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是家乡之骄,中国之傲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dsfdsadsfa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52年如同沧海一粟激不起半点浪花,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这52年里,雷锋这个名字却一直响彻中华大地,雷锋精神正在成为时代的号角,成为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
  然而,近年来,一些人因雷锋只有小学文化而质疑雷锋日记的真实性,一些人因雷锋照片的数量而质疑雷锋存在的客观性,一些人因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名却被广泛传颂而质疑雷锋事迹的合理性,还有一些人从“多元化”出发将雷锋分解成各式各样的“雷锋”,最终使雷锋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沼,或者借“个性化”之名行“媚俗化”之实,把雷锋精神变成个人本能的展示和宣泄。
  作为雷锋的家乡人民和雷锋精神的传播者,“雷锋真的存在吗?”这样的质疑声不仅刺痛我的心灵,更使我感到愤怒难按。为了不让雷锋成为无恶意的闲人们饭后的谈资,或者沦为有恶意的闲人们制造“流言”的种子,笔者有责任和义务以笔为戈、以史为名,通过再现雷锋在故乡望城生活劳动工作的真实情景来反驳谣言,通过捍卫雷锋这位可亲可敬、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荣誉来告慰英灵、警示后人。
  雷锋日记——一个纯净灵魂的坦露
  有人说:“一个小学毕业的‘日记’比一个大学教授写得还好!真是奇人也!”说这话的人不是头脑简单就是故意误导大众,至少是对雷锋的生平知之甚少。在笔者看来,雷锋与一般的小学毕业生至少在两个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是雷锋喜爱阅读,文学功底较好。雷锋在读小学的时候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他自告奋勇地担任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不仅自己看书还向同学们推荐图书。参加工作之后他不仅向别人借书看还自己买书看,经常在油灯下用那斜斜的字体摘抄诗句和民歌,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了初中的学业。雷锋在农场工作时的好友王佩玲回忆:她经常向雷锋借书看,雷锋有个装书的藤条箱子,里面装了不少书(这个藤条箱子现在珍藏在湖南雷锋纪念馆)。所以说,雷锋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是他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而拥有了比一般人丰厚的文学积淀和文化功底。
  二是雷锋生活阅历丰富,思想觉悟较高。雷锋出生贫苦、饱经磨难,他当过公务员、开过拖拉机、参加过治伪工程,他善交朋友,热爱文艺。比一般人丰富得多的生活阅历无疑是雷锋创作的土壤和灵感的源泉。在望城的许多史料中,在雷锋的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雷锋最喜欢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赵一曼》、《董存瑞》、《沉浮》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革命名著,书中的英雄人物对雷锋的影响甚大,不仅融入他的灵魂、深入他的骨血,而且指引着他思考和行动。
  我们常说,伟大的作品产生于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来源于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雷锋在1957年秋天开始写日记的同时,也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他曾在1958年3月16日的《望城报》上发表了《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写下了小说《茵茵》和诗歌《南来的燕子啊!》。可见,雷锋尽管只有小学毕业,但是他不仅日记写得好,他的诗歌小说散文写得也不差,他不仅文学功底和思想境界不比所谓的“大学教授”低,他的为学为人更是值得现在的某些大学教授学习和效仿。
  雷锋照片——一个阳光笑脸的定格
  有的人认为“在1980年之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拍照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雷锋之所以拍了数百张照片是因为“上级知道雷锋不久将牺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为这个小兵预留200多张照片下来,供全国人民今后瞻仰”。雷锋喜欢照相,这个爱好并不是到部队之后才产生的,他在望城的时候就经常在一些值得纪念的时刻拍照留念。比如说,1957年2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参加完入团仪式后他兴高采烈地跑到照相馆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雷锋在望城时一共拍摄了13张照片,其中单人照5张,合影照8张。如果因为照片的数量就怀疑雷锋的存在是人为的、蓄意的,那么,又如何解释在当时那个许多人一生只拍一两张照片的年代,雷锋在他十八岁之前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青年时何以能够拍摄十几张照片呢?也许有人要说雷锋在家乡时拍的这些照片是补拍的。
  对比雷锋在家乡和在部队两个时期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雷锋在故乡拍摄的这些照片是无法补拍的,那8张合影照更是最好的证据。以雷锋在去鞍钢之前与望城县委领导的合影这张照片为例:这张照片是望城县委办在1958年10月31日特意请了摄影师拍摄的。当时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要调往岳阳,而他的通讯员雷锋也要调到鞍钢,为了珍惜这一离情,县委的部分同志一起合影留恋。张兴玉书记离开望城时将这张照片交给了当时望城县委的通讯员陈厚明保存,之后被湖南雷锋纪念馆珍藏。照片中的雷锋面容稚嫩、活泼开朗,与他在部队时面带微笑、温和亲切的模样大相径庭。并且,当时参与合影的一些同志像原县委副书记赵阳城、县委委员胡道明等在雷锋牺牲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在雷锋家乡搜集雷锋事迹、宣扬雷锋精神。
  雷锋故事——一个感动世界的述说
  有人说:“广泛流传的雷锋故事却经不起任何推敲,不过是政治宣传的需要,编出来的虚假故事。”对待怀疑论者,最好的方法无疑是用事实说话。在雷锋的家乡,有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宣传雷锋及雷锋精神。雷锋在望城县委时工作的同事胡道明在雷锋牺牲后的三十多年里搜集了有关雷锋的文献资料1000多件,并将其分类剪贴成5大本资料,收集各种有关雷锋的书刊、连环画50多册,邮票、纪念册60多件,照片40多张,并出版了一本回憶雷锋在望城的先进事迹的专著《走近雷锋》。雷锋在望城县委工作时的县委副书记赵阳城同志、被雷锋亲切地称作“冯姐”的女劳模冯健同志,他们至今仍在向身边的人讲述雷锋的一些感人故事,积极参与各种雷锋精神宣传实践活动。同那些对着几张照片妄加揣测或者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地质疑雷锋事迹的人相比,这些不仅与雷锋共同生活工作过而且用他们大部分的人生来学习和宣传雷锋的人,他们口中的雷锋难道不是更加可信吗?
  1991年中共望城县委、望城县人民政府组织专人编写了《雷锋在故乡》一书,邀请雷锋当年的领导、亲属、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回忆他们与雷锋一起共同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权威性的第一手材料,用回忆录的形式再现了雷锋十八岁以前在故乡望城生活劳动工作的真实情景,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怎样由孤儿、乞丐成为英雄的人生轨迹,印证了雷锋的爱国主义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傻子精神等等精神品质并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而是在少年雷锋的身上就已经隐约可见。帮双目失明的老人砍柴、背低年级的学生过桥、担任乡政府的义务通讯员等等,少年雷锋的一言一行与他在鞍钢、在部队的许多事迹是何其相似。可以说,雷锋在鞍钢、在部队的感人事迹和高贵品质是少年雷锋的延续和升华。
  鲁迅先生曾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在这里,笔者并不想以恶意来推测这些质疑者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用心为何,但是他们的这类言行却是于己有愧、于民有毒、于国有害。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及雷锋精神早已在绝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心中生根发芽,一直激励着无数人无私奉献、勇往直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信仰和价值导向。而这些人把雷锋说成是迎合政治的需要而打造的英雄模范,雷锋的日记是别人代劳的,雷锋的照片是特意拍摄的,雷锋做好事是故意为之,雷锋实际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共同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相信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并不存在,雷锋不过是用来愚弄民众、奴役民众的政治符号。他们否定雷锋及雷锋精神,不过是想颠覆中国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人们精神世界出现紊乱,导致其信仰失重、行为失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在全社会制造信用危机,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
  革命先烈郁达夫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在法国,圣女贞德是法国精神的象征;在俄国,保尔·柯察金是年轻人的偶像;就连喜欢鼓吹所有国家搞“信仰自由”的美国也通过好莱坞塑造了像美国队长、蜘蛛侠和超人这些代表“美国精神”的英雄人物。伟大的英雄人物及其崇高的精神品格就像是一所一流的大学,它能够培养民众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内心对生活、事业、祖国的热爱之情,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如坚持真理、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等等。在今天这个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不仅要“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而且要使雷锋精神成为构建中国主流文化、铸就中华民族脊梁的强大支撑。
  雷锋在望城生活了十八年,望城的青山绿水养育了雷锋,望城的蓝天白云见证了雷锋的成长,望城的父老乡亲给予过雷锋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又感动于雷锋的聪明好学、积极上进、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请那些质疑雷锋真实存在的人们有空到雷锋的故乡走一走、看一看,读一读有关雷锋的书籍,它们会告诉你雷锋不仅真实的存在,而且是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作者为湖南雷锋纪念馆馆长)
其他文献
不穿的衣服就别随手扔了,寄给大山里的孩子吧。默默的做一点贡献,希望孩子们在冬季来临前能收到御寒的衣服。  传播正能量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爱一下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小编利用自己的平台来宣传爱心。同时小编也会带头献出爱心,有爱心的朋友赶快行动起来吧!小编在此谢谢了!  1)家里收拾出不再穿的旧衣包鞋书等等(内衣破洞很大的就不要捐了吧);  2)清洗干净,能用消毒液浸泡一下最好,晒干(
期刊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使我们骄傲的名称,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沐浴着灿烂阳光,我们迎来了火热的6月。和可爱的少年朋友们一起唱响了《少先队队歌》。此时,怎不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童年。  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也是经典的。这歌曲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进入苏区。眼前是带着《闪闪的红星》支援红军作战的《红孩子》;
期刊
学雷锋活动蓬勃发展50多年而不衰,缘于四种力量强劲推动:组织力、传播力、践行力、研究力。当然,行进中也难免会有摩擦力,凯旋律也曾冒出不谐音,大致有几种情况:倡导精神追求与现行政策矛盾而引起的纠结,新旧价值观念碰撞引起的摩擦,道德理想与现实反差引起的困惑,学雷锋活动组织方式简单粗糙引起的不适,思想认识程度不同引起的差异等等,这些都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而且能够通过讨论的方式,求同存异,逐步达成共识。
期刊
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  习近平在文章中回顾了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的历史;讲述了毛岸英、唐铎、女記者胡济邦等中华民族热血儿女毅然投身抗击法西斯的感人故事。文章中说,“当年,我们患难与共,用鲜血凝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  下面,军
期刊
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强调  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  刘云山参加会见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记者霍小光、黄小希)“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体代表。他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强调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
期刊
甘肃省在新时期开展系列学雷锋活动纪实  4月的陇原大地春风送暖、百花盛开。4月22日,甘肃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学雷锋系列讲话精神座谈会”在金城——兰州召开,与以往会议有所不同的是,本次会议不仅有甘肃乃至兄弟省市的雷锋研究学者参加,而且还请来了雷锋生前战友,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几任团长、政委和“雷锋班”的两任班长。其中,雷锋生前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中将和乔安山、出现在会场上显得格外
期刊
图为法国巴黎插画师、动画师TomHaugomat的作品。TomHaugomat善于运用色彩与正负空间,构图巧妙。图中困于四方空间里的年轻人正在埋头工作,而墙上映射出的影子里,他的内心有精灵的力量在闪耀。  编者语:  当代诗人、散文家席慕蓉在其诗歌《无怨的青春》中把“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以至于她要含着泪、一读再读。是不是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一段日子,志存高远但难以实现,迷茫地过着、混
期刊
这个冬天太寒冷。就在人们冒着30年来初遇的最低温、在忙碌中笑迎猴年春节到来之时,记者飞越千里,怀着敬仰与悲痛的心情,来到雪域高原、英雄辈出的部队——第21集团军某特战旅,寻找一位新时代英雄的足迹。  茫茫昆仑沃野千里,皑皑雪域一望无垠。来接机的潘凯和陈萌两位干事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特战旅的光荣历史,从抗战英雄彭雪枫到英模人物张新奎,从《冲出亚马逊》到前不久舍身救战友而光荣牺牲的该旅三连连长吴建。
期刊
新时期对于雷锋精神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历史传承的视角,探寻雷锋的成长吸取点点滴滴的历史文化营养和社会环境正能量;从系统全面的视角,探寻雷锋短暂一生的践行从点滴的“小善”汇聚成大善精神;从现实发展的视角,探寻雷锋大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一、历史传承  实际上任何一个典范人物,他的生长都与环境相关,他的大善精神的形成,一定有它言行背后深厚优秀文化的滋养与其他善行者点滴“正能量”的注入。雷锋精神的形
期刊
9月8日,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小袁发出一条“扶老太被讹寻证人”的微博,再次把自2011年起几经热议的“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毫无厌倦感地推向话题的头条。  目前当事人各执一词,事件发展变化扑朔迷离,相关部门亦未公布调查结论。舆论场上对事件如何发生、社会如何来应对的思考远远超过对事件真  相本身的关注。因为真相终究会坦露在阳光下,而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生活在道德的“风险”之中,诸多道德事件犹如伪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