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这个季节干燥多风,变化复杂,空气质量差,病原体极易通过空气传播,加之,春季补舍引种较多,稍一疏忽就会引发禽病的蔓延和流行,如禽流感、新城疫、上呼吸道疫病、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都是春季多发疫病,搞好综合防治,是推动养禽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禽病;防治;诊断
1 禽病防治技术要点
鸡新城疫防治技术。 (1)鉴别诊断。正确诊断最重要。由于新城疫与多种鸡的呼吸道疫病表现的临床症状相似,确诊必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及其他实验室诊断。(2)报告疫情。新城疫是一类动物疫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令和规定,对疫情进行严格处理。首先应做到及时上报、划定疫区,进行扑杀、封锁、隔离和消毒等严格的防疫措施。(3)免疫接种。(4)消毒。新城疫病毒对化学消毒药物抵抗力不强,可使用次氯酸钠、漂白粉、福尔马林、碘伏等进行消毒。按说明书规定的方法和剂量应用,可在5-10分钟内杀灭病毒。
2 禽流感防治技术
2.1 鉴别诊断 正确诊断最重要。禽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致病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可分为无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H5、H7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可引起敏感禽群100%死亡,并可感染人。本病的确诊,由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完成。
2.2 报告疫情 当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应立即按国家规定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同时对病禽群(场)进行封锁和隔离,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情处置。
2.3 消毒 禽流感病毒对各种自然条件及消毒剂抵抗力弱,对日光中的紫外线敏感,70℃两分钟可被灭活。漂白粉、过氧乙酸、新洁尔灭、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消毒剂按规定剂量使用均能迅速杀灭病毒。
2.4 免疫 按照国家兽医行政部门的要求和疫苗的免疫程序,科学地做好禽流感的免疫接种工作。
3 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能引起鸡、鸭、鹅、鸵鸟等禽类发病的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病,通过卫生消毒,科学使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有效防控。
3.1 消毒
3.2 免疫接种 根据雏禽群传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体的情况,使用安全性高的疫苗对雏禽使用活疫苗进行科学免疫,对种鸡群,在开产前要使用灭活疫苗免疫。
4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
马立克氏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一种恶性肿瘤性传染病,雏鸡对本病毒最易感,潜伏期多在3-10周,早期免疫及雏鸡舍的卫生消毒是防控本病的重要措施。
4.1 免疫接种 对1日龄雏鸡使用马立克氏病疫苗。一种是火鸡疱疹病毒冻干疫苗,另一种是冷冻活疫苗。这两种疫苗都必须与配套的疫苗稀释液配合使用。认真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贫血因子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可提高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力。
4.2 消毒 用次氯酸钠、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碘伏等消毒剂对雏鸡舍消毒,都可杀灭马立克氏病成熟型病毒。
5 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技术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雏鸡、产蛋鸡发病较为严重。应用疫苗免疫、改善雏鸡饲养环境,饲喂全新饲料,能有预防本病的发生。
5.1 免疫接种 对肉鸡分别于7日龄和25-30日龄做二次活疫苗免疫。对蛋鸡,要在二次活疫苗免疫的基础上,于开产前再接种一次灭活疫苗。对有变异株的地区,要使用变异株疫苗。
5.2 消毒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易被多种常用消毒剂杀灭,所以一般鸡舍消毒、鸡舍合理间隔,对防治本病有效。严防感染鸡进入健康鸡群。
6 通过技术安全措施,对传播疾病的病原、有害生物寄生虫和害虫等进行防控
将禽传染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确保养禽业安全高效生产,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禽蛋禽肉产品。
6.1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操作规程免疫
6.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春季气候虽然变暖,但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且昼夜温差大,在改善禽舍空气质量和通风换气的同时,还要继续保暖,防止禽受冷空气侵袭;始终注意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特别是要注意根据禽日龄和阶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保证机体能量和各种养分的供应;饮用清洁饮水,防止水源污源,保持饮水器械的清洁卫生;固定饲养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防止因多次更换饲养人员而引起机体应激;禽舍内要保持干燥,防止湿度过大而诱发球虫病等;改善舍内环境,注意及时通风换气,降低禽舍内氨的浓度,防止呼吸道疫病发生;禽舍周围要保持安静环境,防止禽应激。对新引进的禽要细致观察,降离饲养7~15天,确定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同一舍内必须做到全进全出。
6.3 搞好环境卫生,强化清毒及无害化处理 养殖场周围要始终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场周围及场内垃圾,定期开展消毒,对禽舍、场地、饲喂工具、饮水器械、运输车辆、饲养人员严格按程序消毒,带禽消毒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选择消毒药物时,一定要选用高效低毒无刺激的药物,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以免病源体产生耐药性,要两种或几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对病死禽及粪便污水一定要按程序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源扩散。
6.4 加强治疗 对发病的禽除重大动物疫病外,要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特点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多采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中药联合使用的方法。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对个体禽治疗多采用注射,群体治疗多采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
加强对禽病的综合防治,采取有效的、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养禽的快速发展,提升禽类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收入。
关键词:禽病;防治;诊断
1 禽病防治技术要点
鸡新城疫防治技术。 (1)鉴别诊断。正确诊断最重要。由于新城疫与多种鸡的呼吸道疫病表现的临床症状相似,确诊必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及其他实验室诊断。(2)报告疫情。新城疫是一类动物疫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令和规定,对疫情进行严格处理。首先应做到及时上报、划定疫区,进行扑杀、封锁、隔离和消毒等严格的防疫措施。(3)免疫接种。(4)消毒。新城疫病毒对化学消毒药物抵抗力不强,可使用次氯酸钠、漂白粉、福尔马林、碘伏等进行消毒。按说明书规定的方法和剂量应用,可在5-10分钟内杀灭病毒。
2 禽流感防治技术
2.1 鉴别诊断 正确诊断最重要。禽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致病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可分为无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H5、H7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可引起敏感禽群100%死亡,并可感染人。本病的确诊,由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完成。
2.2 报告疫情 当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应立即按国家规定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同时对病禽群(场)进行封锁和隔离,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情处置。
2.3 消毒 禽流感病毒对各种自然条件及消毒剂抵抗力弱,对日光中的紫外线敏感,70℃两分钟可被灭活。漂白粉、过氧乙酸、新洁尔灭、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消毒剂按规定剂量使用均能迅速杀灭病毒。
2.4 免疫 按照国家兽医行政部门的要求和疫苗的免疫程序,科学地做好禽流感的免疫接种工作。
3 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能引起鸡、鸭、鹅、鸵鸟等禽类发病的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病,通过卫生消毒,科学使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有效防控。
3.1 消毒
3.2 免疫接种 根据雏禽群传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体的情况,使用安全性高的疫苗对雏禽使用活疫苗进行科学免疫,对种鸡群,在开产前要使用灭活疫苗免疫。
4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
马立克氏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一种恶性肿瘤性传染病,雏鸡对本病毒最易感,潜伏期多在3-10周,早期免疫及雏鸡舍的卫生消毒是防控本病的重要措施。
4.1 免疫接种 对1日龄雏鸡使用马立克氏病疫苗。一种是火鸡疱疹病毒冻干疫苗,另一种是冷冻活疫苗。这两种疫苗都必须与配套的疫苗稀释液配合使用。认真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贫血因子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可提高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力。
4.2 消毒 用次氯酸钠、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碘伏等消毒剂对雏鸡舍消毒,都可杀灭马立克氏病成熟型病毒。
5 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技术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雏鸡、产蛋鸡发病较为严重。应用疫苗免疫、改善雏鸡饲养环境,饲喂全新饲料,能有预防本病的发生。
5.1 免疫接种 对肉鸡分别于7日龄和25-30日龄做二次活疫苗免疫。对蛋鸡,要在二次活疫苗免疫的基础上,于开产前再接种一次灭活疫苗。对有变异株的地区,要使用变异株疫苗。
5.2 消毒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易被多种常用消毒剂杀灭,所以一般鸡舍消毒、鸡舍合理间隔,对防治本病有效。严防感染鸡进入健康鸡群。
6 通过技术安全措施,对传播疾病的病原、有害生物寄生虫和害虫等进行防控
将禽传染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确保养禽业安全高效生产,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禽蛋禽肉产品。
6.1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操作规程免疫
6.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春季气候虽然变暖,但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且昼夜温差大,在改善禽舍空气质量和通风换气的同时,还要继续保暖,防止禽受冷空气侵袭;始终注意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特别是要注意根据禽日龄和阶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保证机体能量和各种养分的供应;饮用清洁饮水,防止水源污源,保持饮水器械的清洁卫生;固定饲养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防止因多次更换饲养人员而引起机体应激;禽舍内要保持干燥,防止湿度过大而诱发球虫病等;改善舍内环境,注意及时通风换气,降低禽舍内氨的浓度,防止呼吸道疫病发生;禽舍周围要保持安静环境,防止禽应激。对新引进的禽要细致观察,降离饲养7~15天,确定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同一舍内必须做到全进全出。
6.3 搞好环境卫生,强化清毒及无害化处理 养殖场周围要始终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场周围及场内垃圾,定期开展消毒,对禽舍、场地、饲喂工具、饮水器械、运输车辆、饲养人员严格按程序消毒,带禽消毒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选择消毒药物时,一定要选用高效低毒无刺激的药物,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以免病源体产生耐药性,要两种或几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对病死禽及粪便污水一定要按程序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源扩散。
6.4 加强治疗 对发病的禽除重大动物疫病外,要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特点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多采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中药联合使用的方法。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对个体禽治疗多采用注射,群体治疗多采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
加强对禽病的综合防治,采取有效的、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养禽的快速发展,提升禽类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