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心室收缩运动不同成分的分解研究

来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3537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研究不同成分心肌运动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分解贡献。

方法

纳入69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健康成年人,使用GE Vivid E9超声仪及EchoPac软件进行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及应变检测,分析不同成分应变对左室收缩功能的贡献度。

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整体长轴应变、环向应变、径向应变及扭转均显著相关(r=-0.668,P<0.001;r=-0.552,P<0.001;r=0.335,P=0.006;r=0.428,P<0.001);除整体径向应变与扭转无显著相关关系外,各应变参数间均显著相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校正后,整体长轴应变、环向应变、径向应变及扭转对LVEF的单独贡献度分别为21.3%、13.0%、7.5%、8.8%;将各应变参数整体拟合后,仅整体长轴应变和扭转与LVEF显著相关,模型拟合度R2=0.566(P<0.001)。

结论

正常人心肌运动不同成分对收缩功能的贡献不同,尽管各成分均单独对左室收缩有显著作用,但总体上左室长轴方向运动及左室整体扭转最为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平板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SCF)患者运动负荷峰值状态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SCF的患者46例作为SCF组,健康成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临床评估和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SCF患者在静息状态及运动负荷峰值状态下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①静息状态下左心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临床明确诊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 31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和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之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的差异性。
目的探讨应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和3D打印技术制作二尖瓣脱垂模型的可行性及准确性,评价3D模型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28例二尖瓣脱垂患者的术前3D-TEE图像,拟行二尖瓣置换术13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经图像软件后处理,使用铸模灌胶成型的方法制作二尖瓣脱垂3D模型。以外科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将3D模型与术中诊断脱垂瓣叶亚区的结果进行对比,二尖瓣置换组比较3D模型与瓣膜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分层应变技术及跨壁阶差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各层心肌功能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高血压不合并肾功能不全者35例作为A组,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者25例作为B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室各层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PS):内层心肌整体纵向应变(LPSEndo)、中层心肌整体纵向应变(LPSMid)、外层心肌整体纵向应变(LPSEpi)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新型二尖瓣钳夹夹合器(ValveClamp)术中及术后随访的应用,初步验证ValveClamp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筛选经临床与TTE及TEE检查诊断为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的患者6例,在TTE及TEE的引导下分别对患者施行ValveClamp植入术,并于出院时和术后30 d行TTE随访。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二尖瓣最大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