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金牌榜不再是人们关注的唯一焦点;这里,不再只以成败论英雄;这里,竞技终于卸下了功利的外衣,在回归体育本源的同时,也让我们寻觅到了体育的真谛。这里,就是青奥会的赛场。来自全世界的青少年运动员们在首届新加坡青奥会的赛场内外写下自己的故事,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在这里播下新的种子。
成就国家梦想
刚练了两年射击的危地马拉女孩凯特,没有想到她的胸前能挂上一枚青奥会女子10米气手枪项目的铜牌。“我创造了历史,”凯特开心地说,“我是第一个为祖国拿到奖牌的运动员,看着国旗升起,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国际射击联合会主席、墨西哥人瓦纳说:“这枚铜牌对美洲的很多小国来说。都是巨大的鼓舞。在此之前,谁能想到危地马拉的国旗能在青奥赛场升起呢?”
更传奇的故事发生在足球场,赤道几内亚,一个人口不到70万的非洲国家,收获了女足银牌。“我们每前进一步,整个国家都像过一次节。我们的身后不仅有自己的国家,还有整个非洲的支持。我已经在想象回国后的狂欢景象了。”15岁的队长嘉迪特在场边即兴摇摆起来,此刻。她的足球天分和舞蹈天分显得如此和谐。
在奥林匹克的版图中,危地马拉、赤道几内亚这样的名字显然不属于“重量级”成员。但是,青奥会规定每个代表团不得超过70名运动员,其用意就在于让更多的小国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在青奥赛场升起属于自己国家的国旗,对于这些年轻运动员和关注着他们的整个国家来说,无疑最具动力。
丰富的文教活动
青奥会,并不是简单的“青春版”奥运会。它名为运动会,实则是一个世界青少年运动员学习交流的盛会。比赛竞技只是内容之一,文化教育活动才是青奥会的最大亮点。
参加首届青奥会的,都是90后。对他们而言,青奥会就是一个阳光、开放的舞台。在这里,他们的收获比平时上网所得的更真实、更感性、也更真切。5个主题、7种形式的50项文教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学习、贡献、互动和庆祝的平台,特别强调各地选手的参与互动。“皮筋射击废瓶”“丢沙包”“认花草”等环保游戏。参与的青年比比皆是。在青奥村,组委会为了鼓励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切断了房间内的网络。运动员必须去广场上的网吧或者宿舍楼里的公共上网房间。这里,向“网虫”说不。这里,“阳光少年”最受欢迎。
培养团队精神
激发青年人对体育的热情,是青奥会的使命之一。在青年人愈发被网络吸引的今天,国际奥委会试图通过举办青奥会这样的方式,用体育的魅力吸引青年人的目光,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为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首届青奥会所设项目中,不但有篮球三对三“斗牛”、皮划艇一对一“PK”这样符合年轻人天性的项目,还将在乒乓球、射箭、击剑等比赛中,推出“跨国、跨地区组合”。
在青奥田径赛场,有一种“古怪”的比赛,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组成接力队,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的大洲。而接力赛的4段距离分别是100米、200米、300米和400米。美洲队包揽了男、女两枚金牌,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又蹦又跳,比个人项目获胜还有劲头。
上午还是陌生人,晚上就一起站上了冠军领奖台,4个分别来自巴哈马和美国的女孩已经打成一片。“真没想到比赛中我们有这么完美的‘化学反应’,她俩对胜利的渴望也激励了我们。”来自巴哈马的布朗搂着她的美国队友说。“我们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的优势,这样的比赛真是令人难忘。”美国的罗纳德说道。
只有成就团队,才能成就自己。分享是付出,是快乐,也是收获。青奥会设计的独特比赛和文化教育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是格外强调的目标。充满趣味的竞争,让这些充满活力的男孩女孩更懂得了集体的重要。
改变个人命运
同时,运动本身也在改变着运动员的生活。乒乓球让尼日利亚男孩奥加从一个“问题少年”转变成青奥选手,打赢5场比赛之后,他最终输给了一位日本选手。名列第五。但这样的成绩已经让他和他的教练奥穆尼耶兴奋不已。“看看我们尼日利亚的乒乓球吧,我们也能在青奥会上获得胜利。”奥穆尼耶说道。
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奥加,在学校里的表现曾让母亲头疼不已,“每天他从学校回来时都让人提心吊胆。”直到有一天,乒乓球教练奥穆尼耶碰到了他,“你想练乒乓球吗?跟我来吧。”
乒乓球让奥加迷茫的童年变得渐渐清晰,他说:“我和教练就像父子一样,我跟他学习打球,他则告诉我,这一切其实是为了我自己的未来。”2009年,在开罗举行的青奥会乒乓球非洲选拔赛上,奥加获得了出线资格。这个15岁的男孩,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宽广的舞台。
这一次,奥加战胜的选手中,有大洋洲、南美洲和欧洲的运动员,当然,也包括亚洲的选手。“如果不是青奥会,我可能还走不出非洲。”奥加已经习惯了为打出一个好球怒吼。
尽管最终没有站上领奖台,但奥加已经取得了非洲选手的最好成绩,“未来,要靠自己拼出来。”
成就国家梦想
刚练了两年射击的危地马拉女孩凯特,没有想到她的胸前能挂上一枚青奥会女子10米气手枪项目的铜牌。“我创造了历史,”凯特开心地说,“我是第一个为祖国拿到奖牌的运动员,看着国旗升起,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国际射击联合会主席、墨西哥人瓦纳说:“这枚铜牌对美洲的很多小国来说。都是巨大的鼓舞。在此之前,谁能想到危地马拉的国旗能在青奥赛场升起呢?”
更传奇的故事发生在足球场,赤道几内亚,一个人口不到70万的非洲国家,收获了女足银牌。“我们每前进一步,整个国家都像过一次节。我们的身后不仅有自己的国家,还有整个非洲的支持。我已经在想象回国后的狂欢景象了。”15岁的队长嘉迪特在场边即兴摇摆起来,此刻。她的足球天分和舞蹈天分显得如此和谐。
在奥林匹克的版图中,危地马拉、赤道几内亚这样的名字显然不属于“重量级”成员。但是,青奥会规定每个代表团不得超过70名运动员,其用意就在于让更多的小国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在青奥赛场升起属于自己国家的国旗,对于这些年轻运动员和关注着他们的整个国家来说,无疑最具动力。
丰富的文教活动
青奥会,并不是简单的“青春版”奥运会。它名为运动会,实则是一个世界青少年运动员学习交流的盛会。比赛竞技只是内容之一,文化教育活动才是青奥会的最大亮点。
参加首届青奥会的,都是90后。对他们而言,青奥会就是一个阳光、开放的舞台。在这里,他们的收获比平时上网所得的更真实、更感性、也更真切。5个主题、7种形式的50项文教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学习、贡献、互动和庆祝的平台,特别强调各地选手的参与互动。“皮筋射击废瓶”“丢沙包”“认花草”等环保游戏。参与的青年比比皆是。在青奥村,组委会为了鼓励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切断了房间内的网络。运动员必须去广场上的网吧或者宿舍楼里的公共上网房间。这里,向“网虫”说不。这里,“阳光少年”最受欢迎。
培养团队精神
激发青年人对体育的热情,是青奥会的使命之一。在青年人愈发被网络吸引的今天,国际奥委会试图通过举办青奥会这样的方式,用体育的魅力吸引青年人的目光,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为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首届青奥会所设项目中,不但有篮球三对三“斗牛”、皮划艇一对一“PK”这样符合年轻人天性的项目,还将在乒乓球、射箭、击剑等比赛中,推出“跨国、跨地区组合”。
在青奥田径赛场,有一种“古怪”的比赛,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组成接力队,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的大洲。而接力赛的4段距离分别是100米、200米、300米和400米。美洲队包揽了男、女两枚金牌,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又蹦又跳,比个人项目获胜还有劲头。
上午还是陌生人,晚上就一起站上了冠军领奖台,4个分别来自巴哈马和美国的女孩已经打成一片。“真没想到比赛中我们有这么完美的‘化学反应’,她俩对胜利的渴望也激励了我们。”来自巴哈马的布朗搂着她的美国队友说。“我们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的优势,这样的比赛真是令人难忘。”美国的罗纳德说道。
只有成就团队,才能成就自己。分享是付出,是快乐,也是收获。青奥会设计的独特比赛和文化教育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是格外强调的目标。充满趣味的竞争,让这些充满活力的男孩女孩更懂得了集体的重要。
改变个人命运
同时,运动本身也在改变着运动员的生活。乒乓球让尼日利亚男孩奥加从一个“问题少年”转变成青奥选手,打赢5场比赛之后,他最终输给了一位日本选手。名列第五。但这样的成绩已经让他和他的教练奥穆尼耶兴奋不已。“看看我们尼日利亚的乒乓球吧,我们也能在青奥会上获得胜利。”奥穆尼耶说道。
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奥加,在学校里的表现曾让母亲头疼不已,“每天他从学校回来时都让人提心吊胆。”直到有一天,乒乓球教练奥穆尼耶碰到了他,“你想练乒乓球吗?跟我来吧。”
乒乓球让奥加迷茫的童年变得渐渐清晰,他说:“我和教练就像父子一样,我跟他学习打球,他则告诉我,这一切其实是为了我自己的未来。”2009年,在开罗举行的青奥会乒乓球非洲选拔赛上,奥加获得了出线资格。这个15岁的男孩,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宽广的舞台。
这一次,奥加战胜的选手中,有大洋洲、南美洲和欧洲的运动员,当然,也包括亚洲的选手。“如果不是青奥会,我可能还走不出非洲。”奥加已经习惯了为打出一个好球怒吼。
尽管最终没有站上领奖台,但奥加已经取得了非洲选手的最好成绩,“未来,要靠自己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