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教育理念下的全面育人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理念先行:至善教育,育至善少年
  在江门市外海中心小学的“至善”园里,园正中立着一个“善”字,周围“善”文化集于一身,教育目标凸显其间,赏心悦目。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近几年来,我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育人”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融合创新,追求更适合孩子的教育,积极推进“1 3”至善教育,致力于打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培育“心善(有爱、有责、有情)、行善(乐助、乐学、乐创)、能善(善为、善学、善思)、至善(大度、大器、大为)”的时代新人。
  学校通过让学生深入学好、学透中华传统文化课、龙溪系列校本教材以及基础课程,进而为学生打好人文和文化基础,使之成为“完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参与“艺术 体育 科创”校内活动。即通过“1 3”至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至善个体。
  为鼓励学生做至善的自己,学校对学生采取常规定性评价,每月通过家校互动本对学生进行“至善”教育目标达标评价;每周各班召开“至善”小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会上汇报每个月善行中最得意的小故事,使班级拥有闪亮的名片。每年5月底,学校举行“至善标兵少年”表彰大会。
  二、立足课堂:深化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战场。为了培育至善学子,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将课程细分为基础课程、校本特色课程、融合学习课程、红领巾传统文化课程和大活动课程五大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以“三三四”导疑助学课堂(以下简称“三三四”课堂)为核心。
  “把课堂还给孩子,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我校课堂改革的根本目的。“三三四”课堂的“三三四”是指“三重”“三生”“四情”。“三重”是指重人文素养和学习习惯,重基础知识、重学习过程、能力方法的培养,重实际运用;“三生”是指强化生本教育,生成教育,生命教育;“四情”则指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看待学生点滴的差错,以兴奋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好奇的情绪激勵学生探究学习。课堂目的是以“导疑助学”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从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单一目标,向不仅重知识技能且重人文素养、行为习惯、科学探究、学习心理等多维目标拓展,以核心基础课堂成就教育理想的“全人”,达到树人“至善”和课堂“至善”的双重目标。
  在“三三四”课堂中,教师树立学生乐学、能学、会学、主动学、创造学的“善教”思想,研究施教策略,促进学生发展;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自行生成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兴趣。教师根据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生成“助学单”,给学生搭建“做了就明白”的平台;学生通过自助、互助、师助、他助等多种形式,配合有效的助学策略,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将“三三四”课堂改革引向深入,学校以教研活动、教学活动、教研展示三方面为抓手,让该课堂改革在校内全方位铺开。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课程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课堂改革,推动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角色和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项目融合:多元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项目学习,即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项目推进,如学校的至善文化项目,带领学生通过系列课程或活动,引领师生至善而为,朝着至善目标积极作为;小小科学家项目,由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分项目选课学习,细化学习目标,成就至善学子。项目间的相互融合,对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校设置了相当丰富的融合学习课程,以阅读、信息技术、科创、艺术为切入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融合学习。如阅读融合学习之“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画”“我会演”;科创融合学习之“小小科学家”、人工编程、动漫设计;科创融合学习之科学基础课程、传统手艺研习课程、外海辖区国家高新区研学课程、小发明与创造课程、小小科学家课程、智能机器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了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至善发展平台。
  学校还注重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的棋社、歌舞团、太虚拳、器乐等20多个社团,以及定期组织开展的龙溪大舞台等文化节活动,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挖掘及传承“龙溪文化”的过程中,学校还将太虚拳纳入其中,号召学生“学一手老祖宗留下来的太虚拳”。
  近两年,在“至善”教育理念的引领和项目学习的推动下,学校的艺术、体育、科创特色教育取得良好成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审辩式思维在名著阅读中的运用,能够提升学生们思维的审辩性、严密性和深刻性。《水浒传》以人物群像的塑造而著名,达到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语)的境界。因此,本文选择《水浒传》人物形象探讨环节来探讨审辩式思维在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一、搭建平台,交流喜恶之人物  “在《水浒传》众多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你最讨厌的又是谁?请分别结合书本内容简述理由。”就此开一节展示
期刊
《新闻周刊》是央视新闻频道一档很好的时事评论节目,它精选了一周国内外发生的新闻热点,公平公正地呈现新闻事实,客观合理地评价事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笔者每周都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新闻周刊》。那么,如何让学生根据节目内容,科学、系统地建立时事素材积累系统,并在评析新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呢?  一、活动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思维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
期刊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明确要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这在高考试题中,就表现为图表题出现次数较多,且占了较大分值。这些题中的图有些直接取自于教材,有些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和拓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辩图、析图及用图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然而在一线
期刊
ESA教学由英国英语教育专家Jeremy Harmer(2005)提出,指的是课堂语言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参与、学习和激活。“参与”指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的语言活动,如游戏、音乐、讨论、戏剧等。“学习”指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掌握语音知识,如发音、语法和词汇。“激活”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和课堂活动自由而实际地使用语言。Harmer认为,无论教授什么内容,教学中应该有这三个要素,但它们的顺序可以灵
期刊
所谓“历史解释”,指的是以史料实证为前提,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解释素养”是一个贯穿历史学习过程的重要素养。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简单依赖教科书,简单地陈述历史事实,罗列历史结论,让学生在没有温度的课堂中进行学习,很可能将历史知识碎片化、标签化或者绝对化。这样,必然难以形成历史解释素养。如何让学生在有温度的课堂里,以教科书为起点,有理有据地解释历史,是值得探
期刊
STEM教育强调通过理工科技能训练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培养人的创新实践能力。自从STEM教育进入我国以来,中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学习研究的热潮,不断涌现出各类中小学编程理论及实践课程。本文针对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对人文领域A-STEM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探究分析。  一、A-STEM课程理念  A-STEM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项目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人文精神引领
期刊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海寿小学创办于1882年,是佛山市目前规模最小的乡村小学,全校仅有230名学生和15名教师。海寿小学位于西江的一个美丽小岛——海寿岛上,每天,岛外的师生们都要搭乘轮渡往返学校。从2008年开始,海寿小学确立了“绿色教育”办学理念,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把绿色教育的内涵提炼为“生态育人”,构建校社协同发展的“四园”模式。  一、“学园”建设  “学园”建设是指把海寿小学构建成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替米沙坦对诱导成熟的3T3-L1细胞COX-2(cyclooxygenase2,环氧合酶2)基因的表达,COX-2相关下游产物PGE2(prostaglandin E2,前
近年来,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儒林初级中学实施感动管理,挖掘了教師的个人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提升专业素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提升知名度,让学校焕发勃勃生机。  一、感动管理的内涵  学校的感动管理是管理者(以校长为代表的领导层)对管理对象(学校)和被管理群体(教师)所进行的柔性管理模式,它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情感需要,通过语言、行动等感动教师,使教
期刊
学校的规章制度,其约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不仅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甚至学校的管理变得井然有序。学校民主制度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校的管理工作一直秉持着制度管人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随着管理的深入,制度管人也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如何有效地避免这些弊端的产生,是学校管理者提升学校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