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让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这是一位美国老师在讲《灰姑娘》时提出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大道理”,而是不停地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悟出了做人要守时、要真诚、要坚持等道理。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之所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美国老师没有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做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去建构。因此,美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德育只有高扬主体性大旗,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美国社会教育组织SSD(Special School District)是开展主体性德育的典范。SSD被誉为“圣路易地区公共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传奇”,它在过去半个世纪已成为特殊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领域中的里程碑。SSD的德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创设德育情境
如果不通过具体的情境、不经由现实的途径,德育必然会失败。因为脱离了情境就等于离开了主体,道德问题就不能被体察和领悟。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情境性的,道德关涉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必须和某种情境联系起来才能被人理解。
SSD的经典教材《生命线:换位思考》选择了人际交往中的177个生活情境,如:当你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做给他人带来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你母亲很累而且心烦意乱,她没有听你正极力要告诉她的重要事情时,你怎么办?你的一位熟人常常在你与别人谈话时插嘴并设法改变话题,你怎么办?SSD的60套教材创设了青少年所熟悉的各种情境。因此,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当来自于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包括家庭、校园、社区等模拟情境。家庭情境可包括父母与孩子代际沟通中的所有问题,比如对社会热点、流行时尚、穿着饮食、人际交往等不同的爱好与态度等;校园情境应当包括教师与学生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师与学生因某事发生冲突、学生因为没有被评为三好生而烦闷等;青少年成长中的社会情境应当包括社会公共场所、社区、社会公共媒体等环境中发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它们应该是青少年经历过或者有类似经历的问题情境。
二、关注学生情感
SSD倡导德育应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关注他们碰到的困惑、难题,体谅他们的内心、困境,诱发他们设身处地地关爱、宽容他人。通过关爱他人的思考与实践,青少年开始关爱社会、关爱整个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增强了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强化了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同与践行。
德育教材的编写也应以青少年为本。传统的德育教材一贯以机械说教至上,冷漠而脱离生活实际,空洞而缺乏情感共鸣,这种德育教材经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德育教材必须从青少年的心理、情感特点出发,具有生活性与教育性、启发性与趣味性,真正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当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营造相互关心、体谅的课堂气氛,消除课堂上的不安、忧虑,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
三、强调主体参与
传统德育的主导方法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制度的灌输,我们把学生视为容器,单向地希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现成的规章、制度,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他们常常身在课堂,心思却游离在课堂之外,甚至对德育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心理。应该说传统的德育方法有值得继承的内容,一定量的灌输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让灌输成了德育的全部,就压抑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学生就不可能在德育中获益,他们的道德素养就不能得到提升。所以,我们应该像SSD那样,引入一些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法,如价值分析、价值判断、角色扮演、社会模拟、社会探究、讨论、调查、思维、行动、体验等,这些方法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审慎思考,作出深思熟虑的判断选择,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行动自觉。
四、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传统德育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圣人,他们要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他们要做“四有新人”,他们要做富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还要做道德公民,等等。这些都没错,但是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他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找谁去寻求帮助。事实上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引导,应该说父母和老师是他们最好的引导者,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更愿意与同样没有经验的同学进行沟通求助。比如像这样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当事人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妥协一致?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是进行辩论,是用武力,还是找仲裁者?当某位学生偷偷地“借”了班会费被人发现,该怎么处理?当你收到同班同学的情书,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社交问题,SSD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德育必须归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达到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责任编辑/程 曦
—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让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这是一位美国老师在讲《灰姑娘》时提出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大道理”,而是不停地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悟出了做人要守时、要真诚、要坚持等道理。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之所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美国老师没有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做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去建构。因此,美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德育只有高扬主体性大旗,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美国社会教育组织SSD(Special School District)是开展主体性德育的典范。SSD被誉为“圣路易地区公共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传奇”,它在过去半个世纪已成为特殊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领域中的里程碑。SSD的德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创设德育情境
如果不通过具体的情境、不经由现实的途径,德育必然会失败。因为脱离了情境就等于离开了主体,道德问题就不能被体察和领悟。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情境性的,道德关涉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必须和某种情境联系起来才能被人理解。
SSD的经典教材《生命线:换位思考》选择了人际交往中的177个生活情境,如:当你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做给他人带来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你母亲很累而且心烦意乱,她没有听你正极力要告诉她的重要事情时,你怎么办?你的一位熟人常常在你与别人谈话时插嘴并设法改变话题,你怎么办?SSD的60套教材创设了青少年所熟悉的各种情境。因此,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当来自于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包括家庭、校园、社区等模拟情境。家庭情境可包括父母与孩子代际沟通中的所有问题,比如对社会热点、流行时尚、穿着饮食、人际交往等不同的爱好与态度等;校园情境应当包括教师与学生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师与学生因某事发生冲突、学生因为没有被评为三好生而烦闷等;青少年成长中的社会情境应当包括社会公共场所、社区、社会公共媒体等环境中发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它们应该是青少年经历过或者有类似经历的问题情境。
二、关注学生情感
SSD倡导德育应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关注他们碰到的困惑、难题,体谅他们的内心、困境,诱发他们设身处地地关爱、宽容他人。通过关爱他人的思考与实践,青少年开始关爱社会、关爱整个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增强了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强化了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同与践行。
德育教材的编写也应以青少年为本。传统的德育教材一贯以机械说教至上,冷漠而脱离生活实际,空洞而缺乏情感共鸣,这种德育教材经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德育教材必须从青少年的心理、情感特点出发,具有生活性与教育性、启发性与趣味性,真正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当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营造相互关心、体谅的课堂气氛,消除课堂上的不安、忧虑,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
三、强调主体参与
传统德育的主导方法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制度的灌输,我们把学生视为容器,单向地希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现成的规章、制度,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他们常常身在课堂,心思却游离在课堂之外,甚至对德育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心理。应该说传统的德育方法有值得继承的内容,一定量的灌输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让灌输成了德育的全部,就压抑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学生就不可能在德育中获益,他们的道德素养就不能得到提升。所以,我们应该像SSD那样,引入一些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法,如价值分析、价值判断、角色扮演、社会模拟、社会探究、讨论、调查、思维、行动、体验等,这些方法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审慎思考,作出深思熟虑的判断选择,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行动自觉。
四、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传统德育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圣人,他们要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他们要做“四有新人”,他们要做富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还要做道德公民,等等。这些都没错,但是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他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找谁去寻求帮助。事实上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引导,应该说父母和老师是他们最好的引导者,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更愿意与同样没有经验的同学进行沟通求助。比如像这样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当事人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妥协一致?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是进行辩论,是用武力,还是找仲裁者?当某位学生偷偷地“借”了班会费被人发现,该怎么处理?当你收到同班同学的情书,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社交问题,SSD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德育必须归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达到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责任编辑/程 曦