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语文教学课堂空间的拓展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x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农村初中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拓展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是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宽,才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拓展 ;农村 ;语文教学 ;课堂空间
  
  在我们国家,农村初中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如何拓展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是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 第二课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个由一、二课堂组成的完整的开放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分别是这个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第二课堂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一方面又与第一课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促使第一课堂不断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又激发着学生们的语文兴趣,训练其语文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了语文教育的阵地。
  1.1 语文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一般还只完成了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而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这个能动的飞跃,语文第一课堂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一般都有局限于某个章节或单元的范围,多半是刚学过的知识,而语文第二课堂的容量则大得多。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听说读写的种种技能,独立地开展活动,使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如:学习曹禺的话剧《雷雨》在课堂上分配角色、指导朗读、介绍剧情的背景。这也只能让学生加强对剧情的印象,对人物的了解。如果指导学生组织排练演出,学生则不仅要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情感,还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道具,学习舞台的表演艺术,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的文化,由表及里地领会话剧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他们展示个性的欲望又非常的强烈,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独立个性和技能的舞台,在他们宣泄某方面热情的同时,个性也便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2 语文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把学生带进了容易融入的情感世界。配乐诗的欣赏、名著讲座、课外交流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语文学习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他们热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证实自己的价值,充实了自己的情感,他能没有热情,能不产生兴趣吗?
  1.3 语文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学习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愿望,可往往由于这些欲望得不到重视、发现和缺乏实现的条件而一闪而逝,或中途夭折,无法实现,因而挫伤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再说,创造力来自于实践,而第一课堂往往为完成教学任务,难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语文第二课堂立足于实践,又给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学生的很多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都得以在这儿施展。我曾在学生学过《茶馆》和《雷雨》之后,要求学生学写短剧、学演短剧。本只为让他们实践一下,可学生交来的短剧作品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位同学的《乘车》从挤上车、抢座位、闹开窗一系列车上常发生的事,谴责了自私自利、缺乏公德的人。这个剧目在经过“乘车族”的七嘴八舌的集体修改之后,进行排演。经过再加工的剧情、人物、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观众看后捧腹大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表现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每一次语文活动老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参赛者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却是他们创造的过程。为了求新,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得到好评价,他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去设计、去组织、去准备,希望有“哄动效应”。而这全身心投入也必然会有创造火花的迸发。应该说,语文第二课堂课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实施的条件、创造的实践。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的过程。
  
  2 拓展学生视野,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全方位的联系,可以说,学生身边处处都蕴藏着语文学习的素材,学生时时都可以啜饮生活之蜜的营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2.1 开展口头作文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抑或社会都可以随时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都可以随时联缀成篇,敷衍成文。比如介绍一件有趣的事、有启发意义的事、充满温情的事,叙述同学间的一段友情、一个误会、一场风波。而且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走进社会生活。记得有这么件事:一位孤寡老人含辛茹苦捡垃圾抚养了四十多个孤儿,并培养了十多个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写一封信或寄一张明信片给老人家表示感谢。听了这个故事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同学们热情洋溢,痛斥这种不仁不义、无情无耻的大学生。演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开展词语积累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慢功夫去逐渐积累语言。这种积累过程尽管是枯燥的,但“思想上的压力,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而且通过竞赛也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此外成语接龙,缀词成篇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的另一种途径。记得去年清明节,正是踏春的好光景。满山林木蓊蓊郁郁,苍翠欲滴,迎春花、杜鹃花姹紫嫣红。有的含苞欲放,羞涩地挂在枝头上,有的尽情绽放,袅娜地挺立枝头,似乎向人们展示那不可一世的骄傲。雨后的花木,在春日的映照下,娇媚极了,别有一种风致。此时,我就启发学生积累与春天有关的词语,看谁积累得多、积累的好。
  2.3 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而且课堂只是加油站,绝非语文学习的终点,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班还建立了图书角,除了向学校图书馆借一部分图书外,我发动学生每人为班级捐出两本图书。定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读两本中外名著,书目以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为主。我们还自费订阅了《读者》《演讲与口才》《科幻世界》《百科知识》《现代中学生》等十几种报刊,来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发学生的思维。
  
  3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之分。对课内阅读,每个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对其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书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3.1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尽一致,就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有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2 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等,同时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3.3 指导学生做摘抄、写读书笔记。一开始可以指导学生记下读书的时间、书名、作者,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会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读书摘要;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读书心得,谈谈对文章看法,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技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定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并且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让课外阅读真正收到成效。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拓展语文教学课堂空间的重要性,不断密切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有培养了语文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都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职高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了他们听力水平的现状。论述了他们听力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力争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英语听力;水平;现状;对策     1 分析目前职高生听力水平的现状    学习英语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四项技能中以听尤为重要,也较难学会。学习发音,学习说话都离不开听。听力是英语水平考试不可缺少的
期刊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人生幸福的奠基人。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做人的楷模、心理的保健医生,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学生成长的困惑大多要求助于班主任,如果班主任都能从知心育人的角度开展工作,自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去点拨学生心灵,设计形式生动,内容
期刊
偶听这么一种教育方式:老师把所谓的“问题”学生请进谈话室,摆上椅子,道一声“请坐”;然后倒上一杯水,说一句“请喝”。在这里,最简单的待客之道,有心之人却把它化作了教育的艺术。我想,学生在进门之前可能还在挖空心思想着如何应对老师的盘问。可这两个意想不到的举动却将刚刚修筑的心理防线攻破了。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样的待“客”之道,谁的心中还会筑起坚不可摧的的堡垒呢?后面的谈话内容,我们无从知晓,但我想老
期刊
【摘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和防范措施,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一项重要内容。班主任必须以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对青少年的保护,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   【关键词】学生 ;安全教育; 责任 ;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几年,
期刊
语文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让课改顺利地进行,必须首先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我们在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领会专家讲话精神以及借鉴外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语文课的基本定位达成共识: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1 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1.1 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往的教学,教师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策略的实施,关注的往
期刊
【摘要】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生活,教室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同时教室环境也潜移默化影响和改造着学生的行为举止。所以通过合理的教室环境硬件布置,把育人目标、指导思想、常规工作、学习方法等一些方向性的东西融入了教室的各个角落;有序的卫生清扫与保持,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意识;用友爱互助观念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是不断升华教室文化建设,从而以外因的构建来促进内因的转变,收到环境教育助
期刊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上好物理实验课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物理课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正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二是学生存在实验技能的缺陷;
期刊
一、背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让教师和学生最犯愁的事。这是一个我执教的班,共有50名学生,作文成绩普遍很差,这些学生平时写作文字数大多在三、四百字左右,所写内容单调,不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只会流水账般的叙述简单的生活、学习事件,学生最烦作文课。为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作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设计了这节作文课,从学生方面出发,力求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拓展作文思路,引导学生自由
期刊
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让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是应做三个转变:1、学生知识的获得变被动为主动;2、问题的得出变教师要问为学生想问;3、答案的确定变教师简单评讲为多数学生认同。  古代韩愈在职《劝学》中给教师下的定义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对人才的培养已从几千年来培养奴才转变到新式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期刊
综合人们通常采用的方法和我自身的体会我总结出以下几种:  1、展示实物,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到口语交际的情境中。  2、利用媒体。“少儿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学生对多媒体兴趣很浓,多媒体的运用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形成刺激,甚至是震撼,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  3、借助插图。利用图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4、延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