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地区教育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z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教育的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从这一立论出发,要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现状,尤其是落后的经济,必须从加强教育入手。扶贫先扶人。提高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主要的动力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发展民族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这一行为也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挽回尽可能多的产出。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本文认为,发展民族教育要求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并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学有所用。
  【关键词】加强民族教育;发展经济Strengthens the multi-national area educationDevelopment multi-national area economy
  Li Xingm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backwardness is the multi-national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most important restriction factor. Embarks from this argument, must change the multi-national area the backward present situation, particularly falls behind the economy, must from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to obtain. The poverty relief holds the human first. Improves person’s quality i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 power factor. Said from the economic angle that 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is also one kind of investment behavior——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is behavior also follows the benefit maximization principle ——to exhaust the possible few investments to recall as far as possible many outputs. Through the cost——income analysis,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request trains the qualified suitable talented person, and establishes the reasonable personnel mechanism gradually. Achieves enables each person to develop his talents, studies has uses.
  【Key words】Strengthens the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Develop economy 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很落后。经济的落后与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恶性循环:经济不发达→低教育投资→低素质的人→低劳动生产力→经济不发达。用经济学家的话,这种循环是一种“类稳定均衡状态”,要打破这种均衡,需要一个“最小临界努力”,笔者看来,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将是最明智的“最小临界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首先面临的就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的智力开发——发展民族地区教育。
  1教育的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面积占全国百分之五、六十,地下资源也极为丰富。显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原因不在自然资源禀赋不好。在资本和劳动力的比较中,无论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很容易得出劳动力起决定作用的结论。这显然不排除资本的匮乏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只不过是说,这种制约同劳动力的制约相比较而言,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罢了。在我国历史上,多次民族融合带来的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主要方面并非汉族大量物质财富的注入,而是大量精神产品的传播,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的落后状况得到较大的改观。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了很多的扶持,尤以经济上,如税收上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和直接的物质支持方面为厚。但和精神(主要是文化教育)方面扶持相比,其作用的从属性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曾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劳动力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说劳动力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低下,而不是指数量的不足。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主要是指劳动生产技能的低劣和思想观念的陈旧。
  而劳动者素质的低下,追根到底都可以归因于教育发展的落后导致的。社会成员文化素质偏低,是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严重的障碍,也是少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最深刻的根源。社会成员文化素质低下的背后,就是教育的落后。特别是广大山区、牧区的农牧民很少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基本是以原始状态出现在劳动过程中,因而在与其它生产力要素的结合中就难以形成和谐的整体效应。民族教育落后进一步引起的反应必然是科技落后,管理落后,信息闭塞,生产力要素不能结合为高效率的运行整体。
  2扶贫模式转变与教育取向的经济功能
  我国对少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的是这些成绩与扶贫的预期绩效的巨大差距带来的遗憾。如国家各级政府针对西部的贫困状况,划拨扶贫救济专款,组织落实扶贫措施,物质直接送到贫困地区群众手中。钱花掉了,人力、物力消耗了,却并未带来这些地区生活水平的改善。当地有的群众非但不感激,反而采取了一些不合作、甚至抵制的行为。比如:送去改善农作物品种的种子被吃掉,帮助他们发展牧副业的羊群被宰杀分光,为改善灌溉条件修建的水渠被废弃不用,造好的房屋被拒绝居住,甚至引发一些上访事件。石路明教授分析了这些现象后指出,他们并不是特殊的“愚人”,而是“理性人”。他们根据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观念上的生产函数和效用进行经济抉择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贫困的均衡,“穷但有效率”。我们的扶贫是根据“富人”的生产函数和效用作出决策并强加给他们,收效甚微(相对于扶贫者的预期绩效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在扶贫对象不具备足够的认识和使用新要素的能力之前,任何扶贫工程的投资都不可能是有效率的。要打破贫困的均衡,必须得改变他们观念上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有效且必要的手段一是示范(也可视为教育),二是长期的基础教育和培训。具有了新知识,他们自然会有新的需求,他们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作出自己的经济选择。这种选择,将比我们替他们所作的选择更合理,更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资源配置也更有效率。因而,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代替进行选择,而是去帮助他们具备新的选择能力。那么,与其将大量的扶贫用于物质救济,不如扎扎实实地用这些钱来为民族地区办教育。文化教育扶贫,将会是最有效的扶贫方式。具体说来,文化教育扶贫的经济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
  2.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部人类的历史和当代的实践都证实,最基本的生产力是人,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而且掌握了一定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劳动者。劳动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劳动者的这种能力则主要来源于教育。教育使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从“社会人”成长为劳动者。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人力资本的形成。在古代,劳动者简单的劳动技能主要来自自然形态下的教育,而在今天错综复杂的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的学识和技能则只能来源于现代教育。因此,在以劳动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逐渐提高为基本内容的生产力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教育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便取决于民族教育的发展状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的作用表现在:①提高劳动者素质;②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③推动生产力系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演化。
  2.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化。生产与生活是社会经济的两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与该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生产领域生产出丰富的物品,然后才有了消费的满足并衍及整个生活方式。但生产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尤其当自然经济还有着深厚的根基,商品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育严重滞后,如果仅靠生产活动的力量去改变其社会生活方式,就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了。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生活本身的质量,而且还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有些地区农牧民收入虽已丰裕,但其生活方式依然是落后的,生活费用单一贫乏,生活环境质量较差。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示范,方能改变一些落后的习俗,形成新的健康的风尚;克服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卫生环境;打破社会生活的旧模式,开拓生活消费的新形式。逐渐培养和形成科学的社会生活方式。
  2.3改造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经济观念。自然经济观念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步的恶势力,驱散自然经济观念的雾障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自然经济观念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过程的产物,最终必然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消失。而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依靠商品经济内在力量的增长去摧毁自然经济观念赖以滋生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借助民族教育的力量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民族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首先将打破自然经济观念的封闭状态,然后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与时代相协调的商品经济意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育的价值观念,成本观念,时效观念,信息观念,社会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将汇成强大的思想意识洪流,冲决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经济的一切堤防。
  3成本-收益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抉择的经济原则
  教育,作为人力资源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产出,提高效益。当把教育做为提高民族地区未来收入的经济行为来考察时,对教育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就成了发展民族教育的方案选优的必要基础。教育的成本由两部分组成:教育费用和学生的机会成本。前者又分为两部分,即由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和由学生个或家长担负的私人学费。教育的收益包括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收益与教育给个人收益,无论是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经济方面的收益与非经济方面的收益(例如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风范)。本文只讨论在经济上的收益。
  对民族地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政策含义,就是要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高民族教育的经济效益。概括地说,就是要加强民族教育各环节的衔接,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获得更快的增长,受教育者个人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更全面的发展,从而扩大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育过程中的经济效应和利益。其要求主要有:
  3.1民族教育系统必须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劳动者,为提高民族教育经济效益打下基础。民族教育系统能否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劳动者,取决于民族教育系统中的效率、规模和结构三个方面的状况。那么,首先,要加强民族地区教育系统的管理,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和教育设施的利用率,使民族教育系统各层次、各方面的因素相协调,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其次,要扩大民族教育的投资,壮大民族教育系统的师资力量,增加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形成更大规模的民族教育能力。第三、根据少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和形式的不同要求,建立合理的民族教育结构。
  3.2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合理使用人才。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恰当地使用社会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各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使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能学有所用,人尽其才。这样通过民族教育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转化为劳动者的现实劳动能力,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育过程产生应有的经济效应和利益。
  3、必须加强对民族教育经济效益目标的衔接,重视民族教育经济的整体性,避免效益目标之间的磨擦和内耗。民族教育经济效益具有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整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各层次分目标实现和协调为基础。从民族教育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看,效益目标可分为微观上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个人或家庭所期望的收益率,中观上少数民族地区所期望经济增长,宏观上通过民族教育所期望的民族繁荣和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民族教育不同程度、层次和形式的经济效益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并对其结构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和谐的结构才能使各目标层次协调衔接。
  4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两基攻坚”、“寄宿制项目”、“两免一补”等一批科教兴国战略工程的实施,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和群众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仍然严重滞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4.1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实践感受,当前民族地区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办学条件较差: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各级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办学条件较差。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十分贫穷落后,对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而上级有关部门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也常常不到位,使其校舍不足,设施较差。师生宿舍、食堂、实验室、运动场、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设施都严重不足,有的纯粹没有。
  (2)教育基础较差,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民族地区地理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也极不平衡。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多一些,教育的基础也比较好,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条件差的地方,对教育的投入较少或没有投入,校舍紧缺破旧,教学设施简陋,图书资料稀少,不少干部群众根本不关心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大,入学率低,辍学率高。这种极大的差异,最终将导致越好的地方越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从而将会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越差的地方越不重视教育,更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从而将越落后越贫穷越被动。这种恶性循环若不及时纠正,后果将不堪设想。
  (3)学校点多面广,教育成本过高:少数民族地区山高箐深,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由此造成山村小学点多面广,教育成本过高。有的村寨只有10多家人居住,适龄入学儿童不足5人,一、二、三年级加起来只有十多个学生,但同样要安排一个老师去教,同样需要建盖教室和教师宿舍。象西部地区某县10个学生以下的校点就有100多个。这样的办学必然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必然要增加教育成本。本来一个老师就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在这些贫困分散的民族地区却要十个老师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4)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由于诸多因素,导致民族地区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信息闭塞,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民族地区任教,甚至连本地本民族的教师都不愿到家乡工作,都想调到好的学校工作。组织硬性分配去的教师,整天只想着找关系走后门请人说情送礼调走,根本不安心工作。没有关系后台被组织硬性分配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由于信息闭塞,接触外界事物少,文化氛围差,观念比较陈旧落后,综合素质偏低,根本适应不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这就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形成了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大问。
  (5)教育教学质量较差,整体办学水平不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地理环境、教育基础、家长认识、教师队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教育教学质量较差,整体办学水平不高。西部某县一所乡级民族中学毕业的初中生,其综合能力和素质还不如县城一所小学毕业的小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差距是如此之大。某乡一所民族初级中学升学率仅达10%,并且没有一个考取县级重点高中。长期如此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越来越落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6)初中阶段,辍学率高: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是居住在条件艰苦的边远河谷地带和山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点都比较低,经济十分困难,对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把受教育看成是将来能否进入政府部门从事工作的一种主要手段,如果接受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不能升入大学,不能从事“公家”的工作,上学便失去了意义。再加之上高中读大学的巨大教育投入和毕业后难找工作的影响,初中学生弃学务工、弃学务农、弃学经商等现象比较严重,辍学率极高。另外,部份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多年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相对比较落后。一是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对女孩读书不抱积极支持的态度。他们总认为,女孩最终都要嫁出去,即使读书考取大中专学校参加工作,最终也是别家的人;若是读书成绩不好,今后也考不取大中专学校,那就是浪费钱,远不如在家帮助做家务,让家长少劳累些。因为有这种落后思想的支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阶假段的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
  4.2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应采取以下六条措施。
  (1)建立完善民族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改善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条件。要改善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因为民族地区本来就十分贫困,本级财政也十分困难,连人员工资和基本的办公经费都需要上级给予补助,当然拔不出资金来搞建设。人民群众更是贫困落后,不少地方的群众生活都要靠民政部门救济,根本谈不上投资办教育。由此可知,要改善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条件,必须靠上级各种专项经费来解决。若没有稳定的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那谈改善办学条件纯粹是空谈。
  (2)加大对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民族地区总体是贫穷落后的,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文化教育基础不同,资源优势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相互之间差距较大。针对此实际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资金、项目、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极大倾斜,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终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
  (3)调整布局,走“寄宿制”集中办学路子,提高办学效率。民族地区由于居住人口分散,聚居区人口密度小,造成山区小学点多面广,一师一校的校点较多,最终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教学成本过高。为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布局,走“寄宿制”集中办学路子,提高办学效益。在具体的工作中,对相邻地区的校点进行撤拼,在相对集中的地方办“寄宿制”学校,把资金、人力、物力集中起来,整合办学资源。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又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速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步伐,关键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重要的是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基础相对较差,培训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对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的培训,使其教书育人的能力不断增强,管理学校的水平不断提高。
  (5)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转变传统观念,克服“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做官论”的错误思想,控制初中阶段的辍学率。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由于受多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因此,重男轻女的思想相当严重,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做官论”两种错误思想。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对这些学生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其逐步转变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克服“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做官论”的错误思想,积极支持子女上学。让民族地区的儿童享受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6)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与否。因此,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搞好教育教学管理。为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走入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全体教职工都要不断扩展和更新知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促使各级各类的学校领导成为教学能手,成为管理行家。
  2)加强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要做好教学的过程管理,一是要实行教师能力“过关”制度,把教师能力“过关”评定的成绩与教师评优、晋级、聘任、奖惩挂钩。二是要实行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师随堂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制度。三是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3)加强教育教学的制度管理。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师、学生、教学、安全、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言行。
  4)加强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教育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发展潜力的大小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各学校要开展好学科竞赛、听课、说课、评课、课堂教学竞赛、实践能力竞赛等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积累经验,收集信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加强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要抓好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应从三个方面抓好工作。一是加强考试制度改革,保证检测数据真实,以利于对学校、教师、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估考核。二是要抓督查。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各学校的检查、考核、评估力度,通过督查促进完善工作。三是要加大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奖惩力度,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其他文献
【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用温和的态度和眼神,走进学生的生活,一起谈理想、谈生活愿望,参加他(她)的兴趣和爱好活动或行为规范,关心他(她)活动的进程与成败,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自己融入他(她)的日常生活,适时发表自己对学生活动或行为规范的观点,并让自己的这种行为持之以恒,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相处,进而发现学生学习情趣的切入点。走进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去寻找问题的所在,分析他们为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当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心态和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功利性和实用主义增强;教师超负荷工作,学生的负荷不断加重;中青年拔尖教师短缺;知识陈旧、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树立“以师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使用每一位教师;学校领导要会感情投资;着力培养新教师,稳定高中教育质量等等。总之,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师为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精神已成为新世纪年轻一代的建设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农村初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实践;创新“the innovation” produces from the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Xiao Chuny
期刊
【摘要】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必须有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因为精品成就经典,经典源自精品,没有精品意识就不会产生经典的课堂。  【关键词】教师;精品意识;经典意识The language teacher needs the high-quality goods consciousness and classics consciousness  Zhang Hongxia  【Abstract】Has th
期刊
【摘要】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价值,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愿望。现在我们都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我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否则就是一种无效的劳动。说到底,问题情境只是为教学服务的一种形式,我们大可不必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而绞尽脑汁。只要设计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有数学味,
期刊
【摘要】要使自主探索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经常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各种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数学;体验成功Makes the student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develops road of the mathematics educati
期刊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它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现状;原因;高效性;方法Enters the green campus, the making highly effective classr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小结,让学生小结自己的思考过程、题意的理解过程、完成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语言表达等等,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得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关键词】引导;进行小结;小结发挥;提高效果In mathematics teaching full display subtotal function  Li Zhen
期刊
【摘要】“模式一”小班光盘教学资源是教育部针对广大农村教学资源匮乏而开发研制的一种教学资源,光盘教学不是一只令人讨厌的丑小鸭,只要你运用得好,它是一只魅力四射的白天鹅。我们觉得要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读懂光盘、合理选择播放时段,处理好教师与光盘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光盘学生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应用光盘,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模式一;光盘教学
期刊
【摘要】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仍摆脱不了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阴霾,教学的内容、考核评价体系也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窠臼,有鉴于此,惟有改革创新,才有一线生机。  【关键词】中职教育;改革;创新The duty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 work reform innovation is the time stron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