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不死的“英雄树”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树木遇火会越烧越旺,每年春秋两季天干物燥之时,就时常会发生森林大火,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可是,你知道吗?有些神奇的树种竟然是可以“灭火”的,它们被誉为植物中的“消防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神奇之处。
  我们所熟知的落叶松,就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种。之所以能在火灾中“劫后独生”,主要是由于落叶松那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被烧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糊,而里面的组织却不会被破坏。即使树干被烧伤,它也能分泌出一种棕色的透明树脂,将身上的伤口涂满涂严,随后即凝固,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无隙可入。因此,落叶松就成了过火林中令人瞩目的“英雄树”。
  南非乔治森林研究站的工作人员经研究发现,芦荟不怕火烧。一般来说,植物的叶子枯萎后便会脱落,而非洲大草原上的一些芦荟的枯叶却死而不落。一场火灾后,死叶覆盖主干的芦荟中有90%以上经受了炼狱的考验,却能奇迹般地活下来。由于芦荟的死叶含有某种不易燃的物质,在死叶的保护下,火势无法达到致命的高温,芦荟便可免遭一劫。
  美国林业专家发现,常春藤等几种植物也不怕火烧,甚至还称得上是“灭火”植物。原来,它们接触火苗后本身并不燃烧,只是表面发焦而已,因此能有效阻止火焰的蔓延。有人设想,如果将常春藤成排地种植在森林的周围,就能形成防火林带,抵御火灾。
  在我国粤西山区的森林中,有一种木荷树也是“防火能手”,它能遏止火焰的蔓延。它的树叶含水量高达45%,在烈火的烧烤下焦而不燃。它的叶片浓密,覆盖面大,树下又没有杂草滋生,因此,既能阻止树冠上部着火蔓延,又能防止地面火焰的延伸。所以,木荷树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防火树”。
  海松也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海松是生长在我国海南的一种树木,用它做成的烟斗,即使成年累月地烟熏火燎,也不会被烧坏。这是由于海松具有特殊的散热能力,且木质坚硬,极耐高温。
  在非洲的安哥拉,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梓柯。它的枝杈间长着一个个馒头似的节苞,里面储满了液体,节苞则布满了小孔。当它们一遇到闪耀的火光,就立即从小孔内喷出液体,这种液体含有灭火能力很强的四氯化碳。因此,这种树是名副其实的“灭火树”。
  这些不怕火烧的树种是不是很奇特呢?
  不过,说奇也不奇。因为,这种防火、灭火的能力,只是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而已。
  编辑/申冬梅
其他文献
概述了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的实用价值,介绍了诊断技术的主要特点及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故障诊断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诊断机理的仿真建模
该文概述了动力装置的状态检测和判断技术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论述了自动诊断技术和设备。列举了三种通常采用的判断技术,建立高质量的判断模型是判断技术的核心,为此需
会议
你感觉不适、发热、恶心、右腹阵阵剌痛?呵呵,你得动手术喽!因为,这多半是突出于结肠外的阑尾发炎了。如果不及时手术,它可能导致肠道穿孔甚至一命呜呼。但是,不要害怕,这只是极为普通的外科手术,外科大夫个个驾轻就熟。手术刀稍稍比画两下,再缝上刀口,你就能与阑尾说拜拜了!闻听此言,你不乐意了:哪能这么随随便便地摘除一个器官呢?它既然存在就一定是有用的呀!可是,切除阑尾的手术并未给你带来任何明显的变化,你依
抗菌药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除一部分来自于自然界某种微生物的抗生素外,还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比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1910年,德国医生埃尔利希发明了阿斯凡纳明,它既能杀死侵入人体内的梅毒细菌,又不伤害宿主。这个药物的问世,开创了化学药物疗法的新纪元。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0年后牛津大学病理学教授弗洛里在以钱恩为首的一批优秀化学家的帮助下,对青霉菌培养物中
“搜索者”(Hunter)是英国一家公司研制的无线电遥控车辆.它有 Hunter is a radio-controlled vehicle developed by a British company
动量方程是流体力学运用最广的方程之一,用垂直射流冲击平板实验来验证动量方程,通常忽略附着在平板上的水体重,从而导致了低流速射流情况下与动量方程不符的现象,该文将通过计算
该文提出了考虑汽相质量变化率影响的一元蒸汽凝结流动量方程,数值计算说明相关系数的选取对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对若干方程进行了实际气体修正,对势力和物性参数计算采用了一
该实验用自行研制的惯性加速计与冲击杆连为一体,可方便地直接测量撞击后每一瞬间的加速度。即使在动量相同的条件下,每个动物致伤的程度也可存在差异,这可能因为动物个体脊髓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