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a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四个字,我们早已说习惯说顺口了,现在大家一张口就来。可要知道,当年摆在改革开放面前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要解决对真理标准的认识问题,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好地完成了这个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扫清了障碍。关于这篇文章撰写、修改的前前后后及何以得到发表和发表后引起的振动以及所受到的攻击,30年来多有报道,这里一概省去不说,只就这篇文章的意义和接着这篇文章的意思再往下说几句,以示对这篇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历史意义并被称作“政治宣言”发表30周年的纪念;而对这篇文章的纪念,也正是对改革开放的纪念。借用前不久一家媒体的话说:事实上,从这篇文章开始,几乎整个中国都被投入一个浪潮——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并由此引发了这个古老国家当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变革。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进一步解放思想”,而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作者在当时可以说就不止是“进一步”。我们今天看这篇文章,看到这个提法,不说已经觉得很平常了,至少没有当时那种震撼。这其实正是我们社会的进步。由此也可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在某一个时间段,被认作是“已经解放思想”,甚至“进一步”了,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仍然会感觉到需要继续解放思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又永远没有尽头,又不可能“彻底”。
  今天提倡进一步解放思想,很显然,仍是就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但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终于让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要伴随与之配套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此外,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社会主义》一文中一再提醒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条应该属于全人类,并不仅仅属于无产阶级。这一点,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似乎正在证明着。当然,当资本主义在证明着这一点的同时,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证明了市场经济这种“模式”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今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加入社会主义元素,也是一种制度“调整”。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要结束时,一些资本主义和一些社会主义的国家,都在探索向着整个人类社会幸福的目标走去——比如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地增加着像工人权利、社会福利等这种原本是“社会主义”的元素。
  市场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要想更加稳健地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更加勇敢地解放思想,不受已有的理论束缚,突破原来社会发展进程的公式化的设想。
  我们不能把将来的人们想成“饭桶”。
  我们不要替将来的人们设计社会。
  我们也不可能预测出将来社会的模样。
  将来的人们也是不会听我们的!
  恩格斯当年与法国的《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时就曾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而马克思更是认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而上面提到的罗素先生在他的《权威与个人》一文中这样说道:“我并不认为,我们所发现的这种历史发展规律是确定的或不可避免的。新的知识会导致产生完全不同于以往事件的过程;……在19世纪,也没有什么人,甚至包括马克思在内,能够预见到苏联的出现。由于这些理由,所有关于人类未来的预言都只应看成是值得考虑的假设。”
  人类社会不会有一种终极的理想制度,就是有,也不是今天的人们所能预见到、更不可能设计得了的——怎么会有呢?如果承认有,就推翻了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宇宙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基本规律就告诉我们:矛盾是在不断变化着发展着。既然如此,人类社会也就只能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一个没有变化没有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人类社会和宇宙永远变化着,这是一条铁律。而今年4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演讲中也说道:“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宇宙间不仅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真理。我们对已知的真理也还要持理性思考和理性批判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甚至就连对我国改革开放起到“政治宣言”作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也一定又会产生或已经产生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摘 要:线上古诗词教学是我们要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让很多学生缺乏兴趣与自觉性,同时居家网课让学生变得孤僻,焦虑。为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充满阳光,文章针对古诗词教学从老师先行、贵在坚持、贵在创新、贵在展示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小学古诗词线上教学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疫情;线上;古诗词;浸润心灵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大字在前段连同口罩一起,如同一股清泉,浸润
摘 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引生从”的教学现状,开辟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导”的新型教学格局,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精神与理念,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构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突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此,在文章中,笔者结合个人学习成果和工作经验,从“精备”“精讲”“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江雪》    《纵一苇之所如》出版后,细心的朋友问我:“您在自序末尾签署‘寒江雪屋’,有何寓意?”我笑而答曰:“请您少安毋躁。待到《独钓寒江雪》出版后,您自然会涣然冰释的。”  现在,《独钓寒江雪》已经杀青,即将付梓。读者届时只要一瞥题记诗,想必定会豁然开朗、悠然心会。  五绝《江雪》,仅有短短的20字,静心读上三五遍,无
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国的财政体制似乎理所当然地沿袭了中央集权制的权力结构。 中央不仅掌控了大部分财税资源的分配权,而且垄断了几乎全部的财税规则制定权,因而可以随时全面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分配。然而,中国历次集权和分权试验表明,就和事权分配一样,财权分配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国家治理必然会出现大问题。  本文探讨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在中国呈现的经验、问题及其出路。文章首先讨论了1949年之后财政分权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隐藏诸多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师一面倡导“减负增效”,一面奉行“题海战术”,没有对于课后作业做出科学设计与合理调整。如此一来,“减负增效”就成了一句空话。文章针对这一情况,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索家庭作业的优化途径与完善策略,力求以作业创新为切入点,切实落实减负增效、推进语文教学发展。  關键词: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减负增效;创新
中国现代化始终离不开国际化的牵引和推动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对本国国际化的推进和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扩大了国际联络,重视了吸取国际上的技术和经验。是在国际化不断深入与提高的过程中,才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回想30年前,每个过来人都不会忘记,那时的中国处在高度封闭状态,不要说外资企业在中国组织
摘 要: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幼儿存在迟到、不能独立进餐、不会独立穿脱衣物、不会自己整理玩具等问题,甚至有些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还不能独立入厕,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教师以及家长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且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无穷的魅力。其中古代作家的政论文观点精辟,议论深刻,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人名作,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教师应针对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设立专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理解品味,归纳总结,用古代文人的写作方法指导当今学生写作,使之学会发表个人见解,表达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真理标准讨论虽然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却是中国发展转向的界标,是全面的拨乱反正和一个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科学哲学在这个决定中国发展方向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强有力的论证作用。科学哲学在对科学思想资源运用的同时,也显现出同现代迷信、语录标准、僵化模式及其最新表现“两个凡是”针锋相对的精神,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是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的展现。而这一理解在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活动中得到明
当代中国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有知识分子的自觉,喜爱思想与独立思考,他们不受种种世俗的诱惑,摒弃浮躁,拒绝平庸,为真理执著奋斗。    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和纪念五四运动89周年之际,举办蔡元培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蔡元培先生、弘扬蔡元培先生的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他满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梦寐以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