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乃堆拉山口看中印关系

来源 :今日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乃堆拉山口曾经有过辉煌,早在两千多年前,那里不仅是中印两国之间最大的陆上商埠,中印边民自由进行着“以物易物”的贸易往来,而且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商埠就被铁丝网隔断。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之后,有着传统友谊的中印两国人民又成了好邻居,乃堆拉山口也随之开放,这标志着中印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来,许多国际媒体又把目光投向了喜马拉雅山,而此次关注的焦点不是喜马拉雅山顶峰,而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个山口——乃堆拉山口。因为在7月6日,连接中国和印度的这个封闭了44年的山口重新开放了。据报道,6日的乃堆拉山口一派喜庆气氛,在山口中央悬挂着一红一黄两大条幅,红色条幅上用中文写着“热烈祝贺中印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开通”,黄色条幅上用英文写着“欢迎来到乃堆拉”。中印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开通仪式在细雨绵绵中隆重举行,与会者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外国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俄罗斯《国家报》指出,时隔44年后,位于中印边境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重新开通,对两个亚洲大国来说十分有益;俄罗斯也可同自己的亚洲伙伴建立一条从亚洲到欧洲的新运输通道,而且其政治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并出现了未来建立俄中印三角关系的机会。美国传媒巨头布隆伯格创建的彭博新闻社报道说,如果中国的西南和印度东北这两个地区同时得到开发,它们会成为一支巨大的经济力量,不仅相互之间进行贸易,而且还可以与孟加拉国、不丹、缅甸和尼泊尔进行贸易。
  印度各大媒体更是进行了大量报道,并高度评价中印两国重开乃堆拉山口通道。《印度快报》的文章说,开通乃堆拉山口对南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时报》认为,乃堆拉山口开通表明印中两国在通往和平与友谊之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印度教徒报》报道说,通道的开通将繁荣经济、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扩大合作、增强两国人民的持久友谊。
  
  山口重开中印双赢
  
  上个世纪前半期,乃堆拉山口曾是中印两国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通商口岸,经该山口的贸易年交易额占当时两国边贸总额的80%以上,60年代初发生边境冲突后,这一通商口岸被关闭。乃堆拉山口由军队把守并设置了隔离铁丝网。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印两国关系也在发生改变。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改善和发展与印度的关系,将发展与印度的关系视为睦邻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其自信心明显增强。于是两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政治上的合作高于冲突,经济上的互补大于竞争,文化上的关联多于排斥。
  两国政治的发展和共识的增多,双方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印度经济发展也开始进入高速运行阶段。两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上关于中印竞争的议论也在增加。事实上,中印在出口市场、外国投资以及能源来源等方面确实存在竞争,但两国作为庞大的经济体,合作空间很大,双方在众多领域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双方的合作大于竞争。中国总理温家宝多次表示,中印两国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印度财长奇丹巴拉姆指出,“印中两国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要相互学习”。印度商工部长卡迈勒·纳特也说,“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叫印度对中国,而我更喜欢说印度和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两国的贸易额只有2亿美元,去年双边贸易达到187.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37.5%,预计今年将突破200亿美元。专家预计10年后将达到500亿美元。印度工商联合会的中长期蓝图是要达到1000亿美元。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充分说明两国的贸易潜力和经济的互补性。
  中国的西藏和印度的锡金在本国都属于相对偏远落后的内陆地区,但自然资源却极为丰富又有待开发,乃堆拉口岸的开通,会大力推动西藏和锡金地区甚至中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地区的边贸合作和经济发展。西藏自治区主管商务工作的副主席郝鹏说,“通过双方边境贸易合作,将实现以贸易带动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改善双边贸易环境、疏通贸易渠道。这是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两国边境地区人民的需要。”他说,特别是对西藏,利益尤其明显,“去年西藏进出口总额才两亿美元,中印亚东边贸开通后,即使中印贸易额的10%通过这个山口,西藏的外贸额也会增加十几亿美元,这对西藏的带动太大了。”
  参加印中边境贸易谈判的印度代表团团长费尔南德斯表示:“乃堆拉山口贸易通道和边贸市场的恢复是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揭开了中印经贸关系的新篇章。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扩大双边贸易,而且有助于两个伟大国家之间建立更加良好的双边关系。”锡金首席部长查姆林说,开放乃堆拉山口给锡金带来的好处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乃堆拉贸易将把锡金带入一个新的繁荣时代。
  美国佐治亚大学斯里瓦斯塔瓦博士做了这样的评论:乃堆拉山口的重新开放可以把中国经济落后的西南地区与印度不发达的东北地区联系起来,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目前,中国成都、昆明和新疆的商人大约需10天把货物运送到东南亚,然后经水道到达印度的东北部。现在中印贸易90%以上要通过海运,两地海路相距6000公里。乃堆拉山口开放将使货物在一天之内就可到达,降低了成本。乃堆拉山口的开放意味着中印之间开始有了更大合作基础,同时也预示着龙象共舞正渐入佳境。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亚洲大国,也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乃堆拉山口的重新开通,对于促进中印经贸关系、增进中印友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标志着这片寒冷的土地出现了春的暖意,也见证了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的里程。中国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印度也制定了“向东看”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的乃堆拉山口的开放符合双方的经济战略。
  
  重开道路并非坦途
  
  据报道,重开乃堆拉山口问题早就提出来了,1991年12月13日中印两国签署的《备忘录》就有恢复边境贸易的内容。第二年7月,两国又签署了《边境贸易进出规章协议》。1993年任印度总理的拉奥访华时两国签署的《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再次强调:“双方将通过协商制定在实际控制线地区的有效信任措施。任何一方都不在双方确定的区域内进行特定规模的军事演习。”从此,乃堆拉山口冷战气氛消失了,两军开始互访以及进行联欢。然而乃堆拉山口开通仍难实现。
  10年后的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同中国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和“中印边贸协议”,明确指出要开放乃堆拉山口。2004年,两国政府签署了通过乃堆拉山口进行边境贸易的备忘录。2005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西藏在亚东县建设边贸市场的总体方案。同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期间,双方同意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中印两国政府达成的共识,将2006年确定为“中印友好年”。
  多年来,中印两国领导人积极推动边境口岸的开通,双方经济和商界更是积极。然而从1991年到今年7月乃堆拉山口正式开通,期间经历了十多年就是迟迟难以落实,其中主要原因是来自印度的强大反对声音。印度军方和一些学者一直怀有戒心,担心会“给印度安全带来威胁”。每当在印度讨论开放乃堆拉山口问题时,对中国的安全忧虑便会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虽然瓦杰帕伊政府力排众议宣布2004年7月正式开放乃堆拉山口并恢复中印贸易,但瓦杰帕伊政府在2004年印度大选中失利,国大党政府上台后就收到来自印度陆军的报告,军方抱怨中国修建的全天候允许坦克行驶的硬面双向公路可能给印度安全构成威胁。在军方强大压力下,国大党政府宣布把开放乃堆拉山口的时间推迟。
  印度军队一些高级将领认为,中国在西藏境内的任何道路建设和铁路修建以及飞机航线的开通在未来都将直接加强中国军队在西藏的军事集结能力,从而对印军构成威胁。印度安全和战略事务专家甚至警告说,乃堆拉山口重新开启会使印度的反间谍费用大幅增加。前印度情报局副局长马洛说:“中国情报人员会很容易从乃堆拉入关,监视印度的军力部署和调动,侦探到印度的炼油厂和高敏感度军事训练中心等重要设施。” 负责印度东部和东北部防务的军队司令阿文德·沙马说:“乃堆拉山口重开之后,部署在印中边界的军队数量将会减少,但是我们不会放松戒备。贸易是一回事,国家安全是另外一回事。”
  除军方外,印度不少学者也有疑虑,他们担心开放乃堆拉山口后,中国可能会考虑利用印度东北部地区进入印度次大陆的长达180公里的阿萨姆走廊到达孟加拉国,而这个走廊是印度铁路和印度军事的生命线。
  
  山口开放意义深远
  
  乃堆拉山口开放后,国际媒体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世界上最高的边境口岸的开放不仅在于它的商业价值,更主要的是它将有力地促进双方的政治互信,使这一曾经代表对峙的标志成为友好通商、互利合作的桥梁。
  分析人士也指出,乃堆拉山口的开通有着独特的意义,首先是使军事禁区重新恢复了边贸重镇的本来面目,标志着中印互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是边贸重开必将带动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中印贸易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两国的贸易主要通过海运,而西藏的外贸绝大部分经由数千公里之外的天津港。由于青藏铁路已于7月1日通车,今后如果走乃堆拉山口,拉萨经亚东至加尔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离就可缩短约1200公里,这将有利于促进从中国西藏和内地通往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形成;第三是通商之道有利于增进两国人员交流,促进相互了解。
  也有媒体报道说,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有两大意义。一是大大缩短了中印两国的贸易距离,这无疑减轻了中印航海运输的负担,使两国的贸易通道多元化,进而带动两国边境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了拥有23亿人口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潜在商品市场的陆路连接,开启了东亚—中国西藏—南亚大陆桥。中国目前与南亚各国的贸易,除约1%是经过陆路边境贸易外,基本都走海路,中国与南亚各国虽陆地相连,但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贸易通道距离比中国到澳大利亚的海上距离还要远。印度商会秘书长纳吉布·阿里夫说:“乃堆拉山口有潜力能为本地区带来空前的经济发展,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孟加拉国、不丹和中国的云南省等地的经济发展都将受益,乃堆拉山口将贯通整个贸易集团。这样的一个贸易集团将有能力挑战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乃堆拉的边贸开放只是个开始,中印边界线长2000多公里,目前中印两国正在进行边界谈判,有报道说谈判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如果两国在边界问题上达成永久性协议,限制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会消除,中印关系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乃堆拉山口如果管理得当、利多弊少,边境贸易必将全面开花。青藏铁路通车后,将来铁路可从拉萨直通昆明,从昆明又可沿滇缅铁路通达印度。印度现在缺电,而云南、西藏的水电潜力很大,如果中印双方能够集中精力开发两国相邻的地区,并进一步合作,不但可以造福占世界人口40%的中印两国人民,东方各国乃至全世界也会随之受益。
  据报道,未来10年内中国将建成青藏铁路的重要支线——拉萨至亚东的铁路,全长约460公里。亚东铁路建成并与印度相连,对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俄罗斯《国家报》报道强调,未来修建一条经过西藏和锡金的现代化铁路,将中国与印度连接起来,而俄罗斯也将充分利用“印度—伊朗—里海—欧洲”的运输走廊,再加上西伯利亚铁路,就可以出现一条将欧亚联系起来的环形运输线。
  分析人士指出,中印两国在经历了风雨、曲折之后,已迈向成熟、理性,正在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经过多年的磨合,印度认识到中国不是威胁,而是伙伴,希望加强印中友谊。中印双方也都认识到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无视对方的存在是不行的。虽然两国存在一定竞争,但那是一种良性的、正常的、带有友好性质的竞争,是为了实现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2005年,中印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两国关系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国致力于发展同印度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我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印关系一定会不断迈上新台阶。印度总统卡拉姆也指出,近年来,印中关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显著进展,展示了乐观前景。如今,印中两国的发展已影响到全球各个领域。我们都致力于建设和平的环境,以实现国家繁荣的首要任务。这一共同追求为印中伙伴关系增添了巨大价值。
  
  链接:乃堆拉山口
  
  乃堆拉,在藏语里是“风雪最大的地方”。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侧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交界处,海拔454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贸易通道,也是中印之间条件相对比较好的陆路贸易通道,每年4月到10月适于人通过。乃堆拉山口距亚东县城52公里,距拉萨460公里;距印度锡金邦首府甘托克54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尔各答约550公里。
  在两千多年前,乃堆拉山口曾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中印边境地区的居民很早便开始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往来,通过乃堆拉山口的贸易路线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亚东曾是这条线路上最大的商埠。
  乃堆拉山口开放后,在中印两国各自一侧都设立了边贸市场,中国一侧设在仁青岗,印方一侧设在昌古。该市场位于乃堆拉山口通路下大约5公里处,方圆3.24平方公里,内设海关和移民办公机构,还有银行、通信中心和其他设施。根据中印双方达成的协议,乃堆拉山口的边境贸易每年开放4个月,从每年的6月1日至9月30日;其他时间为军事禁区,而且天气也很不好,不利通行。在这4个月中,乃堆拉山口两侧的市场开放时间每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10时到18时。乃堆拉山口的贸易市场目前还属于临时边贸市场,双方可以交易的商品还不很多,印度可以出售的商品包括纺织品、毛毯、农具、酒、香烟、茶叶、大麦、大米、植物油和当地草药等;中国可以出售马、山羊、绵羊、牦牛尾、山羊皮、羊毛和生丝等。关于扩大商品交易范围问题目前双方正在协商。
  中国人现在想去那里做生意或旅游还比较方便,从拉萨到乃堆拉山口的具体路线是:拉萨-日喀则--亚东县城--乃堆拉,全长580公里。目前每逢双日有从拉萨到亚东县城的长途汽车,从拉萨到日喀则、从日喀则到亚东之间每天都有往返长途汽车。但由于亚东县城和乃堆拉是边境地区,旅游者需在当地公安机关办理边境证,或在拉萨、日喀则办理才能进入。另外,乃堆拉现在还不是口岸,前去那里做生意的人不能直接进入印度。现在那里的贸易只是边民自由贸易。非边民要想进入印度从事贸易活动,需要在亚东公安边防部门办理边境通行证才能进入印度,但也只限于印方规定的地区内从事贸易活动。
   (责任编辑 魏敏)
其他文献
“中国实力派书画家”陈仲华(本刊2003年5/6月号曾作报道)以花鸟画名世,尤其偏爱画梅。以梅为主题的作品,为他带来了诸多殊荣,也使他在国内外书画大展中多次获金奖、一等奖、创新奖、成就奖等。1992年,他的《铁骨雪魂》到日本参展引起轰动;2000年,他匠心独运,化厚重的古鼎为花篮,缀以牡丹、白鸽,创作《世纪和平图》,为21世纪的和平盛世而欢呼。    陈仲华笔下的梅花,或古朴苍劲,或清秀风雅,都自
期刊
有人说,中东永远是个出新闻的地方。这话虽然夸张,但那里确实不安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因巴武装人员抓走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引起的紧张局势还在不断升级,以色列又因黎巴嫩真主党抓了两名以色列军人对黎巴嫩发动了自200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入侵,以色列甚至扬言要让黎巴嫩的时钟倒拨20年。虽然国际社会呼吁各方采取克制,不要使局势失控,但鉴于复杂的中东局势和外部势力的插手,中东这块不幸的土地要想平静下来还真是不
期刊
初夏,一场惊心动魄的“猎鲨行动”,让海军某潜艇支队322潜艇再度扬威东海。在这场舰机联合反潜实兵演练中,322潜艇神出鬼没,愈战愈勇,先后创造了12次攻击机会,而自身未受一次有效攻击,最终完胜对手。  至此,这艘共和国海军的新生代潜艇,已经成为一柄敌人生畏的水下利剑!    快速生成战斗力    2000年7月,江南某造船厂,322潜艇官兵踌躇满志地登上新潜艇,遭遇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尴尬--这些与潜
期刊
仇立权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追求的青年画家,本刊2005年7月号曾重点作过介绍。记者是在当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仇立权画展上第一次见识仇立权的作品,那满眼浓郁的乡土气息不禁使记者眼前一亮:原来国画也可以这样画!  仇立权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多年来,他不仅从艺术先辈的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还潜心于民间传统艺术的研究,如剪纸、泥塑、木雕、古建筑彩绘、戏曲等等。仇立权擅长于用
期刊
前不久,随党校进修班同学一起踏上了江西那片红色的土地,除了在革命摇篮井冈山进行了3天的学习考察外,还前往南昌参观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并从南昌经共青城去了九江,在庐山上住了几个晚上,亲身领略了半个多世纪政治风云变幻多姿的天下名山。深切感受到几十年的沧桑不但能改变一个人,更能改变一片土地。    井冈山纪行    严格说来,开基于古代东汉的井冈山本来就不是一座山,它是一个地域的名称,是方圆五百里层峦叠嶂
期刊
3年前,本刊(2003年8月号)曾向读者隆重介绍中国民族画院院长周智慧的艺术成就。在庆祝本刊创刊5周年之际,记者再访周智慧正逢他从俄罗斯办展归来不久。朋友介绍说,周先生是应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察尔金的邀请,赴该院主办《周智慧大海画展》。这是列宾美术学院建院262年来,首次邀请中国画家到该院举办展览。  周智慧已先后十余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同时,也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大
期刊
朝核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六方会谈尚无结果的情况下,近日朝鲜试射导弹再次火上浇油,美国也因此反应强烈,表示朝鲜此举乃是“挑衅”。此举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众所周知,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按照时差,朝鲜和美国时间相差十几个小时,那么朝鲜7月5日凌晨正是美国下午时段,这就让人回味无穷了。朝鲜为何选在美国独立日试射导弹,为何选在“发现”号升空当天试射导弹?
期刊
7月3日上午9时,吉林省通化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全体业主在吉林京通商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带领下,一起迎接见义勇为模范——姜大英归来。  6月30日上午,在吉林省第3次见义勇为表彰大会上,姜大英等10名同志被授予“吉林省见义勇为模范”的荣誉称号。    危难时刻救人留下后遗症    姜大英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从1970年起至2004年止,他已累计5次下
期刊
著名书法鲁石本名李振岐,作品笔墨奔放、潇洒随意,刚劲中含俊秀,妍美内寓峻伟。书法界一位大师赞扬鲁石:“纳古法于新意之中,出新意于古法之外”(本刊2003年10月号曾专文介绍)。  1963年,鲁石从山东建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参军,先后担任过部队院校的教官、空军机关干部和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高级工程师。几十年来,他公务繁忙但从未放弃对于书法艺术的钻研。他将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巧妙结合起来,揉进了建筑设计在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如何结合实际,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抓住机遇稳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甘肃这样一个乡村人口占总人口近70%、“三农”问题突出的省份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