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技术在淮安国家农科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e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水生態关键技术为支撑,通过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应用与示范,助力园区打造科技支撑、资源循环利用、村民参与、生态宜居、乡村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建设“海绵城”+“海绵田”新型美丽乡村水生态发展模式。特别是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园区水生态保护与水环境优化的研究与应用,构建具备生态自我修复和保育的乡村生产生活模式;采用水循环利用等技术进一步促进渔业、特色农业等园区耗水产业节能绿色循环形成新的发展体系。
  关键词:水生态;绿色水产;智能管理;环境保护。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uaian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DONG Xiang LI Jing SONG Yuxian

(Huaian High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Lanzhou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223100 China)
  Abstract:Supported by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water ecology,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in the state-leve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ill help the park create a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resource recycling, villager participation, ecological livability and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build a new beautiful rural water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l of "sponge city" + "sponge field".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in the park, to build a r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model with ecological self-repair and conservation;Water recycl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will be adopted to further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green recycling of water-consuming industries such as fishery 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parks to form a new development system.
  Key Words:Water ecology; Green aquatic; Intelligent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 淮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
  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位于马头镇,地处淮河下游、苏中大平原北部腹地,为冲积平原,无山多水,大部分地面海拔在 8-12米之间,年均降水量为 893.5mm,境内水网密布,湖塘星列,生态本底优渥,有淮沐河、二河、京杭大运河、古黄河、张福河等河道横亘。以水为禀赋优势的产业发展是马头镇产业振兴的首要选择,如种植业、渔业是马头镇产业振兴中重要支撑。作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城市,淮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觉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主动策应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
  基于大数据、水信息、水智能等相关技术,探索水资源智能管理体系,推动乡村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依托三个方面的水生态技术构建“水污染处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智能管理+产业支撑”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示范模式,打造“海绵城”+“海绵田”新型美丽乡村水生态发展样板。
  2 相关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智能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创新。水资源的管理必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水生态智能化发展并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对水生态技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2.1 水生态治理和保护环境技术方面
  生活废水目前主要采用活性污泥系列工艺:吸附-生物降解(AB)工艺、厌氧折流反应器(ABR) 工艺、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A/O A2/O脱磷除氮工艺,以及各种氧化(OD)工艺等,但活性污泥生物絮体处理效率低、耐冲击性能不佳,难以适应国家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在处理的多功能性、高效稳定性和经济合理性方面已难满足不断提高的要求。
  聚氨酯泡沫载体作为一种水处理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正受到广泛关注,并且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较大增殖生长空间,单位体积生物量大,并且还可以通过改变原料组成、配方比例、合成条件等方法制备多功能、不同的硬度、不同比表面积,不同孔径、不同密度、耐化学性以及机械强度良好的泡沫塑料材料,但单一的聚氨酯泡沫用作固定化微生物载体填料时,存在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方面不足。本研究以环境工程高效微生物菌群和生物酶制剂的固定化技术为核心,通过新材料制备和新技术的集成开发,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组合工艺应用于污水处理实际工程中,开发出高效、稳定、节能及对污染物去除的多功能性的污水处理工艺,将我国污水处理效果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2]。   2.2 水生态循环水处理技术方面
  循环水处理系统是工厂化养鱼的关键设施和技术核心, 循环水处理系统是由功能性滤料+人工湿地+复合菌组成的生态型循环水处理系统。目前大多数人工湿地使用的是石英砂、凹凸棒土等作为人工湿地的材料,存在易于堵塞、难维护、不能稳定运行等缺点。而玻璃轻石内部和表面布有密集的连通孔隙,本身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过滤特性,并有一定的絮凝、沉淀和降解水体污染物的能力[3]
  玻璃轻石处理养殖水的原理:玻璃轻石是较好的微生物菌吸附载体。玻璃轻石表面和内部均有密集的气泡和微孔,玻璃轻石的孔径一般为数微米到5毫米以内,微生物的大小约为0.5-5微米,原生动物约5-250微米,后生动物大小在数毫米以下,通过这些生物共存,形成生物链,可以达到促进水质净化的作用。
  玻璃轻石在生态循环水处理中既可用于反滤池的过滤材料,又可用于人工湿地的建设。过滤材料可以用玻璃轻石为主要原料,玻璃轻石作为细菌载体用于养殖水处理的优势:①细菌吸附在玻璃轻石上,易保存,运输方便,易于投放; ②投放于养殖水后,可使细菌附着增值,可减少换水时细菌的流失;③于传统的细菌吸附载体(沸石粉和膨松土粉)相比,玻璃轻石吸附细菌的量更大;④无需粉碎工艺;⑤可设计为150目-50毫米之间各种规格。⑥可加工成不同的颜色。
  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养殖系统中引进玻璃轻石充当功能性的过滤材料和用玻璃轻石作为基质建立人工湿地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玻璃轻石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可保持优势菌群、将微生物吸附在玻璃轻石上,可避免有时水中一些高浓度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毒害,从而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在处理养殖废水方面具有优势[4]
  2.3 水生态智能管理技术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水排放随意,进出水质监测缺失,水源污染严重。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水生态智能化管理非常迫切和必要。其中,最根本的和核心的是水质监测的智能化管理。我国水体污染主要以重金属和有机物等为主,水质检测也是以这两个方面为主进行。根据我国国家和环境行业标准,水质检测主要指标包括:重金属(铅、铬、汞、镉、砷、镍等)、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总磷等。
  水生态技术领域研究的运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流域较大区域范围的运用,而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也偶有从生态城等视角考虑水生态技术。但是在乡村发展中,着力水生态修复、水生态循环利用、水生态智能化管理的研究和运用还非常少。相比城市和较大水流域而言,乡村有其独特的特征,在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乡村水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亟待予以重视。
  3 水生态技术研究内容
  3.1水生态技术的应用创新
  将水污染治理与水循环利用相结合,将生产生活污水利用污水处理先进技术进行达标处理,将处理好的水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绿化,甚至可以在适宜区域打造景观。达到水资源充分高效循环利用。
  将玻璃轻石(工业废弃物)用于渔业养殖的水过滤净化处理,降低渔业生产成本,同时结合其他湿地、浮岛等建设,构建成本低廉,生态环保,景观优美的渔业宜渔宜游的渔业发展新模式。
  通过开发适宜马头镇乡村水质检测监测要求的水质检测监测技术和设备,构建水生态智能管理系统,将水质检测监测贯穿于乡村发展的生产生活全程,把握好水质情况,保驾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安全,呵护周围水域水生态安全。
  以乡村为模板,利用水生态相关技术,构建居民生活的“海绵城”,开垦农村居民生产的“海绵田”,打造“海绵城+海绵田”乡村水生态新模式。

3.2 新型生物载体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试验方法与技术

3.2.1新型生物悬浮载体配方与制备技术研究

针对马头镇废水,选择对各种污染物具有强吸附性能的无机吸附剂,对聚氨酯泡沫载体进行复合改性,通过表观密度测定、比表面测定、孔隙率测定、吸水率测定、IR-FT、元素分析、热失重、SEM测定等系统研究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的原料筛选、组成、配比等条件对生物载体的关键性能参数,如比表面积、密度、亲疏水性、表面功能等的影响;通过在不同的环境因素条件下:如温度、pH值、污染物浓度、吸附时间等对废水中污染物浓度的监测,评价所制备载体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吸附性能;通过不同环境下(酸、碱、热)的老化试验,评价载体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利用活性细胞平板计数法、显微镜观察法、比好氧速率测定等方法分析载体上上的生物数量和呼吸活性,评价所制备的系列化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对固定化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优化并确定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的最佳配方与工艺技术参数,形成性能良好的生物悬浮载体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的中试放大试验,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参数[6]

3.2.2新型生物載体的应用技术研究
  以最优配方的复合聚氨酯泡沫载体为悬浮生物载体,构建新型污水处理移动床反应器,通过对反应器进出水水质分析监测,详细研究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生物移动床工艺参数如:水力停留时间、温度、pH值、污染物浓度、溶解氧、载体填充率、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以及反应器内部构造等对有机物去除、硝化或反硝化等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400m3/d的实际废水中试试验,进行水力停留时间、容积负荷等工艺参数及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确定该工艺参数,期间利用16SrDNA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分子生态学方法,定期对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生物移动床中的生物膜进行监测,详细分析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变化,通过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了解在不同水质条件下,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变化规律,为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生物移动床在工程应用中的提供理论指导。
  3.2.3 新型生物载体的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工程示范
  在新型生物悬浮载体配方与制备技术中试研究基础上,研究开发新型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与设备,,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获得新型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生产最佳工艺条件,建立2000m3新型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能力的生产线;建立新型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产品的企业标准,进行新型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的技术经济性能评估。
  在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生物移动床中试的基础上,进行2000m3/d的以上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建设、调试及及运行考核。通过在线测试获取装置运行数据,考察工程的运行的可靠性,解决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装置运行的工程参数,并进行运行成本核算与分析,确立可靠的污水处理技术参数。最终形成的新型复合聚氨酯为载体的生物移动床工艺。与此同时,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生物移动床现场实际废水中试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新型复合聚氨酯生物载体的工程应用研究,建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提出以新型复合聚氨酯为载体的生物移动床工艺设计原则与技术规程,完成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工具包。
  参考文献
  周洪玉;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滴滤池载体筛选及水处理效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袁梦.水生态建设项目施工方法及技术分析[J].四川建材,2020,46(09):95-96.
  郝建春.废玻璃变轻石打造绿色“海绵”工程新资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3):145-146
  沈加正;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生长调控与水体循环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6.
  [5]尚新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3):43+48.
  [6]蒋建斌,周建楼.池塘循环水生态化综合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20(06):15-17.

其他文献
摘 要:介绍了GIS系统在燃气管网中的应用现状,随着燃气管道规模及复杂程度的显著提升,燃气管网数据采集录入效率已日显低下,传统的基于文件的扫描、配准、矢量化模式越来越不适合燃气公司日益增长的对录入速度和准确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多种录入方式的优缺点,指出燃气管网矢量化及数据入库存在的问题,首次探讨了运用点线表形式录入燃气管网GIS系统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燃气管网 地理信
ATT&CK框架提供了关于野外网络攻击活动最全面及时的社区知识集合,这有助于企业划分安全威胁的优先级,并用于评估安全方法、产品和服务.ATT&CK框架还经常被诸如网络安全和基
摘要:信息化在现阶段成为各行各业的改革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也由早期的智能化走向人工智能,对于博物馆而言亦是如此。如何推进新时代下博物馆信息建设进程及预测未来博物馆走上信息化道路的发展趋势成为当前博物馆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本文中,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提到博物馆信息化趋势的大变局,以期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The Devel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科技高速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间的结合程度逐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人类的思维特性和生活方式。当今时代,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紧密的融合,各类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产品全面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启了人们的智能生活。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深入研究计算机相关技术对于智能生活引发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
摘要:在现代电力能源系统中,包括冷、热、电、气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能源形式,多种能源同时接入电力系统后,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逐渐向能源互联网方向转变,电力大数据技术在能源互联网系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本文首先分析电力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内涵,之后阐述了能源互联网时代下电力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并介绍了电力大数据技术在能源互联网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电力大数据;特征;应用  Characte
摘 要:由于清洁能源项目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因此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很重要,所以在开展清洁能源项目时,合同管理中索赔变更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分析了清洁能源合同和清洁能源项目管理从最初的准备阶段到最终的完工验收与决算阶段全过程变更索赔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降低分险的措施,并重点分析了招投标和合同签订阶段是降低变更索赔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清洁能源工程;合同管理;变更索赔;风险;对策  Risks
摘 要:本文通过对某项目端部带有马鞍型坡口的短直段空间弯管的制造工艺方案进行剖析,对该空间弯管的结构特点和加工设备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常规工艺方法的限制进行分析,进行了相关的工艺试验,针对在试验过程中由于该空间弯管的端部直段过短而引起坡口变形、后移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制定专项工艺措施,并着重介绍了空间弯管的制造工艺研究过程。  关键词:短直段;空间弯管;难点分析;制造工艺  
摘要: 当前轨道车辆弯管工作中,存在需要转换弯管空间坐标到角度坐标、需要根据实际管路数值进行数值修正的情况,而当前的工具使用不便,且没有实现自动计算修正值的功能。本文深入分析了管路弯管工作的数学原理,详细分析了弯管坐标转换的具体过程,并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实现了管路弯管坐标转换运算的算法和图形用户界面GUI的设计,完成了一套弯管坐标转换和自动修正数值的软件,并加入各种管路数值合理性判断条件,能
摘要:研究了壳聚糖多孔微球对重金属废水中的镍的吸附效果。考察了溶液pH 值、吸附时间、振荡速度和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当溶液 pH 值为 6,温度为 30℃,壳聚糖多孔微球对硝酸镍溶液的吸附时间为 60 min 时,振荡速度为50r/min时对硝酸镍溶液浓度为50 mg·L-1 的废水,吸附率可达91.10 %;壳聚糖多孔微球对硝酸镍溶液的吸附符合 Freu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服务、工作模式等的转变,对图书情报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书馆作为科研院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研服务等功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深化科研院所图书情报能力建设,应发挥大数据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在科研院所图书情报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科研院所图书情报能力建设的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优化工作环境、完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