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和基尼系数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基尼系数和中国居民消费率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而且基尼系数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即认为基尼系数的升高导致了居民最终消费率的降低,继而对中国的出口规模扩张产生了推动作用,强化了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关键词:基尼系数;居民最终消费率;出口
一、引言
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居民最终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呈逐年萎缩之势。消费的低迷导致国民储蓄增加,同时我国经济表现为对国际贸易依存度日趋提高的趋势。对消费低迷的一个解释就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了全社会消费不足。以基尼系数衡量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也与这种假设表现了较强的一致性。朱国林、范建勇和严燕[1]等人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收入分配不均是影响中国消费不振的重要因素。周绍东[2]认为收入分配不均的拉大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下降。本文通过对时间序列居民最终消费率和基尼系数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探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最终消费产生的长期影响,进而分析由此引起的中国经济对出口依赖的不断增强,提出了改善中国失衡经济结构的相关建议。
二、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率?根据凯恩斯的消费需求理论,人们的消费不仅取决于所得收入,还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考察消费倾向的变动,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消费虽然增加,但是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少。换句话说,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高收入者的收入已经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余力进行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并以其积累进行其他的投资。而低收入者不得不将更高比例的收入用于满足个人和家人基本的生活资料需求。由此引申出来的结论就是,当社会财富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时,因为高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低,其储蓄会增加更多。低收入人群尽管收入也会增加,但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降低使其对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的贡献能力降低,综合的作用便导致了全社会最终消费需求的不足。在全球化时代的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则只能通过投资和出口吸收过剩的生产能力。而投资不是最终的消费需求,只能创造更多的产出,进一步加剧消费不足带来的产能过剩局面,本国产品只能寻求国际市场,使本国形成对外贸易的依赖。
从中国的情况看,近些年财富向高收入人群集中,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拉大,从而带来全社会最终消费需求的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的另一面就是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而国内消费需求市场规模小,不足以容纳过剩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释放这些产能,从而引致净出口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过高,导致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从数据上看,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1990年50.17%下降到2010年的35.21%,呈连年下降趋势。与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国内消费需求占比严重偏低。而同期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29.78%上升至50.28%,也远高于许多较大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
三、文献综述
关于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理论的推导或实证的检验。罗小憨[3]通过对中国居民收入格局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了消费需求。杨天宇[4]认为中国城镇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石黎卿[5]认为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之间成反比的函数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显著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有的集中于基尼系数和消费倾向关系,部分侧重收入分配不均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经验分析。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手段,研究收入分配不均对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直接影响,并提出解决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的相关建议。
四、数据和估计
(一)数据描述
本文以基尼系数(G)为解释变量,居民最终消费率(fc)为被解释变量,构建1990-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居民最终消费率为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本文所用居民最终消费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基期为1990年。
因为自2004年以后,中国官方就不再计算基尼系数,这给研究有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带来了麻烦,但学术界对关于基尼系数计算研究却非常广泛。本文对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之前历年基尼系数和一些学者的测算进行比较,发现徐映梅、张学新[6]测算的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中国国家统计局计算的该指标具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2007年之前的基尼系数采用其测算的数据。季铸[7]测算的200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丛亚平、李长久[8]估计测算2009年的基尼系数为0.5,张君施[9]测算2010年的为0.511。为研究具有更长历史跨度对外贸易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采用这些学者的测算结果构建了1990-2010年间的基尼系数的时间序列。
(二)估计结果和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分析变量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常用的方法是协整检验,而进行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之前,要对非平稳序列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当两个或多个序列在同阶的平稳条件下才能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本文先对三个选取变量作单位根检验。结果见下表1:
检验结果显示,原变量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了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个序列均拒绝了原假设,认为基尼系数和最终消费率不在单位根。因此,基尼系数和最终消费率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进行变量协整检验的条件。
2.协整检验
当时间序列存在协整关系时,并非就是序列之间存在严格的统计相关关系或函数关系,而是说明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描述基尼系数和最终消费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运用回归方程的残差AEG单位根检验法验证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fct=βGt+εt ,t=1,2,…,T
估计后得到:fct = -0.739438Gt +εt ,t=1,2,…,T
(t=23.52805)
R2=0.83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AEG检验,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可得:
εt=-fct-0.739438Gt
对εt进行AEG检验,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由SIC准则确定之后阶数,结果如下: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和基尼系数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基尼系数和中国居民消费率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而且基尼系数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即认为基尼系数的升高导致了居民最终消费率的降低,继而对中国的出口规模扩张产生了推动作用,强化了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关键词:基尼系数;居民最终消费率;出口
一、引言
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居民最终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呈逐年萎缩之势。消费的低迷导致国民储蓄增加,同时我国经济表现为对国际贸易依存度日趋提高的趋势。对消费低迷的一个解释就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了全社会消费不足。以基尼系数衡量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也与这种假设表现了较强的一致性。朱国林、范建勇和严燕[1]等人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收入分配不均是影响中国消费不振的重要因素。周绍东[2]认为收入分配不均的拉大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下降。本文通过对时间序列居民最终消费率和基尼系数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探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最终消费产生的长期影响,进而分析由此引起的中国经济对出口依赖的不断增强,提出了改善中国失衡经济结构的相关建议。
二、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率?根据凯恩斯的消费需求理论,人们的消费不仅取决于所得收入,还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考察消费倾向的变动,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消费虽然增加,但是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少。换句话说,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高收入者的收入已经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余力进行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并以其积累进行其他的投资。而低收入者不得不将更高比例的收入用于满足个人和家人基本的生活资料需求。由此引申出来的结论就是,当社会财富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时,因为高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低,其储蓄会增加更多。低收入人群尽管收入也会增加,但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降低使其对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的贡献能力降低,综合的作用便导致了全社会最终消费需求的不足。在全球化时代的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则只能通过投资和出口吸收过剩的生产能力。而投资不是最终的消费需求,只能创造更多的产出,进一步加剧消费不足带来的产能过剩局面,本国产品只能寻求国际市场,使本国形成对外贸易的依赖。
从中国的情况看,近些年财富向高收入人群集中,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拉大,从而带来全社会最终消费需求的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的另一面就是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而国内消费需求市场规模小,不足以容纳过剩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释放这些产能,从而引致净出口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过高,导致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从数据上看,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1990年50.17%下降到2010年的35.21%,呈连年下降趋势。与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国内消费需求占比严重偏低。而同期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29.78%上升至50.28%,也远高于许多较大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
三、文献综述
关于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理论的推导或实证的检验。罗小憨[3]通过对中国居民收入格局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了消费需求。杨天宇[4]认为中国城镇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石黎卿[5]认为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之间成反比的函数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显著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有的集中于基尼系数和消费倾向关系,部分侧重收入分配不均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经验分析。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手段,研究收入分配不均对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直接影响,并提出解决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的相关建议。
四、数据和估计
(一)数据描述
本文以基尼系数(G)为解释变量,居民最终消费率(fc)为被解释变量,构建1990-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居民最终消费率为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本文所用居民最终消费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基期为1990年。
因为自2004年以后,中国官方就不再计算基尼系数,这给研究有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带来了麻烦,但学术界对关于基尼系数计算研究却非常广泛。本文对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之前历年基尼系数和一些学者的测算进行比较,发现徐映梅、张学新[6]测算的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中国国家统计局计算的该指标具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2007年之前的基尼系数采用其测算的数据。季铸[7]测算的200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丛亚平、李长久[8]估计测算2009年的基尼系数为0.5,张君施[9]测算2010年的为0.511。为研究具有更长历史跨度对外贸易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采用这些学者的测算结果构建了1990-2010年间的基尼系数的时间序列。
(二)估计结果和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分析变量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常用的方法是协整检验,而进行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之前,要对非平稳序列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当两个或多个序列在同阶的平稳条件下才能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本文先对三个选取变量作单位根检验。结果见下表1:
检验结果显示,原变量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了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个序列均拒绝了原假设,认为基尼系数和最终消费率不在单位根。因此,基尼系数和最终消费率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进行变量协整检验的条件。
2.协整检验
当时间序列存在协整关系时,并非就是序列之间存在严格的统计相关关系或函数关系,而是说明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描述基尼系数和最终消费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运用回归方程的残差AEG单位根检验法验证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fct=βGt+εt ,t=1,2,…,T
估计后得到:fct = -0.739438Gt +εt ,t=1,2,…,T
(t=23.52805)
R2=0.83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AEG检验,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可得:
εt=-fct-0.739438Gt
对εt进行AEG检验,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由SIC准则确定之后阶数,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