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性别和谐:《中国妇女报》的舆论导向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manj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1年的妇女节和“两会”前后,关于被媒体放大的性别意识,有着不小的争论:比如对潜规则的问题争论,对“让妇女回家”的问题争论,对“女孩的贞操”问题的争论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自然引人深思,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男权的主流趋势,要求的、规范的,被利用的、遭骂名的是、女性,女性明显地处于性别劣势,男性(包括认同男权文化的女性,甚至女代表)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态。对此,一些媒体尤其是女性媒体(如《中国妇女报》)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发出回应与反击,力图解决分歧与争执,以期建构两性的和谐。
  “人类的历史,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牵手走过的历史。不论是禁忌森严的中世纪还是冲突剧烈的20世纪,男人和女人的情爱、扶持、相濡以沫都是最令人心仪的美好神话,爱、性和生育将各自为政的男人和女人紧密联结为一个整体,他们或为姻亲、或为情侣,共同承担延续人类的神圣使命。”性别压迫伴随阶级的、种族的压迫,像一股巨大的潜流深藏在历史的河流阻滞着历史的前行。作为女性报刊,《中国妇女报》与其他媒介有大相径庭之处。…作,为全国女性报刊里唯一的党报,《中国妇女报》当然以平等的性别意识建构和塑造女性形象。如果我们对《中国妇女报》作一个内容分析,就会发现,电影《非诚勿扰》开头的那几句台词,可以用来解读《中国妇女报》的舆论导向:男女组成的社会,分歧的终端应是和谐。
  一、《中国妇女报》:回应反击性别偏差与歧视
  “人类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文明薪火相传的背后是无休止的分歧”。“世界上之所以战火不断,冲突加剧,根源就是分歧得不到公正的裁决”。这些分歧就有性别的分歧,这些冲突就有男女的冲突。《中国妇女报》有针对性对性别偏差或歧视的热点问题及时地作出了回应,积极地解决分歧与争执,从而把握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女博士作为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就业,还是婚姻,关于女博士的话题总是不断。某条以“北大某副校长酒后真言”为名,声称“中国女博士70%以上受到导师潜规则”的匿名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得沸沸扬扬,引发网友热议,个中缘由颇为耐人寻味,其中不乏男性对女博士的贬低与挤压,于是回击与抗争也出现了。
  2011年2月28日,《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冷才女的《“女博士潜规则”折射恶性社会心态》的文章,文章指出:男权观念已借此轻而易举地对女性的能力和她们通过努力进取而获得的社会成就,进行了全盘否定:你拿到了高学历——潜规则;你获得了较高的职位——潜规则;你出名了——潜规则。你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你潜规则的结果。在这种逻辑的笼罩下,任何一个稍微优秀一些拔尖一些的女性,乃至任何一个在社会化、职业化的生存中获得一点点利益的女性,都会被“潜规则”的魔咒污名化。这也是相当一部分网民特别是年轻男性网民所存在的厌女症心态的反映。
  2011年3月8日,有政协委员发表“妇女回家”的建议,再次引起人们极度的关注。问题提出后持支持态度和反对态度的人均不在少数,各大媒体和网上社区讨论热烈,某综合网站的BBS留言板上,就有7000多条发言。对这一问题,《中国妇女报》刊登了3篇文章作出回应:3月8日转载了李银河教授和荒林教授的博客,3月12日转载了旅美学者沈睿在《新京报》的评论。她们认为:如果说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最重视的现代尺度之一,即妇女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那么,我们的女代表们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案来面对中国现实的性别紧张竞争带来的压力。
  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回应与反击,有利于引导人们建构合理的健全的女性形象,遵循性别和谐的舆论导向。
  二、《中国妇女报》,多维度再现女性主体。凸显女性“性别意识”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表现出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长期以来还存在一个分歧,即大众传媒将女性形象模式化,以体现出所在社会的男权价值观。男性通常扮演着理性、具有主流文化赞同的品质的成功人士,活跃在权威、理性的公共领域,而女性则是消极、被动、感情用事及缺乏理性的感性动物,大多以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其主要活动场所通常在家庭。
  《中国妇女报》多维度地突出性别和谐,它通过独特的多样的版面塑造女性形象:一般情况下,它设置了8个版面,特殊时段(如妇女节)的版面会增加到12个。它的头版是一些重要的政策性新闻,女性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国内外的大事和与自身紧密相连的政策;我们可以从这8个版面和一些特刊的专题(如今年的“两会”和妇女节)了解其舆论导向。这些版面分别为“经济女性周刊”“爱生活周刊”“人物周刊”“职业女性”“城市·人物”“女界报道”“理财周刊”“新农村-新女性”“母婴周刊”,它改变了以往传媒以男性为主体的现象,不仅宣扬了传统女性的美德,更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突出了女性形象。
  以往学者总结的媒介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男性主导的文化理念和性别差异的刻板成见的延续,女性被媒介置于边缘地带并在多场合“缺席”和话语权的丧失现象在《中国妇女报》中很少出现。可以说,《中国妇女报》一以贯之地遵循了“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促进妇女进步、发展与解放”的宗旨,积极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热情为她们服务,鼓励广大妇女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半边天作用。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各种与妇女有关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积极通过舆论作用促进问题的解决。
  作为唯一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女性报纸,《中国妇女报》构建的女性形象是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女性”栏目,让人看到的是和男性一起活跃在职场,又处理好了职业与家庭、情感关系的女性;“爱生活周刊”,展示的是不仅有成功的事业,更有美满的家庭与幸福的生活的女性;“经济女性周刊”“人物周刊”“女界报道”等版面,使我们领略的是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女性的风采,她们不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有着自己的“一间屋子”。独特多样的版面内容,多维度地告诉读者,女性不再是男性的对立面,而正与男性一起推进着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中国妇女报》: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女性风采
  社会发展、女性发展,使女性传统角色定型被突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突破了家庭狭小空间的束缚,走向多种多样的工作岗位,展现她们多元化的社会角色。在各种工作舞台上,众多女性表现出和男性一样甚至更强的工作能力,通过劳动证明自己并不是男性的附庸,她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和男性一样的价值,从而消解性别的不平等意识。
  社会性别论认为,尽管女性己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才 智,但社会刻板印象仍然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主,对追求事业而无暇顾及家庭的女人不能接受或是不予鼓励。在衡量女性是否成功,一直是双重标准。《中国妇女报》对有杰出成就的女科学家的报道,说明女性可以同时追求事业和家庭的成功。
  吴骊珠: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此后,获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并在香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其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参与了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2011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对吴骊珠的报道,解构着我们的日常经验:女科学家是科学需要的,女科学家是自信的、是美丽的,女科学家也可以家庭和事业都很幸福。因为科学研究需要多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女性的加人为科学事业增加了新的色彩。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长期以来,女性是政治的边缘人物,但《中国妇女报》开辟了更多展示女性形象和女性代表的专题栏目。3月8日这天,B4版转载了《人民画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女性——中国‘她’形象大使”的报道:在代表国家形象的人物中,有17人是女性,她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女性,有公众人物,也有默默地在基层奉献的乡村教师。她们以其自信、从容、幸福的微笑折服世界,不仅成为给国家代言的典型人物形象,也传递着当代中国女性的动人风采,代表着“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的新时代“中国范儿”。今日的中国女性,不再是以前单一的贤妻良母,也不再蛰居家中,她们的形象不再湮灭,而是阳光地出现在代表国家形象的场合。
  女性的声音也不再湮灭,女性的话语权也有了保证,她们可以在政治性极强、极敏感的“两会”上发出她们的声音。“两会”期间,女委员们带来了关注民生,聚焦妇女儿童、弱势群体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提案。也许争执还存在,但在争执中我们看到了趋于和谐的前景,也让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充满了信心。
  经济上的独立是女性获得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以往我们普遍的感觉是女性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也是边缘化的。《中国妇女报》通过对在经济领域较为成功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鼓励激发女性的自强意识,发挥女性经济领域中的主体作用。
  3月8日有8篇是关于在经济领域成绩显赫的女性的报道,体现了新时代新女性的飒爽英姿。商界木兰们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能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它告诉读者,女性不仅可独立于男性生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女性的勇气和胆识还可超过男性,她们可凭借自己的能力活跃在商界。
  《中国妇女报》通过塑造立体的全方位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办报特色和主流意识;更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体会到了女性与男性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分歧的终端——和谐
  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这一天才的预见在本世纪得到了证实。女性主义应该以消除对立和冲突。构建和谐两性关系为目标,因为不平等是和谐的对立面,和谐的基础就是平等,和谐是平等之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未来的男女关系,今天的一些学者也做了前瞻性的思考:“女性面对男权制的压迫的同时,男人也被这种制度所伤害。性别的二元对立和性别特征的固定化限制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对于女性来说,永远不放弃对自我主动人格的完善、对自由发展的追求、对世界的母性包容;对于男性来说,放弃“强者”的“征服”欲念,所谓“御使万物,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这是人类消除紧张对峙,回归诗意生活的前提。追求性别和谐,是女性媒介也是所有的媒介应把持的舆论导向,《中国妇女报》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其他文献
介绍路网工程建设中采用集中预制、高温高压养生等生产涵管的工艺及其生产设备和流程等.
介绍了广东省S113线阳春北段一级公路工程膨胀土地区修筑路基的施工方法。
【本刊讯】2012年9月26日,首届中国国际新闻出版技术装备博览会在天津举行。本届博览会主题是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重点反映新闻出版行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展示大型装备
介绍广西边境公路部分填石路基的施工质量及1年后的使用效果,分析相关数据及施工控制,提出评价石灰岩路堤均匀性的控制指标,推荐提高路床强度、均匀性和稳定性的措施.
结合基于对象存储技术,将地形数据按平面格网划分成若干个瓦片,每个瓦片映射为一个对象存储在基于对象存储系统中。根据地形瓦片之间的位置相关性,提出一种地形数据矢量基对分布策略,将多个瓦片对象分布在多个基于对象存储设备中,充分发挥基于对象存储系统的并行性。并采用分布模板的思想来实现矢量基对分布策略,减小运算的复杂度。该策略保证查询窗口在一定范围内每台基于对象存储设备最多只被访问一次,且响应时间恒定。
提出在建筑沿海码头中采用水下灌注砼的方法及立模内现浇梯形断面水工挡土墙结构的建议.
一 学报模式及其流弊    顾名思义,“学报”指的是以发表学术报告文章为主并且以“××学报”为名的纯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报)。教育部在1978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办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由此可见,学报设立的初衷就是反映本校的科研能力。同时,这一初衷多少带有行业特点和计划经济的色彩,发展到今日,已是每个学校(专科以上含
考核调查豹子头岩石滩水下炸礁工效与经济效益等,找出钻机船钻孔爆破艘班工效、主要材料消耗量与使用的机械设备以及采用钻孔爆破各种参数关系等经验。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不仅为当今的古典文献研究指明了方向,对古籍整理出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推动下,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2009年,时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古籍整理出版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本年度的文化建设事业留下了重彩的一笔。    大型总目、工具类古籍
定位及移动通信的发展使我们可以获取和传输车辆在道路网络上的轨迹信息。除实现定位或导航等基本功能外,从车辆轨迹数据中还可以提取大量的交通信息,成为交通规划和管理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