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将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办学的服务对象,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党委思考的战略重点,在发挥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完善体制机制、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全方位服务行业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形成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专业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专业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
  本科生教育,面向现代电力需求,超前发展新兴能源专业。2002年,组建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使学校成为国内能够培养核电技术和管理人才的5所高校之一。2003年,创建国内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7年,先后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2010年,抢占国家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经教育部特批,举办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十年来,学校先后调整设置了20多个新兴专业(方向),成功实现了学科专业的拓展与转型。
  研究生教育,密切结合能源电力战略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具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具备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6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研究生学位授予体系。
  同时,校企之间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快速发展。依托行业优势,以企业为主导,联合开发各类培训项目,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继续教育格局,涵盖特高压、智能电网、电力环保、风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领域。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
  本科生教育,坚持把适应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通过“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有7个国家级、12个省部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1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高水平的软硬件支撑。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现“零距离”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在大型电力系统中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链接。
  研究生教育,面向行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相关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开展基于科研项目合作的联合培养,90%的博士生依托理事单位科研项目开展论文研究,85%的硕士生论文源于企业科研项目。研究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为能源电力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或管理方案。
  继续教育层面,针对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人员多而分散等特点,建立了“中国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网”,服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该平台建有1000多门课程,内容覆盖发电、输配电、电力设计、电力制造等全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缓解了企业员工的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长期以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探索了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从2011年开始,按“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两种规格培养工程后备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110多个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举办卓越班36个,学生累计1080人。
  (2)“订单+联合”人才培养。2006年以来,与中电投、大唐电力、中广核、上海电气等企业开展“订单+联合”的人才培养。企业深度参与,实现了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该模式入选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已培养500多名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核电急需人才。
  (3)“两段式双导师”研究生培养。从2005年开始,全国率先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以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学生在企业进行一年半的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现有研究生工作站65家,选聘企业导师250余名,已出站近千名研究生,为所在企业提供了极大的科技支撑,特别满足了边远地区电力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4)校企研联合研究生培养。探索面向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途径,例如同中国电科院联合招收与培养研究生40余名,为其量身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近年,先后入选北京市“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深入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一流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了更高平台。
  (5)共建企业高级培训中心。与国电电力、大唐国际及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高级培训中心,为企业量体设计培训方案,开展“订单式”培训。近5年共培训1万多人次,推动理事单位更新员工知识并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6)共同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依托行业企业,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教师“工程化”培养。2008年以来,每年派出30余名青年博士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实践。同时,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教,现有兼职教师400多名。
  (7)电力人才国际化培养。与国(境)外8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2+2”和“3+1”等形式,为电力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仅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就培育了6届共计474名学生。部分学生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展望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电力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电力系统呈现出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当前,随着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创新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建立在化石能源传统利用方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已经难以为继,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推动我国能源电力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保发展、友好发展,是全行业最根本、最重要、最迫切的历史使命。新时期中国能源电力行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并且在需求的规格和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行业产业的发展呼唤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多年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应该看到,与飞速发展的能源电力工业新形势相比,与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相比,我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够健全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构建校企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能源电力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下工作的开展,努力找准需求对接点,不断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要结合行业需求,共同制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在内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引领能源电力领域人才培养方向。
  (2)共同打造高水平实践基地。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内涵建设,加大投入,改进实习内容,完善管理机制,更好地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依托理事单位广泛建立不同形式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优化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机制。
  (3)共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深入实施教师“工程化”战略,选派更多的教师到企业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加大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力度。
  (4)共同打造学生就业创业联盟。要建好“电力人才校园招聘基地”,开展就业见习、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搭建校企之间稳定的人才供需渠道;做好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建立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选拔优秀研究生担任企业科技顾问,为理事单位储备人才。
  (5)共同打造国际化教育品牌。要配合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解决企业境外项目的人才本土化问题,加大项目所在国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同理事单位紧密合作,站在国际前沿开展企业员工海外培训,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6)共同打造一流的人才培训基地。要参与理事单位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共同研发培训项目及教材;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国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网”的影响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高端、更高效、更便捷的继续教育服务,提高企业培训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7)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要按照《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工作规则》尽快健全组织,加强各方专业人员、对口单位和管理人员的沟通,建立可持续工作机制;每年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报告,制定重大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开展学校与理事单位的互访,促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交流,落实理事会人才培养相关工作。
  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与理事会成员单位携起手来,深入贯彻落实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本着对国家负责、对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优化合作方式,构建校企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行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主任安连锁在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辑录整理而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