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命运:非我、他者与解构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哲学的主导性话语就是主体性(理性)话语,"自律"的主体性话语的最高价值在于主体的自由,即去除的乃是阻碍自由的东西,但主体性话语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并走向死亡。哲学的本性就是解构:无论是"非我",还是"他者"和"解构",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是否定。哲学阐述的差异在于其此在境遇,即对于生活的视野的不同,哲学必须关注此在存在、消除理性名义下行使的"非人暴力"。哲学要变革、要创新。只有"我"的责任大于权利时,社会才是公正的。
其他文献
《城乡规划法》第七条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城乡规划是社会公众据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一经制定,就具
生态危机成为现时代全球性焦点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具有了合法性,而生态危机的根本仍然是经济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体现现时代精神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