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爱吹牛的婆婆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ebos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那天下班,我急匆匆往家赶,路过小店门口,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大嗓门,“我大儿子在俄罗斯,二儿子在法国,小儿子在中国石化,女儿在银行。这里的是我的三儿子,目前他家条件相对要差些,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他是医生,医术好,医德高;我媳妇是老师,还是名师,孙子特别聪明……”


  我看到公公呵呵笑着站在那里,婆婆正跟店里的几个人吹得起劲,就红着脸打断了婆婆的话,“爸妈,你们来了?事先也不跟我们说声,好去接你们!”
  婆婆高声朗朗地说:“你们那么忙,哪有时间?我们想你们,就自己过来了,怎么样,还行吧!哈哈哈!”又转身跟那几个满脸羡慕者话别:“感谢接待,欢迎你们到我家去玩!哈哈哈!”
  “妈,你说那些,真的好让我脸红,其实我们一家都是很普通的人,真的没必要那么说,人家背后会笑话我们的。”我接过婆婆的包包,耳根发热,边走边小声提醒着婆婆。
  婆婆若无其事地说:“有什么难为情的!人就是要给自己吹牛,给自己长志气,太低调了会被人瞧不起的。”见婆婆拿出一贯的那句话,我就不再说了。
  一次,我跟老公山聊天,说了婆婆在小店里的吹牛,觉得以后见邻居都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和山都是单位里最普通的员工,跟名师名医相隔十万八千里;孩子也跟我们一样平常。山倒是没事人一样:“说了就说了呗,反正你身上又没有掉一块肉。”
  山是个极孝顺的人,他跟婆婆从来就没有不和谐过——即便婆婆说天上的月亮是方的,他也不予辩驳。在他看来,只要能让老人开心,随老人说就是。
  其实婆婆并不是到我这里才吹牛,她到哪里都爱吹牛,以至于周围的人还都以为我们家条件好,都羡慕得不行,这下可好了——凡是认识婆婆的,家里一时手头紧了都来找她借钱。要知道之前婆婆身体不好,不能出去挣钱,家里就公公一个人拿一点死工资,却要养活一家三代九口人,还有5个孩子在读书,所以他们家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名副其实的最穷。关于这一点,婆婆也曾承认过,不过她那是曲线承认,骨子里其实还是在吹。后來孩子们相继成家,公公婆婆拿不出一点钱,关键是他们确实没有钱。可是吹的牛又收不回,无奈之下婆婆就常常找离她家最近的我们。这不,婆婆又来了,说老家某某的孩子成绩很好,可家里穷,眼看就要辍学,人家听说她家里条件好,人也好,于是来借钱了;她没钱,又不好拒绝。“还在家里等着回复呢,如何是好?”婆婆脸色微红,坐立难安。
  “这都几次了?关键是我们自己也没钱呀。”我小声嘀咕着。山赶紧从贴身口袋里拿出孩子的奶粉钱,双手交到婆婆手里,婆婆高兴地接过,说:“你们还真有啊?那我就不客气了哈。”她抱起孙子亲了又亲,说她孙子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就兴高采烈地走了。
  2
  “孩子买奶粉的钱没了,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得起孩子吗?要知道我的孩子可是当初营养不良才早产的,现在可不能再让他营养不良了。”
  我看着熟睡中孩子那瘦弱的小脸,眼泪都快出来了,不知不觉地责怪起他来。
  “别再说了,孩子的奶粉钱我来想办法。”
  “你能有什么办法!真想不通,妈怎么就那么爱吹牛?郁闷死了。”
  “妈没有吹牛,我们都是有工作的,条件本来就比一些人要好。记住妈说的:任何时候,说自己家里有,比说自己家里穷,要好。”
  “要吹你吹,我才不!”我嘴翘得老高。
  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参加一项活动,累了,不想动,恰好又到吃饭时间,就想到婆婆家去吃饭,于是没打招呼就去了。公公婆婆正在吃饭,一看我们来了,没吃,婆婆赶紧要去买菜。“不是正在吃吗,有什么吃什么,不要去买了,太麻烦了。”我拉着婆婆不让她去买,但婆婆还是坚决地去了。我一看桌上,立刻傻眼了:仅一盘炒白菜,一盘老腌菜,这跟我记忆里的可谓天壤之别:印象里,婆婆最不吝啬的就是烧吃的。一年365天不管家里有谁,也不管人家吃不吃得下,她都要不厌其烦地弄个满满一桌子菜。婆婆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家里有,一定要吃好,哈哈哈!”所以我有时就觉得我这个婆婆不仅爱吹牛,也是颇爱浪费的,可是今天看到的却让我很震惊:“平时爸妈在家就只吃这些呀!”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把山拉到跟前看。“值得你那么大惊小怪的么!你以为呀,其实爸妈一向如此,他们对别人大方,对自己是最舍不得的,这都是多年养成的习惯,难改啊!”
  “苦的只是自己,何苦在外面尽吹牛?”我开始心疼婆婆。
  这时,来了一位客人,送来几只鸡和满满一篮子鸡蛋。就见她握着我的手一再说感谢,说她家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的大恩大德。我站在那里,懵了。这时婆婆回来了,原来她家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有了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她这次是特地来感谢的,说那些鸡和鸡蛋是自家的,送给我的孩子吃。她还说她那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夸婆婆好,夸我们好。我百感交集,开始对爱吹牛的婆婆有了好感。
  “记着,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吹。我就是喜欢吹,也奇怪,我越吹家里越好;反过来,你再看看那些喜欢哭穷的人,其实他们越哭穷,家里就越穷。”婆婆又在向我传授她的人生不二法门。不过这一次我没有烦,反而心里多了一层说不出的感觉:是佩服,还是顿悟?或许两者都有。
  3
  我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特别感激我的爱吹牛的婆婆。
  孩子因为贪玩,对学习一直没太大兴趣,为此我和他爸没少操心,可孩子从不领会我们的良苦用心。
  “对孩子不要骂。哪怕孩子一时做得不好,但只要有一点做得好,就要夸,要吹。你想啊,大人都喜爱被别人夸被别人吹,何况是小孩子呢,不是么!”一次,婆婆到我家来,碰上孩子玩得忘了做作业,山骂孩子,婆婆一脸郑重地告诫道。
  想起婆婆平日里还真的不骂小孩,反而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一直在吹:
  “我孙女做事特别有耐心,长大了是当科学家的料!”
  “我小孙子特别有爱心,以后当医生绝对是个好医生!”
  “我大孙子(就是我儿子)特别聪明。他现在成绩不算太好是没用功,一旦用功了他就会非常优秀!”
  这是婆婆的口头禅,逢人必说,神奇的是孩子们都在往好的方向努力。尤其是我的孩子,当他得知他很聪明时非常得意,自信心爆棚。我有时都哭笑不得,同时也很惭愧——我们觉得孩子的智力只是一般般。可是说也奇怪,之前那么贪玩的孩子突然就收了心,对学习变得感兴趣了,成绩直线上升,让婆婆乐得心花怒放,这下她更逢人必吹了:“我大孙子就是聪明!他以后是要出国留学的!他是要读博士的!”
  儿子出国留学前,深情地拥抱着他奶奶,说:“我特别感谢奶奶,一直给我信心。爸爸妈妈,你们以后也要多学学奶奶。”
  我的热泪顿时奔涌而出,对我的爱吹牛的婆婆充满了感激,同时更是膜拜——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家里常常穷得有上顿没下顿的,她却能笑着,走着,吹着,把儿女们一个个都吹成了传奇——5个儿女相继成了博士、工程师、医生、科员。还不仅于此,她更在孙辈中大吹特吹,又把孙辈一个个吹成了博士、硕士,成就了当地一大传奇,一时之间被传为美谈。
  “婆婆就是高!”我不禁脱口而出,崇拜溢于言表。
  “人就是要给自己吹牛,给自己长志气,对吧,哈哈哈!”我们都笑了。这就是我最可爱的婆婆,虽然最爱吹牛,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信心,以及梦想的火种。
  责编/昕莉
其他文献
[案情]陽春三月,刚结婚半年的小孙和小张因为家庭琐事到法院闹离婚。法官老陈看小夫妻正在气头上,就严肃地了解了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然后认真地给这夫妻俩算了一笔账:一是案件受理费。离婚案件的收费标准是每件50~300元,但超过20万元的部分加收0.5%。离婚案件标的额等于存款、房产、股票、车辆等总价。二是保全费。如保全标的超过1000元至10万元的,保全费为“金额x1%+20”;超过10万元的,为“金
期刊
不久前,一个18岁女孩意外获得1.6万美元奖学金的故事成了微博热门话题。家境贫寒的Evoni在一家餐厅打工已有一年,每天兢兢业业,为的就是能早日赚足上大学的费用。一个明媚的周六,她和往常一样忙碌,恰好迎来一位78岁老人的光顾。刚做完手术还未康复的老人,点完餐后有个要求,希望Evoni能够帮忙将食物切成小块。  正值早餐高峰期,一边是客人的等待,一边是厨房的吩咐,Evoni完全有理由拒绝这本不属于自
期刊
旅游激发生活热情 欲用前卫方式来养老  潘志成出生于1952年,是西安市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40岁时妻子因病去世后,由于两个儿子正上高中,他一门心思赚钱养家,苦苦支撑孩子的学业,后来也未再婚。几年前,随着小儿子结婚搬走,他变成了独居老人,煎熬的寂寞生活由此开启。  日子孤独又无聊,潘志成的情绪消沉低落。那年的国庆节后,大儿子给他报了去海南的夕阳红专列。这次旅行给潘志成的内心带来巨大震动,他才发现原
期刊
女总经理的忙碌中年:半边天说来容易做来难  2016年9月9日早晨,武汉某央企总经理丁婧突然接到武汉大学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刚才我们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张教授在内蒙古突发脑溢血了。”丁婧的心一惊,拿起行李匆匆往天河机场赶。  丁婧1972年出生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丁婧的表姐在武大图书馆上班,当时在武大水生所读博的张维昊经常去那里看书。丁婧的表姐觉得这个小伙子勤奋上进,与表妹气场相投,便
期刊
尝到家访甜头后的念想  孩子们嘴中的王老师,叫王开宇,今年47岁,已经做了27年的小学教师,是一名男孩的妈妈。2017年5月,她刚从一所民办学校调到北辰小学任教,现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教学《道德与法制》科目。  之前,王老师在龙游县城的一所民办学校任教,该学校收费相对昂贵,就读孩子的家庭大都很富裕。加之龙游县在浙江属于发达富裕地区,因此王开宇之前很少接触到家庭贫困的孩子。  而她现在任教的北辰小学校
期刊
情侣同游大凉山,“带出”一个学校  2010年就读于武汉一所独立院校的余婷,在大二时就已经开办了自己的艺术培训学校,挣到了第一桶金。因部分考生天资聪颖,却无力承担高昂费用,余婷推出了免缴学费政策。从那一刻起,余婷发现做好事更能让自己开心快乐。随后,余婷在教育、金融和实业上的投资,也都获得了成功。后来,余婷和同样做培训的男朋友张明安“强强联合”,事业越来越红火。  2015年夏,余婷注册了“子墨艺高
期刊
默默陪伴,为爱携手同行  1984年出生的黄勤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人,她大学里学习的是药品营销专业。黄勤妹與爱人薛勇的婚姻起初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  原因只有一个,薛勇在殡仪馆工作,就是整天跟死人打交道的那种。父亲说:“这样的工作,谁听了不害怕,有这样的女婿以后还有谁愿意跟我交往呀?”家人的反对让黄勤妹的心里燃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想“零距离”接触一下薛勇的职业,化解家人对爱人的误会。
期刊
无意结缘,临终关怀变成终生事业  “临终关怀”缘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圣克里斯多费医院。当时,在一家肿瘤医院工作的护士桑德斯长期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下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于是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1988年,随着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成立,“临终关怀”被正式引入中国。2011年,尽管距离中国第一家临终医院的成立已有23年,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这一年,还在
期刊
1  老公有了外遇,跑回来跟我闹离婚。他是搞电力安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经常跑野外,但我从来不担心他会变心。我总是这样想,我对他好,他就会对我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为了儿子有个完整的家,我给他跪下了。我声泪俱下地对他说,看在儿子的分上,别离了。我甚至答应他,可以家外有家。允许他在外面与情人公开同居,以老公老婆相称。我说,只要不离婚,我宁可只要一个婚姻的外壳。他惶惑地问我:
期刊
试用期通过却怀孕,莫须有的考核成为拦路虎  2016年8月15日,28岁的北京姑娘汪晓丽通过求职网站来到北京速达劳务派遣公司应聘。此前,她做了多年文员,生完大宝在家待了两三年后,她决定重新找份工作,让生活充实起来。  见面后,汪晓丽的谈吐和工作经验,让速达公司的负责人十分满意,双方签订了一年期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一个月,从2016年9月1日至9月31日,过了试用期便正式转正。汪晓丽被速达公司派遣至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