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农村隔代养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来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ixi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养育逐渐成为主要家庭抚养模式.聚焦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的隔代养育问题,通过田野工作,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隔代养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地的彝式教育情况,彝族隔代养育涉及的各主体情况.发现彝族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养育者,即家支系统,也发现彝族农村隔代养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养育者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和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低;被养育者自理能力、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大量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凉山,他们各有现实需要且面临各种实际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本地隔代养育家庭层面,家支、学校、社区层面,凉山彝族整体社会系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其他文献
土司分袭制度是土司承袭的补充和完善,正式确立于清代的雍正时期.土司的承袭直接关系土司的废立.土司分袭制有悠久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实践基础,是对土司承袭制度、职衔管理制度、边疆地区治理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土司制度的变化使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做出的正确选择.它不仅满足了土司家族的庶支、旁支获得了承袭土司职衔的机会和愿望,而且平息了土司家族内部的纷争,也达到了朝廷削弱土司势力、分而治之的目的,最终为改土归流铺平了道路.
乡村社会治理离不开家庭培育的良好家风参与,对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转型发展之间协同关系的动态把握是推动乡村基层治理转型的关键要素.以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从互进和制约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关系,在协同视角下从延续优势、发展经济、培育良好家风和落实配套政策这四个角度为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助推乡村社会治理迈向新台阶.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第一,可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第三,需以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