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孤独却又不愿意在一起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用尽一切力气去寻找光亮摆脱孤独,成年后的我们,为什么常常感觉孤独,却又总在盘算彼此靠近的成本与性价比?
  上周末,我送娃去学校,在小区门口等车。娃当然是不让我送,是我坚持要送。娃不让我送的原因是,他不会立刻就搭车走,而是要等一个好朋友一起走。
   等了几分钟,朋友也没来,我就催促他先走,避免迟到。他不肯。我只好催他打了几遍电话,并且建议他,以后不要约同学一起上学了,约来约去,很容易耽误时间,是效率很低的一件事情。另外也没什么意义啊,大家平时又不是见不到,在学校足足一个星期呢,随时想玩想聊天都行,上学路上这半个小时,为什么非要在一起呢?
   娃说,“妈妈,你都快四十岁了,还追求效率,还追求意义,这怎么行?”我说,“什么?”娃说,“噢,快五十岁了……”
   谈笑间,娃的同学来了。小伙子一头一脸的汗,跑过来。其实他住得离我们也不近,他背着大书包,拿着球拍,提着行李箱,一路走来赴约也很辛苦。两个人终于开开心心地走了。
   想起上次我出差回来,大半夜的,在广州机场遇到一个老同事,她也刚下飞机。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很有压力。因为从机场到市区的路比较远,两个人一起打车性价比就很高,似乎理所当然要一起拼车回市區。但我怕下了飞机还要说话,让我选,我宁肯一个人搭地铁,省钱、省力。最糟糕的是两个人一起搭地铁,漫漫长路,人挤人,还要找适合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大声说的话题。
   不过上次遇到的老同事挺好的,她说,“你也这么晚回来啊,都是苦命的人啊。我搭地铁先走了,灰头土脸跑了一天,下次找个时间,收拾漂亮点咱们再好好聊天啊。”我说是是是,也抓了抓自己的头发,表示同样灰头土脸。然后我在机场到达厅坐了一分钟,估计她可以搭上前一班地铁了,才朝地铁站走去。
   我们有几个说好一起养老的闺蜜。因为发现没什么新朋友,一起养老的人选也没什么其他选择,所以总有人提议,“下周聚聚吧?”大家就会纷纷报时间表,周一晚上音乐会,周二中午健身,周三晚上上课,周四中午开会,周五下午见客户……脑海中迅速生成一张表格,这个时间这个人不行,那个时间那个人不行,很快每个时段都被画上叉。那就下次吧,反正退休以后我们可以在一起。
   现在,能分给友情的时间确实不多,谈恋爱也没时间。
   我经常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很孤独,又会觉得为感情付出时间总是性价比最低呢?还是因为我们不肯付出,所以才孤独的?还是因为孤独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忙着解决其他更要命的问题?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叫爱昕。她家住在一栋平房里,是大学职工宿舍。我们两家不算远,直线距离可能不超过400米,中间隔着细细碎碎的一排排平房、自行车棚、各家私自围出来的小花圃,但可以互相望到。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还没被框定在横平竖直的街道中间,也没有高大的建筑。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校约定好,到了晚上8点,拿着手电筒,朝着对方家的方向照过去,闪三次。
   约好的晚上,8点钟终于到了!我冲到窗子前面打开手电筒闪三次,远远看见爱昕家的方向,也有一个亮点闪了三次。
   就这样,没有下文,估计之后我们就上床睡觉了。但当时好开心,一直记到现在。
   在今天这样黑漆漆的冬夜里,我忽然想到,那个时候没有手机,连电话都没有,如果我们中有一个忘记了约定,另外那个点亮微光、望向黑夜的女孩子,会不会很失望呢?所以,即使在这黑漆漆的夜里,能有你,是多幸运啊。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用尽一切力气去寻找光亮摆脱孤独,成年后的我们,为什么常常感觉孤独,却又总在盘算彼此靠近的成本与性价比?
   杨鹰摘自《齐鲁晚报》
其他文献
再独特的人,都不能免俗地需要友情,神经科学家曾做过研究,孤独会对个人的感觉、行为和生理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早逝。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成为支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届年轻人几乎没有朋友了。这两年“孤独的级别”在朋友圈大肆盛行,有人“一个人吃火锅”,有人“一个人搬家”,有人“一个人做手术”。另一些人则拼命想证明自己是有朋友的,隔三差五喊一声“有人要一起去看电影/看话剧/看展/吃饭吗”,或者分享
期刊
知子莫若母,母亲没有看到我擦去的泪水,却看到了我心里的长河,这一次,她终于放下了刚强,长出一口气,强行挺着的背又弯了些,依靠在我的手臂上。   1    从小到大,关于母亲,我从别人那里听到最多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刚强。但我年幼时对母亲的印象没有刚强,只有忙碌。   我们老家人多地少,父亲一年里有大半年的光景都在外打工,母亲照料着两亩薄田,还要喂鸡养猪,总是从早忙到晚。年幼的我很黏母亲,经常抱着
期刊
鹿鸣坤牺牲前的照片。吴明/《南方日报》  寒风凛冽,残阳如血,像极了70年前他离开的那天。  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掩映下,我们逐一走过这些熟悉的英雄的墓碑,生怕错过些什么。我们在寻找一个名字。  许多年前,朱锦翔也像这样,在这里苦苦找寻过那个名字。那天,朱锦翔和同学实习完返京,途经沈阳,等她赶到这里,却已错过了开放时间。望着眼前紧闭的大门和近在咫尺的“
期刊
1.  这是清明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自习课,班主任因事不能坐班,整个教室早已人心惶惶乱作一团——郑智阳抱着吉他乜斜着鼠眼,哼着不知词调的民謠佯装文艺青年;刘子妍举着昨天放学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伍,才终究得手的野生作家大冰先生签售的新书,被几个女生围追堵截,期待一睹名家真迹;好男生王沛同学最为安静,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方静默无语、行似蜗牛的时钟,打坐默念阿弥陀佛:“怎么还不下课怎么还不下课?”,表情气定
期刊
亲爱的,生命短暂,余生的每一天充满美好,好好珍惜,爱自己!  2018年9月里的一天,天气有些闷热,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我躺在狭窄的病床上闭着眼陷入沉思时,医生给我捎来了一封“情书”:“**华,女,51岁、十二指肠乳头癌……”   尽管我多次得到命运的恩宠,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躲过劫难,可这一次我真真切切地知道我将再次面对死神。我插满管子的身体蜷缩在一米宽的病床上
期刊
其实,我也想表现很好。只是,偶尔没忍住。谢谢妈妈对我成长的包容和厚爱。做您的孩子,我很幸福,也很珍惜。  “每天,我本来挺好的。您一会儿甩一个通知,一会儿丢一碗‘鸡汤’,一会儿又是‘你吃了吗’‘你睡了吗’‘你那里下雨了吗’……看到这些信息,我顿时不好了!”嘉楠在电话那端冲母亲咆哮。   母亲抱着电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声语无伦次地说:“对不起!今后我一定注意,不打扰你的学习和
期刊
从前我们坐前后桌  我喊你 你的名字  你便回頭 像注定的重逢  我的口袋总能变出苹果  刚刚好切成两瓣  两口晶润的甘甜  我们尝过同一种滋味  你不知道我  一个人的时候不吃苹果  也不知道我  执着于喊你闪亮的名字  不过为了看 你看我  如果人间的烟火烧得够长  我愿为你在灶炉前取暖  邀你赏一尺繁华
期刊
期刊
雪使你发出尖叫  与得知家里的狗死了一样  那是深冬的清晨  你年幼,推开门见到了  從未见过的世界——雪白  完全的雪白  使你像胖蘑菇那样站着  几乎发懵  美与残忍,用相差无几的力量  击中你  使你手足无措  我们的生活还在寒风中进行  造化赐予过食物  在雪国凛冽中沸腾  你突然用短短的小腿  朝着巨大的美  用力跑去  白色无边无际,富有得使人紧张  你几乎要哭了  爱使你趋向于天使
期刊
我上中学在一个小镇,学校距家有八九公里,上坡爬塬,是必经之路。我在学校的口粮,全靠父亲送,一周一回,每回30来个馍,外加一小瓶咸盐。  那时候,在同学中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周一周二大吃大喝,周三周四凑凑合合,周五周六不吃不喝。这里说的“大”,就是吃超了每天五个馍的定量;“凑”,是因为馍馍夏天成了“猕猴桃”,冬天成了“冰疙瘩”,只能凑合着吃呗;“不”,是因为“弹尽粮绝”,只能喝着西北风等待“新品上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