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与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探索与分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高校招生和培养的两大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机械类专业的实施方式,论述了各自的实施方案与模式,分析了两者的优点与缺点,对机械大类人才培养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协同推进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大类招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杜小振(1978-),男,河南邓州人,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于红(1977-),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机械电子工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27-01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是参照以前苏联的模式按二级学科设置,由于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和技能单一,虽然经过不断的专业调整和教育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多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专业方向及专业划分反而越来越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采用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与培养经验,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实行宽口径重基础模式培养。[1]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分专业培养。[2-3]随着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实施,通过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以及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的反馈问题分析,发现大类招生虽然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出现全国各地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特色等问题。[4]鉴于此,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规划在“十一五”期间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试点特色专业建设。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为解决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决定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本文通过对国内高校近年来的招生及培养方案研究,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探索当前社会需求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一、机械大类招生和培养现状分析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按类培养是指在按类招生的基础上,低年级学生在学科(或系、学院)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直至毕业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大学中与机械专业相近的专业主要是机械工程专业(Mechanical Engineer),培养模式主要是大类培养。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关于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提法是机械工程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广而精的基础知识,它将工程科学力学与材料、流体力学和热力学、设计、系统与控制的基础知识与专题实验、设计实践融合在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力和组织能力以及能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能力。在英美等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进行理论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和通用性课程的培养,如数学、制图及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材料、力学、电子学等,三年级或四年级主要开始学习与实践性相关较强的课程,如流体力学、结构学和设计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国内大学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经过近年来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探索,基本与国外(主要是欧美国家)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较为接近,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同时削减了原培养模式下的非常专业课程,如矿山机械中较为具体的采掘机械、矿山运输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石油机械中的抽油杆、抽油机设计等。
  机械类专业大类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下思路: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培养方向。“宽口径”是指立足机械学科的知识体系,将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适应宽广的工作领域;“厚基础”体现在加重数学、力学等学科基础类课程;“重实践”体现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和工程训练;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灵活教学培养模式。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纵观各高校当前出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发现培养目标重在突出人才工程技术特色。[5-6]
  三、普通大学生与卓越计划生两种培养模式协调推进
  我国在建国初期高校的创建和学生培养模式基本以特色为主,注重工厂实践的锻炼学习。回顾我国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名称不难发现,每一所高校的校名就能体现其专业特色,如钢铁、煤炭、石油、建筑、纺织等等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学生相对较少,全国企业以公有制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都能接收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如学钢铁专业的学生可以每年到钢厂实习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学机械
  专业的可以到机械加工车间亲手操作机床,石油类院校学生可以直接到油田,采煤采矿专业学生甚至能够深入井下进行现场调研和学习。与此同时,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下工厂熟悉生产流程然后才能走上讲台。中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每年招生数量急速增大,在校生规模庞大。据统计1990年全国本专科招生数量仅60.89万人,仅与2003年的研究生数量持平,2012年招生本专科生达到了685万人,增长了10倍多,在校生规模2011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308.5万人。第二,高校教师队伍快速增加,但远远低于在校学生增长速度,师生比例逐渐扩大,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从1991年的100.8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15.66万人,20年间增加了114.7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从1991年的39.0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34.31万人,增加了95.23万人。大学新招聘的专任教师普遍缺乏社会生产实践锻炼经验,中国高校教师招聘模式主要是招聘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本身接受的是校门对校门的培养方式,基本没有工厂实践经验。第三,全国公有制企业逐渐完成政企分离,以效益为先导,常常以安全和效率为由不愿接收大学生入厂实习。目前大学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现了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转变。这一培养模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要注意到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模式发生了变化,关键是整个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运行等都要发生重大变化。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规模、教师队伍、社会企业运行模式的特点,当前普通大类学生教育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课堂教学偏多,工厂实践锻炼较少(当前大学生所谓的实习基本上是参观认识实习),高校教师重理论、缺实践。以上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却已经造成最近十多年来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到了企业还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培训才能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进技校学习的现象。针对近年来学生就业及工作中暴露出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教育部联合工信部等各部委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重在突出两点,即工程和特色,培养目标主要确定为: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的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能胜任工程设计工作。培养方案以3+1方案实施,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的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结合模式。目前各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都明确列出了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工程实践部分。
  四、结束语
  高校大类招生已经实施多年,但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刚刚开始,作为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要不断跟踪回访毕业的学生和其工作的企业。根据当前反馈的信息,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培养模式逐渐得到学生和企业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暴露出的不足就是实践能力较弱,这正是最近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重点强调的方面。通过两者的协调以达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统一,满足社会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京芳,曾又其,杨艳.院系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改革与通识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2]张悦刊,杨俊茹,杨前明,等.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3).
  [3]陈义厚,周思柱.机械本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2007,9(61).
  [4]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易深化的根本原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5]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6]刘元林.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3,(1).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叶圣陶在《国文教学序》中正确分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他说:“讲说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一方面提供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强调“训练”
英语一直以来都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为人们所关注和学习,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都十分重视.回首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历程,其中虽有曲折,但是总体来说是
期刊
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合称为高职高专院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体会理解,感受出作者的情感,然后用自己的声音展示出这种情感.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做法是:
摘要: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社会服务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既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挑战,也为其发展获得了新空间和新机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落实和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社会的实践为例,试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努力探索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可行性做法。  关键词:社会服务;实践;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邵春芳(1971-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单向传输”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标也越来越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而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发挥自己主体
期刊
作文是令许多学生头疼的问题。“每逢作文,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些空话套话应付了事……”甚至有学生说“我希望所有的语文考试都不要考作文了……”作文是中
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备课时哪怕备得再详细,再充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会因为一些突发情况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在实际授课时会遇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不过,故事教学法在运用方面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它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文章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和特点,就故事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