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中药“扶正”和“祛邪”与抗肿瘤作用的辨证关系.“扶正”使人体充满正气,外邪不能入侵,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祛邪”消除侵入体内的病邪,如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中药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临床上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治则提高疗效提供依据,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 以白及Bletillae Rhizoma为例,通过关联、决策和聚类等机器学习算法的联合使用进行数据挖掘研究,设计具有保胃、护肝双功能的保健食品配方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对现有具有保护胃黏膜或保护肝功能的保健食品批文,以及可用于治疗这2种疾病的中成药和方剂数据库中信息进行整理,先后使用关联规则算法(Apriori)、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AHP)、SOM(self-organizing map)聚类、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极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随着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提出,脑卒中的治疗从单一的神经元保护转变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成部分的保护.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等特点,在脑卒中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中医认为,脑卒中的发病因素与“风”“痰”“瘀”“火”“气”“虚”密切相关,其中“虚”“瘀”“痰”贯穿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始终.研究表明,从“虚”“瘀”“痰”论治的中药在脑卒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中药对缺血性卒中后神经血管单元各组成部分的保护作用.
目的 进一步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活性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大孔树脂、MCI、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1H-NMR、13C-NMR、MS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铁皮石斛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3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oscatin (1)、黑麦草内酯(2)、柚皮素(3)、橙皮苷(4)、甘草素(5)、2-(4-hyd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