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对当前教育认识的“强迫症”现象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a180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期副校长培训,有幸聆听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李维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他是心理方面的专家,当他谈论心理疾病强迫症的特征时,引起了笔者对当前“教育认识”特征的共鸣。
  一、强迫症特征与当前教育认识的“强迫症”现象
  强迫症与抑郁症一样,属于心理病中的绝症,强迫症的特征是“强迫行为+频率+仪式”。仪式即是诱发的环境或条件,频率就是该强迫行为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定的合理范围以上。换言之,某种强迫行为在一定的环境下,出现的次数异常,就属于强迫症。
  介于以上的概念界定,我猛然发现,如今在谈论中国当前教育时,经常会出现“强迫症”现象。
  病症如下:
  强迫行为:越来越严厉的批评当前的中国教育。例如,素质教育的不清晰;高考的不公平;中国当前教育远不如美国等西方教育等等诸多言论。
  仪式:只要是谈论当前中国教育,总结中国当前教育时,该言论就会出现。
  频率:各种教育总结会、各种讲座,无论何种场合,这种言论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已经见惯不惊!
  二、当前教育认识“强迫症”现象出现的归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教育认识的“强迫症”现象呢?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大量的教育相关信息让我们有了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有“长短”,因此教育挨批属于正常。加之,现在属于竞争的社会,家长的要求和希望很高,整个社会的心态也很浮躁,教育也就成为了挨批的把心。
  其次,国家的教育投入的确有些跟不上教育的发展。社科院提供数据,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最近提出要争取达4%,不及非洲国家乌干达的教育投入,成了世界上在教育投入倒数的几个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有限的教育经费多数被高校占用,基础教育所占比例少之又少,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第三,对教育的批评,成为教育管理者推卸责任的重要手段。教育管理者搞不好教育,归因是社会的原因,是国家的原因,坐在台上堂而皇之地批评教育这里出了问题,那里出来问题,教育似乎与自己无关,脸红否?
  第四,对教育的批评,成为某些教育专家们宣传自己的资本。不管青红皂白,美国的教育就是好,“美国的教师优秀,他们聪明,我们的老师笨!”“美国的孩子在课堂上躺着学都好!”一次次的这样的话语,让我这个中国教育工作者无语!
  三、如何破解当前教育认识“强迫症”现象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教育认识“强迫症”现象的出现,笔者深感忧虑。不好好把控,任由这种思潮漫延,很有可能误国误民!特别是在我们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更应好好诊断之。
  药方一:重读教育史,客观对比教育成果。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从出现到现在不到100年的时间,真正普及到全国也就是50年左右。美国的师范学校在1850年前后就有了,60年代的小学教师已经是本科学历。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是60年代后,估计到2020年才能基本实现教师本科化,比美国落后60-100年。然而,就是在这样教育史的背景下,目前我们已经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专业人才,许多领域的人才数量已经超过了欧美,就是欧美的教育界也在研究中国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还要妄自菲薄呢!
  药方二: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许多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当下的中国教育不适合培养创新性人才。我认为形成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是中国教育的传承。中国的教育是在中国进行的,当然首先传递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讲究鲁迅老先生的“拿来主义”,因此,我们展现的的确是高超的“复制能力”,但这也是一种能力,只不过不符合目前的“游戏规则”而已。假以时日,当我们的“拿来主义”可以吸收“创新教育”时,这样的能力,专家们还能全盘否认吗?
  药方三: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教育好家长。社会浮躁有社会的原因,但浮躁的细胞来自于每个家庭。因此,搞好教育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首先将教育重心调整到家长身上,家长思维方式以及知识体系已经建构,实际上家长比孩子更难以教育,教育家长是一箭双雕之举,即可以直接提高国民素质,对下一代更有好处。
  药方四:教育要恢复人理性的全面性。关于这一点,就是从上海市委党校冷鹤鸣教授讲座内容中实行的“拿来主义”。冷教授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教育要去“人的物化”,要培养人的精神世界!很赞同,教育有如此境界,什么绝症都能解决!
其他文献
一、打造品质清水,课程引领有格  走进清水路小学,流水潺潺,绿竹依依,艺韵、棋韵、书韵交相辉映;内蕴清水品质——上善若水、以水为镜;外扬竹子精神——清新、和谐、蓬勃、向上的学校力量荟萃积聚。清水品质、竹子精神引领着师生成长,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竹韵课程》蕴含“清新、和谐、蓬勃、向上”的竹子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不怕困难、坚强自信的精神,并且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发
期刊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如何从学校已有的宝贵教育资源出发,让新课程改革理念接地,创生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堂,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沙坪坝区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入推进,我们将视野聚焦常规课堂,提出日常课堂优质化。为此,学校以“公能”课堂为载体,开始了探索之旅。  一、“公能”课堂释义  重庆南开小学是南开系列学校之一。“公能”思想源于我校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
期刊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让传统民居建筑与社会时代相适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目前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法,旨在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从而促进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坚持改进课堂教学,构建和谐高效的“四主课堂”教学模式。  一、“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目标  “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四主课堂”教学模式
期刊
团场机关干部队伍是三师干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团场机关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影响到党的线路、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屯垦边和建设的成败。因此,积极转变团场机关干部作风,大力加强团场机关干部建设是加强团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高度素质农村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对于推进团场经济建设和各项改革,密切党群、干部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