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80热轧机组高速飞剪前、1#、2#卷取机前导尺的作用是夹持带钢、凭借导尺的导向作用使带钢对准卷取机中心线、进入夹送辊,以此减少钢卷的塔形。文章在保证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对导尺的改造,实现了导尺衬板的整体快换,缩短了检修更换备件时间,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取得了显著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热轧机组;卷取机;导尺
中图分类号:TG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37-02
1 概述
导尺是热轧机组上必不可少的装置,其作用是把带钢对准轧制中心线送入夹送辊,并在进入夹送辊时通过导尺夹持带钢,以减少钢卷的塔形,保证将带钢正确、顺利地导入卷取机。通过调整两侧导板开口度,以控制不同板宽、不同规格的带钢与卷取机对中,保证带钢卷曲质量。
本钢热连轧厂1880热轧机组采用的是日本三菱重工技术,卷取区共有三段导尺,分别是高速飞剪前导尺、1#卷取机前导尺和2#卷取机前导尺。其中,高速飞剪前导尺上有衬板14块,1#卷取机前导尺上有衬板4块,2#卷取机前导尺上有衬板10块,分别对称布置。
2 改造原因
导尺在夹持带钢进入夹送辊时,衬板表面与带钢摩擦,衬板表面出现因摩擦产生的沟槽,较深的沟槽会造成带钢边部裂纹,且因摩擦产生的毛刺一旦从沟槽脱落卷入带钢,会造成带钢表面产生硌印,造成钢板次品、废品。因此,根据轧制钢种和带钢厚度不同,衬板一般在使用2~3天就要更换一次。
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全部更换高速飞剪前导尺、1#和2#卷取机前导尺衬板需5~6小时,所以,平时只能利用浇次间隔时间,对个别磨损严重的衬板进行更换。来不及更换的衬板可能造成带钢边部產生裂纹,影响带钢产品质量。如果需全部更换,就必须要等到两周一次的停机检修或申请全线停机6小时,这样势必会降低产量。
因此,为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停机时间、提高产量,2007年,对1880热轧机组高速飞剪前、1#和2#卷取机前导尺进行了技术改造。在保证导尺原有传动方式的前提下,改变导尺整体结构形式,以达到快速更换的目的,从而达到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目的。
3 改造原理
现以2#卷取机前导尺为例,介绍导尺结构改造过程。
3.1 改造前导尺结构
2#卷取机前导尺总长4.75m(见图1),两侧导尺各有5块衬板对称安装在导板体上。衬板为上下两侧对称,衬板的单侧磨损后需被卸下,换到对面的导尺上使用另一侧。
图1 2#卷取机前导尺
图2 原导尺结构图
每块装有衬板的导板体被“T”型拉紧螺栓拉紧后固定在导尺上(见图2)。更换时,首先要旋松“T”型拉紧螺栓尾部的防松螺母(手轮),然后人工使“T”型拉紧螺栓在导尺上的轴套内产生5mm左右的轴向位移,再将“T”型拉紧螺栓旋转90°,使“T”型头从导尺“T”型槽内脱出,然后用吊车将此导板体吊起卸下,换上未磨损导尺衬板。
2#卷取机前导尺上有10块衬板,如果全部更换,需要重复上述动作10遍,安装时也要按上述动作的相反顺序依次逐块安装。加上冷却水经常飞溅,容易导致“T”型拉紧螺栓与防松螺母(手轮)以及与导尺上的轴套锈蚀在一起,造成手轮旋松困难,所以更换导尺衬板费时费力。
3.2 改造后导尺结构
3.2.1 结构说明:改造后的导尺采为分体结构,由上、下角梁组成(见图3)。衬板也由原来的上下(换向使用)结构改为单边结构,10块衬板一次性对称安装在上角梁上。
图3 改造后的2#卷取机前导尺结构
下角梁与液压推杆联接形式与改造前大致相同(见
图4)。
图4 下角梁与液压推杆的联接图
单侧装有5块衬板的上角梁与下角梁的固定轴配合后,依次装入固定套、压板,最后紧固固定螺栓,即完成上、下角梁的联接(见图5)。
图5 上、下角梁的联接图
3.2.2 快换原理:上角梁拆卸时,仅需将固定螺栓旋松,压板转动90°,使压板落入固定套的凹槽内,即可使固定套从上角梁脱出。卸下固定套,即可将快换结构整体吊起,换上另一组已经安装好衬板的快换结构。这样,4个动作即可完成上角梁的拆卸(见图6)。相反,上角梁与下角梁联结时,按上述4个动作的相反顺序即可完成。由于要求衬板弧面距离输送辊表面的间距为2~5mm,因此上、下角梁联接后,要通过调整上、下角梁之间的垫片组厚度调整间隙至合适尺寸。各部安装、调整合适后,紧固拉紧螺栓和固定螺栓,以防止固定轴变形弯曲。
图6 快换原理图
4 取得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通过结构上的改造,使高速飞剪前、1#和2#卷取机前导尺衬板的拆卸、安装数量,由原设计的共28块衬板减少为改造后的10段上角梁,且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更换单段导尺衬板在每浇次间隔时间内即可完成。并且,更换全部导尺时长由原来的5~6小时减少为现在的1~2小时,使2006年每月4次(每周1次)计划检修时间36小时减少到2007年每月2次(每两周1次)的计划检修时间28小时,并大大减轻了检修工人的劳动强度。
通过对导尺的改造,使衬板更换时间缩短,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月节约设备停机时间:36小时-28小时=8小时/月;
全年节约设备停机时间:8小时/月×12月=96小时/年;
2007年计划产量260万吨,每小时产量:260万吨÷
8760小时/年=296.8吨/小时;
全年可增产:296.8吨/小时×96小时/年=28493吨。
5 结语
本钢热连轧厂1880热轧机组属短流程生产线,目前全国各大钢铁企业中,有很多此类生产线。如何缩短导尺更换时间、提高产量是所有拥有1880热轧机组的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有的企业试图通过改变导尺衬板表面硬度提高其使用寿命,如在衬板上镶嵌、堆焊合金层或者衬板采用特殊合金材质制作等等。但由于衬板的表面处理工艺要求难度大或者衬板选材成本高、不便购买等原因,效果都不明显。本文介绍的导尺新型快换形式,既结构简单,拆卸、安装方便快捷,又经济合理。自本钢热连轧厂2007年9月改造安装以来,经实践证明,此导尺结构实用、稳定,因此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华清.轧钢机械[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
[2] 魏金刚.卷取机前侧导板的设计结构分析[J].一重技术,2007,(2):4-6.
[3] 张可建,李青松,等.精轧机入口导板技术改造[J].装备维修技术,2000.
[4] 胡坚.轧机前后导尺结构改进[J].冶金设备,2009,(173):62-65.
关键词:热轧机组;卷取机;导尺
中图分类号:TG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37-02
1 概述
导尺是热轧机组上必不可少的装置,其作用是把带钢对准轧制中心线送入夹送辊,并在进入夹送辊时通过导尺夹持带钢,以减少钢卷的塔形,保证将带钢正确、顺利地导入卷取机。通过调整两侧导板开口度,以控制不同板宽、不同规格的带钢与卷取机对中,保证带钢卷曲质量。
本钢热连轧厂1880热轧机组采用的是日本三菱重工技术,卷取区共有三段导尺,分别是高速飞剪前导尺、1#卷取机前导尺和2#卷取机前导尺。其中,高速飞剪前导尺上有衬板14块,1#卷取机前导尺上有衬板4块,2#卷取机前导尺上有衬板10块,分别对称布置。
2 改造原因
导尺在夹持带钢进入夹送辊时,衬板表面与带钢摩擦,衬板表面出现因摩擦产生的沟槽,较深的沟槽会造成带钢边部裂纹,且因摩擦产生的毛刺一旦从沟槽脱落卷入带钢,会造成带钢表面产生硌印,造成钢板次品、废品。因此,根据轧制钢种和带钢厚度不同,衬板一般在使用2~3天就要更换一次。
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全部更换高速飞剪前导尺、1#和2#卷取机前导尺衬板需5~6小时,所以,平时只能利用浇次间隔时间,对个别磨损严重的衬板进行更换。来不及更换的衬板可能造成带钢边部產生裂纹,影响带钢产品质量。如果需全部更换,就必须要等到两周一次的停机检修或申请全线停机6小时,这样势必会降低产量。
因此,为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停机时间、提高产量,2007年,对1880热轧机组高速飞剪前、1#和2#卷取机前导尺进行了技术改造。在保证导尺原有传动方式的前提下,改变导尺整体结构形式,以达到快速更换的目的,从而达到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目的。
3 改造原理
现以2#卷取机前导尺为例,介绍导尺结构改造过程。
3.1 改造前导尺结构
2#卷取机前导尺总长4.75m(见图1),两侧导尺各有5块衬板对称安装在导板体上。衬板为上下两侧对称,衬板的单侧磨损后需被卸下,换到对面的导尺上使用另一侧。
图1 2#卷取机前导尺
图2 原导尺结构图
每块装有衬板的导板体被“T”型拉紧螺栓拉紧后固定在导尺上(见图2)。更换时,首先要旋松“T”型拉紧螺栓尾部的防松螺母(手轮),然后人工使“T”型拉紧螺栓在导尺上的轴套内产生5mm左右的轴向位移,再将“T”型拉紧螺栓旋转90°,使“T”型头从导尺“T”型槽内脱出,然后用吊车将此导板体吊起卸下,换上未磨损导尺衬板。
2#卷取机前导尺上有10块衬板,如果全部更换,需要重复上述动作10遍,安装时也要按上述动作的相反顺序依次逐块安装。加上冷却水经常飞溅,容易导致“T”型拉紧螺栓与防松螺母(手轮)以及与导尺上的轴套锈蚀在一起,造成手轮旋松困难,所以更换导尺衬板费时费力。
3.2 改造后导尺结构
3.2.1 结构说明:改造后的导尺采为分体结构,由上、下角梁组成(见图3)。衬板也由原来的上下(换向使用)结构改为单边结构,10块衬板一次性对称安装在上角梁上。
图3 改造后的2#卷取机前导尺结构
下角梁与液压推杆联接形式与改造前大致相同(见
图4)。
图4 下角梁与液压推杆的联接图
单侧装有5块衬板的上角梁与下角梁的固定轴配合后,依次装入固定套、压板,最后紧固固定螺栓,即完成上、下角梁的联接(见图5)。
图5 上、下角梁的联接图
3.2.2 快换原理:上角梁拆卸时,仅需将固定螺栓旋松,压板转动90°,使压板落入固定套的凹槽内,即可使固定套从上角梁脱出。卸下固定套,即可将快换结构整体吊起,换上另一组已经安装好衬板的快换结构。这样,4个动作即可完成上角梁的拆卸(见图6)。相反,上角梁与下角梁联结时,按上述4个动作的相反顺序即可完成。由于要求衬板弧面距离输送辊表面的间距为2~5mm,因此上、下角梁联接后,要通过调整上、下角梁之间的垫片组厚度调整间隙至合适尺寸。各部安装、调整合适后,紧固拉紧螺栓和固定螺栓,以防止固定轴变形弯曲。
图6 快换原理图
4 取得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通过结构上的改造,使高速飞剪前、1#和2#卷取机前导尺衬板的拆卸、安装数量,由原设计的共28块衬板减少为改造后的10段上角梁,且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更换单段导尺衬板在每浇次间隔时间内即可完成。并且,更换全部导尺时长由原来的5~6小时减少为现在的1~2小时,使2006年每月4次(每周1次)计划检修时间36小时减少到2007年每月2次(每两周1次)的计划检修时间28小时,并大大减轻了检修工人的劳动强度。
通过对导尺的改造,使衬板更换时间缩短,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量,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月节约设备停机时间:36小时-28小时=8小时/月;
全年节约设备停机时间:8小时/月×12月=96小时/年;
2007年计划产量260万吨,每小时产量:260万吨÷
8760小时/年=296.8吨/小时;
全年可增产:296.8吨/小时×96小时/年=28493吨。
5 结语
本钢热连轧厂1880热轧机组属短流程生产线,目前全国各大钢铁企业中,有很多此类生产线。如何缩短导尺更换时间、提高产量是所有拥有1880热轧机组的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有的企业试图通过改变导尺衬板表面硬度提高其使用寿命,如在衬板上镶嵌、堆焊合金层或者衬板采用特殊合金材质制作等等。但由于衬板的表面处理工艺要求难度大或者衬板选材成本高、不便购买等原因,效果都不明显。本文介绍的导尺新型快换形式,既结构简单,拆卸、安装方便快捷,又经济合理。自本钢热连轧厂2007年9月改造安装以来,经实践证明,此导尺结构实用、稳定,因此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华清.轧钢机械[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
[2] 魏金刚.卷取机前侧导板的设计结构分析[J].一重技术,2007,(2):4-6.
[3] 张可建,李青松,等.精轧机入口导板技术改造[J].装备维修技术,2000.
[4] 胡坚.轧机前后导尺结构改进[J].冶金设备,2009,(17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