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取决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国家对“三农”工作日益重视,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阐述了舒兰市的农机化发展情况,并提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发展 农机化 农业现代化
1.农机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舒兰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带,东南部为山川地,中部为丘陵,西部为平地,可耕种土地13.8万公顷,是吉林省代表地貌。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农机化得到了良好发展,可视为全省农机化发展的缩影。
1.1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优化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万千瓦,拖拉机总数达32939台,其中大中型2110台,小型30828台,配套农具达7万多台,收获机械4000多台,水稻插秧机502台。全市农业设施机械、后勤加工机械均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1.2农机化达到初级水平全市现有耕地13.8万公顷,机耕面积9万公顷,机械播种6万公顷,机械排灌可达1万公顷,粮食的脱粒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插秧、水稻机收获有了新突破。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
1.3农机化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近年来,机械铺膜、大棚育秧、精少量播种、深施肥、机灭茬秸秆还田,大型农机具复式作业,耕地保护性耕作,玉米、水稻机收获等适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1.4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目前舒兰市市乡两级推广体系有160人,其中技术人员占78%,农机化管理、推广、培训体制基本完善。在“铁牛杯”、“农机四强”、“农机示范区”建设项目推动下,初步建成白旗镇国家优质工程示范区,180个农机大户组成农机专业协会,组建7个农机合作社,涌现出30多个农机种田大户。农机服务体系、农机产业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以技术创新带动体制创新,促进了农机的产业化经营。
1.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初见成效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增大,农村经济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使农民对投资农机化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3年来的370万农机购置补贴,已带动农民投资1200万,并有望在几年内已达到两户1台(套)农机具,这将掀起了新一轮的农机化发展热潮。
2.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2.1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足,小农意识严重,科技种田意识淡薄,盲目投放不配套农机具,作业环节出现空白;不能形成产业化链条,造成严重的结构型资金、设备浪费;农户分散经营使产业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2.2农机装备科技含量低 政府部门对农民投资机具缺少引导,缺乏对农机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监督检验;农机产品的使用维护风险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严重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2.3农用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交通、通讯、能源的相对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是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的根本原因;农业投资风险大,金融机构、保险部门和龙头企业在投资方向和渠道上顾虑重重,农民自主投资大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4 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农机管理、推广经费不足,农机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推广服务职能得不到发挥,农机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充分展示,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2.5 对农机化的重视程度、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不够 特别是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到位,造成农机事业经费紧张,购机补贴、农机化项目操作困难,达不到预期效果。
2.6农机部门工作措施不得力 农机部门对农机化的调控力不足,使农机化发展速度不快,数量和质量、生产和效益、动力与配套机具等结构矛盾仍然突出。耕、播、收获机械化水平不协调使得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脱节。
2.7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流转缓慢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很难实现大型农机集约化生产,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8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设施落后,农业技术扩散乏力,信息服务水平差,营销手段单一,农户生产经营盲目性较大,合作不到位,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
3.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3.1加大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农机化的领导力度制定科学的农机化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启动、典型带动、服务推动、效益驱动、扶持拉动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推动农机化的发展,改善农村生产力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3.2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机化经费投入 保证农机机构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各级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各种农机项目经费、公益性经费的投入,保证项目配套资金到位,才能使农机部门工作正常运转,项目顺利操作与实施,打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组织体系。
3.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土、路和能源的问题;保护生态,加大土地的规划改造;促进生产条件改善,加大推广保护性耕作,以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积极引导农民改善作业机具结构,科学投放农机具,避免重置浪费;加大播种、收获、产后深加工机械的投放,完善农机化的产业链条;引导农民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组成各种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机协会、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机制,规避农业风险,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
3.5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特种养殖和畜牧业,促进粮食经济、种养、品种品质、区域、产业、就业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3.6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的要求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以深加工为重点,不断延长产品链条,形成产、供、销、深加工产业集群;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立足“三农”,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
【关键词】 发展 农机化 农业现代化
1.农机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舒兰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带,东南部为山川地,中部为丘陵,西部为平地,可耕种土地13.8万公顷,是吉林省代表地貌。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农机化得到了良好发展,可视为全省农机化发展的缩影。
1.1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优化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万千瓦,拖拉机总数达32939台,其中大中型2110台,小型30828台,配套农具达7万多台,收获机械4000多台,水稻插秧机502台。全市农业设施机械、后勤加工机械均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1.2农机化达到初级水平全市现有耕地13.8万公顷,机耕面积9万公顷,机械播种6万公顷,机械排灌可达1万公顷,粮食的脱粒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插秧、水稻机收获有了新突破。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
1.3农机化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近年来,机械铺膜、大棚育秧、精少量播种、深施肥、机灭茬秸秆还田,大型农机具复式作业,耕地保护性耕作,玉米、水稻机收获等适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1.4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目前舒兰市市乡两级推广体系有160人,其中技术人员占78%,农机化管理、推广、培训体制基本完善。在“铁牛杯”、“农机四强”、“农机示范区”建设项目推动下,初步建成白旗镇国家优质工程示范区,180个农机大户组成农机专业协会,组建7个农机合作社,涌现出30多个农机种田大户。农机服务体系、农机产业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以技术创新带动体制创新,促进了农机的产业化经营。
1.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初见成效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增大,农村经济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使农民对投资农机化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3年来的370万农机购置补贴,已带动农民投资1200万,并有望在几年内已达到两户1台(套)农机具,这将掀起了新一轮的农机化发展热潮。
2.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2.1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足,小农意识严重,科技种田意识淡薄,盲目投放不配套农机具,作业环节出现空白;不能形成产业化链条,造成严重的结构型资金、设备浪费;农户分散经营使产业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2.2农机装备科技含量低 政府部门对农民投资机具缺少引导,缺乏对农机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监督检验;农机产品的使用维护风险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严重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2.3农用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交通、通讯、能源的相对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是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的根本原因;农业投资风险大,金融机构、保险部门和龙头企业在投资方向和渠道上顾虑重重,农民自主投资大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4 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农机管理、推广经费不足,农机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推广服务职能得不到发挥,农机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充分展示,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2.5 对农机化的重视程度、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不够 特别是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到位,造成农机事业经费紧张,购机补贴、农机化项目操作困难,达不到预期效果。
2.6农机部门工作措施不得力 农机部门对农机化的调控力不足,使农机化发展速度不快,数量和质量、生产和效益、动力与配套机具等结构矛盾仍然突出。耕、播、收获机械化水平不协调使得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脱节。
2.7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流转缓慢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很难实现大型农机集约化生产,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8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设施落后,农业技术扩散乏力,信息服务水平差,营销手段单一,农户生产经营盲目性较大,合作不到位,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
3.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3.1加大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农机化的领导力度制定科学的农机化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启动、典型带动、服务推动、效益驱动、扶持拉动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推动农机化的发展,改善农村生产力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3.2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机化经费投入 保证农机机构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各级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各种农机项目经费、公益性经费的投入,保证项目配套资金到位,才能使农机部门工作正常运转,项目顺利操作与实施,打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组织体系。
3.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土、路和能源的问题;保护生态,加大土地的规划改造;促进生产条件改善,加大推广保护性耕作,以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积极引导农民改善作业机具结构,科学投放农机具,避免重置浪费;加大播种、收获、产后深加工机械的投放,完善农机化的产业链条;引导农民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组成各种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机协会、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机制,规避农业风险,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
3.5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特种养殖和畜牧业,促进粮食经济、种养、品种品质、区域、产业、就业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3.6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的要求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以深加工为重点,不断延长产品链条,形成产、供、销、深加工产业集群;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立足“三农”,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