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w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會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声乐的歌唱方法也不断变化融合发展。关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虽然根植于不同的国家,为不同的观众群而服务,但是两者都属于歌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相互依存与联系,能够通过科学的技巧与唱法展现出民族的特色与个性,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就对当前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关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发展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重视。尤其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融合发展。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主要是以意大利歌唱发音技术为依据,涉及音乐会、清歌剧、歌剧的相关唱法。能够将各国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语言特点加以融合。而民族唱法则是指不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声乐歌唱艺术形式与方法的综合。吸收了曲艺和戏曲的精华以及西欧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相符合。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作为人们喜爱的歌唱艺术形式。其包括音乐剧的咏叹调、歌舞剧和清唱剧等,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感。形成了相对统一完备的理论。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音色华丽、装饰音回环、滑音巧妙、连贯音圆润、起音厚重,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并且独特的发音方式使得音色具有独特的金属感。演唱风格灵动柔和、刚柔相济。民族唱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和各地区流传的不同的声乐歌唱艺术形式和方法,各民族人们结合自身的歌唱习惯和爱好对其进行改造,使其在歌唱形式及风格方面具有多元化特点。形成了由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歌曲唱法构成的民族唱法。一般来说,由于口腔具有较大的喷弹力,民族唱法主要是结合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咬字时具有清晰的间隔和较慢的音素转换较慢,音域宽广且音色明亮,能够表达出淳厚质朴和亲切的情感。
  二、当前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主要可从多民族文化、咬字、发声技巧和气息等方面进行考虑。
  (一)多民族文化方面
  当前的民族唱法多重视韵味和吐字行腔,在传统的声乐艺术中融合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能够保证演唱声音的轻盈贯通和穿透性。使演唱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音色更为圆润和丰满。部分歌唱家能够创作歌曲,演唱戏曲、民歌、艺术歌曲和西洋歌剧咏叹调,形成新的民族唱法,是民族声乐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种新方向的指引下,需要将民族唱法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扬,保持传统民歌的唯一性及多样性。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和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区在方言、文化传统、社会变迁、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人们的审美情趣、性格气质、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使得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民族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韵味和风格。例如按民歌的体裁划分,包括小调、山歌和劳动号子等;按民族划分,包括苗、瑶、壮、朝鲜、蒙古、维吾尔族等;按地域划分,包括江南民歌、新疆民歌、四川民歌、陕北民歌和东北民歌等。总而言之,民族唱法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歌唱形式。能够表达出自身的意愿、情感和思想,因此在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民族的演唱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唱法。促进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二)咬字方面
  传统的民族唱法多是要求声情并茂、以情和以字带声,要求字正腔圆。以此保证吐字和发声的紧密结合。做到收音、归韵和咬字的准确性。同时其语言特点主要是利用嘴唇进行咬字。利用舌中部的抬高和塌下软腭来确保声音能够顺利流入鼻腔,这样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实现声音的横线性以及字的浅显性。虽然其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较为符合,但是由于其较少使用胸腔和咽腔共鸣。导致声音不够浑厚、圆润和通畅,缺乏较强的穿透力,限制其表现能力。当前的民族唱法在咬字方面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中,财通横竖的咬字形式,对共鸣中心进行科学调整,保证整体的混合共鸣,增强声音的穿透力。例如唱低音时,主要是以胸腔共鸣为主,辅之以口、喉咽腔;唱中音时以口、喉咽腔为主,辅之以胸腔共鸣和上部共鸣,以此保证声音的浑厚、饱满和圆润。以《西部放歌》为例,其主要元素为西北音调,采用“紧打慢唱”的节奏形式,使其具有动感性,大气磅礴而又饱含深情。体现出西部人民创大于的豪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设计间奏的过程中。借助民歌《三十里铺》的音调,使人们对西部人民的内心感受加以深刻体会:在演唱方法方面,王宏伟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共鸣与发声方法,并对传统民族唱法中的韵味、语言和风格加以继承,以此保证演唱的浑厚、饱满与圆润,展示民族唱法的新高度。
  (三)发声技巧方面
  对于传统的民族唱法而言,其在声带运用方面缺乏较多的文字记载,没有系统的发声练习曲。在风格特征和发声方法等方面缺乏理归纳,仅仅只通过语言训练来进行发生训练,以喉音和白声演唱为主,声音发横发浅,在演唱高音和视听效果方面难以达到人们的要求。当前的民族唱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美声唱法中混合声区唱法的科学发声原理加以借鉴和吸收,以真身和气息为主,音高的上升来增加加深的成分,有效弥合真假声。同时借助下巴、喉、咽、口等部位进行咬字吐字及发声等,从而促进声带与喉头负担的减轻,保证歌唱状态的自然性,提高歌唱发声的质量和歌唱声音的优美性、松弛性、舒展性、通畅性,延长发声器官的歌唱期限。
  (四)气息方面
  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而言。两者都对气息的运用较为重视。但是在长期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则是以松为主。对呼吸的运用和以气带声加以重视。从而导致吐字不清;而传统的民族唱法更侧重于以紧为主,轻声重字,对声带与喉头的振动加以强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声音苍白无力且单薄。由此可见,虽然中西方声乐对气息同样重视。但是在效果和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应相通相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当前的民族唱法在保证民族演唱风格和语言特点的条件下,对美声唱法的横膈膜呼吸法加以借鉴和吸收,利用横膈膜向外和向下的力量对气息加以推动,并对声与字的关系加以正确了解及掌握,克服轻声重字的习惯。从而保证气息的均衡与音色的圆润和丰满。增强声音的穿透力。
  结语
  声乐艺术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繁荣程度的重要反映。具有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人类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在声乐艺术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具有个性和共性,相互融合和渗透,逐渐形成全新的声乐体系,民族声乐对西洋的发声技巧加以吸收和借鉴。保证自身原有风格的同时,提高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丰富与发展。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碰撞和交流,与时俱进,达成共识,相互学习和优势互补,才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其他文献
声乐作品和演唱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两大支柱,两者是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关系。作为演唱者来说,理应从多个角度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以更好的体验和表现作品。鉴于此,本文从两
“要做好党建工作,就是要下细功夫。”这是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郭俊胜对做好党建工作的深刻感悟。$$国土房产工作社会关注度强、媒体聚焦多、群众期待大
报纸
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标准的日趋严格,环境壁垒即绿色壁垒,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一些按旧生产方式制造的传统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甚至遭到禁止,
通过对我国《民法通则》、《民通意见》等关于未成年人监护人民事责任的立法规定与其他国家立法规定的比较,能够发现我国民事立法对于未成年人监护人民事责任的规定存在许多
<正> 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高质量专门人才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
由于初中历史课与学生所处时代距离太遥远,学生不太容易产生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比较差。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助阵,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以图片、视
舆论导向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新闻评论作为报社的旗帜和灵魂,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能够发挥解
<正>广东省河源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域,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观花植物的繁衍和分布。目前国内有大量观花植物调查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但河源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是空白。
移动辅助语言学习是未来对外汉语教学的途径之一。通过对346名留学生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进行调查,本研究发现汉语学习APP使用率较高,使用者性别差异小,年龄多在17-29岁,
<正> 规模经营:WTO 图景下的虚假药方?中国已经加入 WTO 了,如何使依然采取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广大农民,能够抵抗得住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冲击,与之展开竞争,便成为各界人士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