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苏州模式探析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2202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经济国际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苏州加快了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基于苏州经济发展的特点,苏州的区域经济国际化战略应以“引进来”来带动“走出去”为主。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际化
  
  一、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战略比较
  
  区域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合,并朝着经济最终无国界方向变化的过程和程度。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看,世界各国乃至其内部的各个区域,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其内部各个区域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国际化的问题了。任何一个国家及其内部区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没有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都是很难成功的。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引进来为主的国际化战略
  “引进来”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服务于跨国公司战略的一种整合模式。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引进来”国际化战略是国家或区域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但从国际化的主体力量来看,则是外商投资整合中国企业和资源而形成的一种被动式的国际化过程。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以及国内许多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形式。目前苏州的区域经济国际化就是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来提高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2006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61.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113家落户苏州,投资兴办企业349家。
  (二)走出去为主的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国际化战略是指本土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走出去”国际化战略,更多体现是本土企业层面上。企业通过出口产品、出售技术专利、对外直接投资、承包国际工程项目等方式实现经营国际化。在“走出去”的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的主动性往往至关重要。企业是否具有国际化经营的动因,是否具备国际化的条件,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国际化的目标都关系到“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
  (三)以引进来带动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进程来看,单纯的“引进来”战略或“走出去”战略都是不可取的。“引进来”是一种被动的国际化,只是国际化发展初始阶段的战略,而“走出去”则是一种主动的国际化,是国际化发展高级阶段的战略。“引进来”是“走出去”的基础,是“走出去”的手段,“走出去”则是“引进来”的目的。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环境非常复杂,没有成功的“引进来”战略来带动本土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品牌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是很难实现“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二、苏州区域国际化模式
  
  早在1985年,苏州就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但当时盛行的是以乡镇企业为特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苏南模式”。1990年前后,苏州利用其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上海,实现了外向型经济和错位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增加地区外汇收入,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推行,苏州再次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迅速推动苏州模式走向成熟。
  (一)苏州区域国际化路径选择
  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历史机遇决定了苏州走上以跳跃式发展为主的国际化道路。苏州模式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从国际化的经营阶段上来看,企业目标市场的扩展通常遵循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的顺序。而从企业跨国经营的演变上来看,最常见的道路是纯国内经营→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这些是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渐进式的路径,但是有时候也会跳过某些阶段,使得某个地区的国际化道路呈现跳跃式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州相继利用浦东开发和台湾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出口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在1985-2005年期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商投资大幅度增长,2005年度苏州实际利用外资比1990年增长了72.57倍(见表1)。苏州通过发展配套产业,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产品内分工,本土企业因而能够参与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的价值创造,并将产品随着加工贸易的出口而输往国外市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包含有本土企业参与生产的产品,跳过几个国际化阶段,直接出口而面对海外市场,而且通过搭上外商再向海外投资的顺风车,本土企业也可以借此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二)苏州国际化模式的特点
  苏州模式属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内向国际化模式,目前还处于引进来的阶段,对外投资比例并不高。主要是通过吸引国际资本开办出口加工企业,发展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来实现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因此,苏州模式是一种“子公司承接国外订单”的“两头在外”模式。尽管苏州引进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实际上都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组装工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并不高。通过外资引进,苏州民营企业正在努力向跨国公司学习,希望能在为跨国公司的配套互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低附加值环节走上高附加值环节。
  
  三、苏州区域国际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不高
  苏州乡镇企业改制后,无论是经济总量、产业层次,还是企业规模,都没有成为苏州经济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纺织、化工、化纤等传统行业中。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盈利能力较差,产业升级较为困难。由于本土企业与外企技术差距太大及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考虑等多种原因,目前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并不是很高,出口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比例约为97%)。2006年苏州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587.0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91.1%,外資企业对全市进出口增长贡献率为89%。其中出口852.6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为90.04%。此外,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化模式,决定了本土企业只能参与产品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生产,很多出口加工品是“在本土生产”的而非“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从境外投资角度来看,尽管投资规模巨大,但是以外商的海外再投资为主。即使是合资企业,其海外资产的控制权也主要在外商手中。
  (二)本土企业遭到外资企业的挤压,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苏州既存在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如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也存在着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如食品加工部门。从经济主体结构上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基本上被外商把持,而且外资企业之间结成了共生共荣的配套关系。如当台湾某些领头大企业进驻苏州后,其相关配套企业也纷纷跟进,形成紧密结合的企业群落。外资与本土企业的关联性较弱,外资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遭到挤压。据调查发现,尽管外资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国外,但有60%左右的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几乎全部依赖国内银行贷款,外资企业基本上不存在现金流的问题。而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则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确实存在。
  (三)苏州模式面临着产业空心化危机
  苏州模式是凭借工业化初期廉价的要素资源吸引外资,而外资总在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以获取更高利润,当本地资源优势丧失时,这些外资很快就会发生迁移。如果外资撤离后,本土企业还没发展起来,原先想借助内向国际化来促进外向国际化即以引进来带动走出去的战略就会失败,当地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威胁。2005年第一季度,苏州在吸引外资、进出口贸易方面都有不少指标下滑,有些甚至是多年来首次下降。这说明苏州的一些外资、台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撤资外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苏州资源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外迁的出口加工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四、调整苏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一)如何选择区域经济国际化模式
  区域经济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扩张,提高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因此,把引进外资的数量、外贸出口的数量和企业走出去的数量作为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的考核标准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国际化成为政府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往往没有顾及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甚至于会导致经济发展的非理性化。区域经济国际化要走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引进外资、商品出口和对外投资同时进行。区域经济国际化模式的选择,一是要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二是区域经济国际化是一个渐行渐近的过程,不能指望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看,苏州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也应该走一条由引进来带动走出去的道路,通过从低向高的技术学习和模仿,再慢慢走上自创品牌和自主创新的规模经济道路的。
  (二)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强大的生产基地需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支撑。因此,苏州都应把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逐步提高自主技术比重,减少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如鼓励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出来创业或向本土企业流动;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政府通过项目审批来控制引入外资的技术水平等。此外,在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品牌。这就需要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积累,尤其是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政府服务功能的加强。政府应着重提供有关创新的公共设施和产品,特别是支撑着产业技术创新的区域性公共创新基础设施。
  (三)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国际化
  国际化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引进来”,还应该积极的鼓励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因此,苏州不应把引进外资的数量作为国际化的目标,而是应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帮助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实现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的配套主体的转变,即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真正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干中学”,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从而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參考文献:
  
  1、卢新德.论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和特点[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0(2).
  2、周晓男等.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3、刘志彪等.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地区的案例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8).
  4、刘志彪等.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模式比较与升级方向——以苏州和温州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作者单位:苏州职业大学)
其他文献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摘要:文章研究了外包提供方和外包承接方的匹配问题。当存在搜寻成本和调整成本时,外包提供方不仅仅考虑外包能够节约成本的功能,同时还需要考虑外包匹配过程中的成本。文章在二维欧式空间中建立一个数理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外包;匹配;二维欧式空间  关于外包的理论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Feenstra和Hanson(1996)的经典文章研究了禀赋差异对外包的影响,Glass和Saggi(2001
2001年下半年以来,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县委书记李景发和他的一班人,大胆探索并实践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走出了一条“先定事,后定人,以事选人,选人干事,干好留任,
已经走过4年多“寒冬”的江苏油田,2018年一些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出现了暖色:产量递减速度下降、盈亏平衡点下降、亏损额下降.与此同时,SEC储量上升、外部市场收入上升、劳动生
期刊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转型,帮企业家分析每一个选择的利弊,每一种战略的风险。  很多人尊称我为老师,其实,我哪敢真的认为就是别人老师。在给别人做商业顾问的过程中,在与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我更是学到了很多。今天我就来说说,我从我的合作伙伴,罗辑思维、得到创始人——罗振宇那里学到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在所属领域精耕细作,让别人主动上门找你。  这两年,经常会有人托我和罗振宇打
期刊
2013年,浙江省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省”.课题组从用人单位人才开发和使用状况、高校人才培养和输送状况、青年自我职业评价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发现涉海单位当前似乎对人才
期刊
第6条将公证机构定性为“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其中,独立行使职能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公证机构性质的重心,或者说是公证机构
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给四川灾区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直接指挥下,农业系统迅速行动,切实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
从产品、产权、市场经济、功能、组织、效益、效率等角度考察,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应当具有产业性.在教育产业性的范畴内,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已经表明,教育也存在合理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